曝光台

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 13034975678

多家媒体怒斥中储粮!这样的草台班子是要消费者的命!!!

时间:2024-07-09 09:21 阅读:5012

undefined

煤制油,是一种由煤炭加工而来的化工液体,如液蜡、白油等,其中含有的不饱和烃、芳香族烃、硫化物等成分对人体有健康风险,长期食用可能导致中毒;而大豆油则是我们日常最常用的食用油之一。


然而谁也不曾想到,这两种液体在运输过程中竟然可能出现“混装”。

7月6日,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官方微博@中储粮集团 就日前被媒体报道下属公司“罐车运输油罐混用”事件发文回应。以下为全文:

针对近日媒体关于罐车运输油罐混用的报道,中储粮集团公司高度重视、迅速行动,举一反三、引以为戒,在7月2日要求下属油脂公司开展排查的基础上,从7月5日开始在全系统深入开展专项大排查。


要求直属企业按照国家《食品安全法》《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办法》《食用植物油散装运输规范》及中储粮集团《中央储备粮质量安全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全面严格排查出入库等环节使用的运输工具是否符合要求,相关运输承运单位运输工具是否符合食品安全规定,运输过程中的操作是否规范。对于检查发现存在违反规定的运输单位和承运车辆,立即依法终止运输合作,并列入集团公司服务采购“黑名单”;对发现的重大问题,主动向有关监管部门报告。对于直属企业及员工违反操作规程和工作纪律的,从严从快严肃处理。


中储粮集团要求全系统各单位严格落实责任,严守工作规范,严防粮油污染风险,切实保障储备粮油食品安全。

undefined

此前据媒体报道显示,今年5月份,记者追踪调查发现,不少罐车在换货运输过程中不清洗罐体,卸完煤制油后直接开进食用油厂家,装上食用大豆油继续运输,造成食用油被残留的化工液体污染。

undefined

01 央视网锐评:

“这样的草台班子是要消费者的命”
谁也想不到街边加油站的油罐车里面可能也装过我们炒菜的食用油。近日媒体曝光罐车化工油食用油混装,一些油罐车既承接糖浆、大豆油等可食用液体,也运送煤制油等化工类液体,引发舆论哗然。

undefined

让人意外的是,中储粮这样的央企下属天津分公司居然是涉事主角之一。近日中储粮集团公开回应,称要在全系统深入开展专项大排查。对于检查发现存在违反规定的运输单位和承运车辆,立即依法终止运输合作,并列入集团公司服务采购“黑名单”。该集团要求直属企业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规定全面排查出入库等环节使用的运输工具是否符合要求,相关运输承运单位运输工具是否符合食品安全规定,运输过程中的操作是否规范。
中储粮亡羊补牢的同时,消费者仍有不少困惑与错愕。因为这件事的性质完全不同于一般的地沟油。通常来说,我们只要不贪图便宜,选大品牌,选知名厂家,就能避开劣质食用油。但大品牌也会在运输环节出现化工油食用油混装的漏洞,这显然超出了大多数人的认知。这不仅仅是做饭烧菜的问题,还有面包、薯条、烘焙、蛋糕,几乎囊括所有的零食等领域。
而食品类液体和化工液体运输混用且不清洗,居然已经是较长时间以来罐车运输行业里公开的秘密。这说明我们的“食品安全大于天”还只是一种愿景。容量动辄大几十吨的罐车,残留个几十斤化工液体很正常。但混装食用液体后,这就不是一般的食品事故,形同投毒。这种混装行为不仅是对《食品安全法》的公然挑衅,更是对消费者生命健康的极端漠视。
一切不合理的商业行为背后都有经济利益作祟。对于运输方来说,最终还是钱的问题,不少罐车在换货运输过程中不清洗罐体,为的是可以省下数百元的清洗费用,成本下来了竞争力上去了,别的运输车辆只有跟着“卷”。但对于食用液体出入库的管理方,尤其是中字头这样的接收方,坚称“不验罐是因为没办法分辨”,则完全令人咋舌。相信这不是因为无能,而是因为无德、无责任心导致助纣为虐。舞台上的草台班子,无非演出效果差一点,出不了大事,这样的草台班子会要了消费者的命。
要说《食品安全法》及相关监管部门对食品运输没有规范也不符合现实,运输管得严、销售环节管得严,食用油没问题,运输车辆本身也没有问题,但到了衔接的关键节点则出现没人管、不愿管的真空,造成食用油进了消费者嘴里,就是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这说明法律手段尚有空子可以钻。据悉,食用油运输方面迄今尚无强制性国家标准,只有推荐性的某项规范当中提到运输散装食用植物油应使用专用车辆,约束率相当有限。能否多部门协同以及技术手段此刻能否补足短板,成为很多外行人的疑问,亟须行业内专家给予解惑。
要感谢曝光此事的媒体,让我们看到了食品运输行业存在的问题。但让人痛心的是,这么多年,没有行业内的人站出来,而是靠记者得到线索追查出来,媒体干了监管的活。食品安全,要不得的是形式主义。哪有那么多草台班子,凡事只怕“认真”二字。

undefined

02 第一财经:化工油罐车运输食用油
大公司们为何熟视无睹?

