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台

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 13034975678

政府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时间:2020-07-29 09:02 阅读:1502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和2019年,海南市场主体数量均实现大幅增长,其中2019年新增市场主体24.44万户,同比增长70.82%。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上半年全省新增市场主体仍超过11万户,同比实现明显增长。

市场主体数量大幅增长的背后,是营商环境的改善,政府服务的提升。营商成本是企业十分关心的问题。政府服务高效,对企业来说就是降低了间接成本。因此,企业前往一个地方投资兴业,不仅要求政策好、环境好,还要求服务好。服务就是生产力、竞争力,海南的干部对此应该是深有体会的。在通过改革创新提升政府服务质量上,各级政府也是蛮拼的。从深化省域“多规合一”改革,到推进“极简审批”,再到上线“海南e登记”,都是生动的注脚。

应当看到,市场主体数量持续增长,也对政府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投资新领域、新业态将不断涌现,新问题、新需求也会不断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才能让前来海南投资兴业的企业更好地感受到政府服务的诚意,享受到服务的便利,体会到服务的温度,从而更加专心谋发展、作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答好这道题,检验着政府的服务意识,也考验着政府的治理能力。

近日的两则报道让人深受启发。一是,世界银行发布的营商环境“中国报告”提到,上海通过区块链、大数据和其它数字技术整合了全市范围内的跨机构政务服务,提高了行政效率,提升了营商便利度。二是,深圳从“一张复印件”这个事关群众和企业切身感受的小切口入手,从被频频吐槽的政府审批流程、办事效率等“痛点”“堵点”改起,推出“秒批”等改革,推动政府服务提升、营商环境变革,提升了群众和企业办事体验。两地不仅注重通过改革创新提升服务效能,而且把企业的办事体验摆在重要位置,强调政府要当好“店小二”,眼明、心细、手脚勤,服务跑在前,办事有温度,值得学习借鉴。

服务提质升级,转变观念是前提。现实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政府部门该说的也说了,该做的都做了,可企业的体验却没有预想的好。何以至此?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恐怕在于有的部门仍然囿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思维,因而陷入“路径依赖”,既习惯于代替企业“点菜”,也习惯于做自己比较方便做的“菜”,如此“端”出的“菜”难免与企业的期待存在距离。相形之下,一些地方建立“企业点菜、政府端菜”机制,其效果则好得多。后一种现象可以说是政府变管理者为服务员的结果。

转变观念很重要,换位思考也很必要。有些事情,在经办的部门看来,可能是“鸡毛蒜皮”,用不着心急火燎,可对企业而言,它们实在是关乎生存发展的“天大的事”,一刻也耽搁不起。消除这种“视差”,显然需要政府部门多从企业的角度看问题,体会企业的难处,感知创业兴业的不易。诚能如此,面对再小的企业,都会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帮扶;遇到再小的事情,都会认真倾听、主动解决。企业办什么事烦,就把什么事列入改革的范围;企业办什么事难,就把什么事纳入必须解决的范畴,就能抓住提升政府服务质量的着力点,不断拓展改进政府服务的新空间。

转变观念也好,换位思考也罢,最终应体现在服务细节上,体现在为企业办好每一件事情上。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对政府的需求不同,每个企业又会面临这样那样的个性化问题,因此,服务企业最关键的是精准周到,最要不得的是“大水漫灌”。让服务细而又细、实而又实,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细化政策措施,聚焦靶心发力,为企业发展破障碍、去烦苛、筑坦途;还需要拥抱技术,善于利用大数据手段,对服务对象进行准确画像,找出行为特征规律,提前研判潜在的服务需求,从“想企业所想”到“想企业所未想”,真正让企业感受到服务“无微不至”“无处不在”。

高质量发展应有高质量服务支撑。政府服务贴心,企业办事才能省心,对未来发展才更有信心。政府服务的“辛苦指数”换来的将是企业的“发展指数”。(张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