相关报道已经发布了好几天,有几个现象颇为蹊跷。
报道显示,化工油罐车运送的食用油进了两家公司的厂区:汇福粮油集团和中储粮油脂(天津)有限公司。中储粮集团在微博回应,称该公司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在7月2日要求下属油脂公司开展排查的基础上,从7月5日开始在全系统深入开展专项大排查。
汇福粮油集团是一家大公司,拥有河北燕郊、江苏泰州、辽宁盘锦三个加工基地,总加工能力达到1000万吨。最新消息是,该公司工作人员对媒体采访表示:“这个油罐车不是我们单位的油罐车,涉及我们公司‘汇福’品牌的油是没有任何质量问题的。”
另一个蹊跷的地方,使用了化工油罐车运输的食用油究竟有多少,都流向了哪里,是否卖给了消费者,是否会影响消费者身体健康,是否应该召回相关产品,涉事企业应该承担什么责任,这些问题没有答案。最新报道称,针对汇福粮油集团卷入油罐车运输乱象一事,相关部门已完成调查,并已将调查结果报给廊坊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湖南的酸菜,用油漆桶来存放,小商贩们目光短浅,注定了无法走出湖南,难以把这门生意做大做强。用化工油罐车来运送食用油,涉及的是中储粮集团、汇福粮油集团这样的大公司,为什么大公司也会对明显不符合食品安全的做法无动于衷、听之任之?
根据报道,清洗一辆油罐车的费用不高,不到1000元,这笔钱对于油罐车司机可能还是有点压力的,大的食用油企业应该能承担吧?恐怕也有点压力。
有业内人士开过玩笑,过去十年,房价就不说了,很多商品价格都上涨,食用油价格几乎没有变过。食用油是高度同质化的产品,如果把市场上的食用油外包装都撕掉,一般消费者也许很难分清楚同类产品之间有明显的差别,企业要在市场上活下去,往往是打价格战,导致食用油企业的毛利率普遍较低,能超过10%那是非常好的年景,有些经营灵活的公司能把毛利率做到5%以上,有些毛利率则在5%以下,年度亏损也不是稀罕事。
一个行业对成本高度敏感,产品的价格还卖不上去,产品售价中品牌等附加值占比较低,再加上经济环境不乐观,降本增效的压力一增再增,一些公司就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举不究,用化工油罐车运食用油就能畅通无阻。
如果湖南的酸菜,每斤能卖到10块钱,而不是现在的每斤2~3元,商贩们估计会把油漆桶扔老远,真空包装也许都会用上。
食用油行业大家的生意都差不多,从国外进口原料,运到国内压榨或者分装,挣的主要是加工费,还想挣品牌的钱,这几十年只有一部分公司取得了成效;品牌之路虽然很难,不能不往前走,食用油行业价格战打下去,一定是一条不归路,最终受损的不只是企业,消费者的权益也无法保障。

03 人民网:绝不能让责任人溜之大吉!

7月6日,“中储粮集团”发文称,针对近日媒体关于罐车运输油罐混用的报道,公司在7月2日要求下属油脂公司开展排查的基础上,从7月5日开始在全系统深入开展专项大排查。中储粮集团要求全系统各单位严格落实责任,严守工作规范,严防粮油污染风险,切实保障储备粮油食品安全。
中储粮集团此番发声,是有背景的。此前,有媒体报道,一辆罐车卸完煤制油后,并未洗罐,就驶入一家名为中储粮油脂(天津)有限公司的厂区。记者在厂区外能清晰看到罐车装油的全过程,自始至终这辆罐车没有遇到任何阻碍,也没有人检查罐体内干净与否。大约四十分钟后,这辆罐车就装满了油,出厂区的地磅显示,这辆罐车装了35吨大豆油。
卸下煤制油,不清洗就装食用大豆油,这个细节触目惊心。事情正如相关媒体报道的那样吗?相关部门应快速介入,全面调查。如果属实,则依法严惩,绝不能让相关责任人脚底板抹油——溜之大吉。
可以确定,煤制油含有危害人体健康的成分,一旦混入大豆油被人食用,后果不堪设想。更可怕的是,“食品类液体和化工液体运输混用且不清洗,已是行业里公开的秘密。”
该严格清洗,为何不清洗?答案是节省开支。据介绍,清洗一次需要花费数百元。问题是,这个环节不能省略,该有的成本不能压缩,你们倒是省事了,公众的健康却受损了。从这个角度看,罐车混用事件中,无论涉事司机还是车队老板,以及罐车所在的公司都该承担责任。
需追问的是,问题罐车为何能够顺利运送食用油?据报道,在不少罐车司机看来,车队老板之所以不安排洗罐,更多是因为有些食用油厂家把关不严,他们通常不会检查罐体是否干净,“要是验罐就得洗,不验罐就不用洗。”中储粮油脂(天津)有限公司一名销售经理回应媒体时表示,原则上运输食用油需要专用罐车,但随后他补充说,罐体只要有“食用油专用”字样就行,“其实我们也不验罐,是不是食用油专用罐车我们也没办法去分辨。”这种态度显然是不负责任的,是值得追问的。
如今,“中储粮集团”发文公开回应罐车混用事件,并表示开展专项大排查。期待查明真相,期待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引以为戒。
诚然,无论基于食品安全法,还是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办法、食用植物油散装运输规范及中储粮集团《中央储备粮质量安全管理办法》等规定,都不可能允许罐车混用。对于相关企业来说,全面严格排查出入库等环节使用的运输工具是否符合要求,相关运输承运单位运输工具是否符合食品安全规定,运输过程中的操作是否规范,本是最基本的操作,如果该查而不查,就等于纵容;该承担责任而不承担,无异于帮凶。
从媒体报道我们可以看到,这起罐车混用事件涉及多个利益主体,比如罐车所属的车队、食用油生产厂家等。事关食品安全,每一个利益主体都不能沉默,也无权沉默。同时,这也给监管部门提了个醒,罐车混用近乎潜规则,严重危害公共健康,如何采取更有力更精准的监管手段处理罐车混用现象?很显然,仅凭司机、厂家或企业的道德自觉,是不可能有效减少罐车混用的。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容不得半点含糊。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关系我国14亿多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抓得紧而又紧,必须把工作做细做实。不折不扣落实“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严防、严管、严控食品安全风险,才能呵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让大家吃得放心、安心。

undefined

▲新京报独家报道《罐车运输乱象调查》。图/新京报资料图

04 新京报快评:安监管需上“硬杠杠”

针对新京报报道的“运输罐车运完煤制油后未清洗直接混运食用油事件”,7月6日,中储粮集团在其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从7月5日开始在全系统开展专项大排查,对违反相关规定的运输单位和承运车辆依法终止运输合作。
7月2日,新京报刊发的调查报道《罐车运输乱象调查》显示,罐车运输行业存在食品类液体和化工类液体运输混用且不清洗的情况,有的罐车运完了煤制油,再装运食用油。有罐车司机甚至向记者透露,这已是罐车运输行业里公开的秘密。
该报道一经刊发便引发了广泛关注,多个话题同时登上了社交平台热搜榜单。而报道涉及的汇福粮油集团和中储粮油脂(天津)有限公司,更是频频引发热议。
在7月6日的声明中,中储粮称,公司在7月2日要求下属油脂公司开展排查。媒体发现问题,涉事企业当日即介入,这种自我检视的态度和做法,无疑是对公众关切的积极响应,也有利于其赢得公众的信任。
但要想进一步保障好食品安全,显然不能止步于企业自我检视,前置相关监管工作、做好预防把关是更为重要的步骤。
食品安全事关公众切身利益,履行好食品安全责任,守护好公众“舌尖上的安全”,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这也需要相关监管的全链条跟进。
就食用油而言,生产、运输、销售,每个环节上的安全把关都不可或缺。一旦其中某个环节出问题,都必将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危害公众身体健康。
此次引发关注的罐车运输油罐混用问题,就是在运输环节上没有做好监管把关工作。从报道看,涉事企业在运输食用油的过程中不仅没有做到“专车专运”,且在罐车运完化工液体后,连最基本的清洗工作都糊弄了事,有的甚至没有清洗。
对这样的问题,相关企业在检查层面并没有用心,因而导致这样的恶劣情况成了“行业里公开的秘密”。这显然要求加强日常监管,督促企业持续优化安全管理机制,以更好落实食品企业的安全责任,尤其是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常态化落实工作。
食品安全法明确,“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贮存、运输”。
法律法规的明确要求,就是企业做好食品安全保障的“硬杠杠”。也因此,涉事企业不妨在日常工作中持续做好员工培训,提升其法律和安全意识、压实安全责任。
回到此事去看,中储粮表示,对于检查发现存在违反规定的运输单位和承运车辆,立即依法终止运输合作,并列入集团公司服务采购“黑名单”;对发现的重大问题,主动向有关监管部门报告;对于直属企业及员工违反操作规程和工作纪律的,也将从严从快严肃处理。
这些措施,无疑是公众所期待的。接下来,除了食品安全监管要拿出“硬杠杠”、严格落实相关措施外,涉事企业也要举一反三,把食品安全工作始终放在重要位置,主动承担起保障食品安全的社会责任。
就此次事件而言,在专项大排查工作之后,也要通过提升相关工作的透明度,做好随时接受公众检视的准备。毕竟,食品安全至关重要,唯有各方共同发力,方能守护好公众“舌尖上的安全”。
文章来源:综合自 央视网评、澎湃新闻、第一财经、人民网、新京报、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