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 13034975678

研发产品同发力 寻找未来超级食品原材料 (上)

时间:2021-09-27 15:38 阅读:2342

 在我国,功能性食品的发展由于原料厂和代工厂不具备配方研发能力,真正掌握研发技术的是科研单位和高校实验室,由此造成上游产业链集中度较高,使得产品间的同质化问题十分严重。而新消费品牌的竞争,更多是包装设计、品牌营销、流量投放和运营等方面的竞争,真正从科学实验角度出发做产品的品牌少之又少。

  与此同时,玻尿酸、胶原蛋白等原材料正被大量应用于软糖、矿泉水、口服液等入口型零食饮料中,随之出现在功能性食品的货架上。因此,研发端和产品端需要共同发力,为功能性食品的升级探寻新原料。

  受中医影响,中国消费者早已接受食补的概念,如通过食用人参、冬虫夏草等名贵药材达到功能性补充的效果。

  随着跨境电商的普及,欧美和日韩等国家推出的维生素钙片和蛋白质冲剂产品逐步引入中国,消费者对保健品建立初步认知。近几年,女性消费者出于对美和瘦的追求,带火了美白丸、淀粉阻断剂、胶原蛋白软糖、玻尿酸口服液等功能性产品。供应链端的成熟,使得中国相应出现了一系列主打功能性零食的新消费品牌,包括BUFFX、Minayo、Nelo、Wonderlab等。显然,我国功能性食品是一个快速成长的增量市场,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事实上,功能性食品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不同国家定义不尽相同,但基本达成共识,即:功能性食品是指对人体具有增强机体防疫功能、调节机体节律、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等有关生理调节功能的食品,包括功能性的碳水化合物、活性多糖、植物多糖、藻类多糖等。

  据了解,功能性食品目前主要有四大类,分别是口服美容类、运动营养类、代餐类和药食同源类。市面上在售的功能性食品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蓝帽子加持的保健食品,另一种是偏向于食品形态、有一定功能性价值的快消品。

undefined

  多数带有互联网性质的新消费品牌属于后者,它们的出现带动了零食大健康产业。而在上游供应链端,多个提供原材料厂家正在改变“卖原料”的传统业务模式,研发并生产C端消费品,将触角伸入中下游市场,以此加快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如今在新消费品中正在运用一些较为广泛的超级原材料。

玻尿酸——原料商参与终端产品生产

  日本是第一个将玻尿酸大量应用于市场的,并在1996年批准其为食品添加剂,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医美等领域。

  2000年,华熙生物副总经理、首席科学家郭学平在日本便利店看到大量含有透明质酸的饮料,催生出原料食品化的想法。华熙生物早在2003年已是资生堂口服美容产品的玻尿酸原料供应商,但国内未被批准使用于口服产品。

  2004年,华熙生物向原卫生部申报玻尿酸为新资源食品。4年后,原卫生部批准华熙生物生产的玻尿酸应用于保健食品原料,也就是说只有蓝帽子的食品才可以添加。期间,华熙生物与江南大学合作,解决了玻尿酸提取效率和提取成本的问题,极大降低了原材料的价格,使之成为可广泛应用于各类产品的原材料。

  2021年1月,国家卫健委批准由华熙生物申报的透明质酸钠为新食品原料,使用范围为乳及乳制品、饮料类、酒类、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包括代可可脂巧克力)以及糖果、冷冻饮品,不包括婴幼儿食品。“华熙生物从开始申报一直到批下来广泛使用,走了16年的路,非常艰难。”郭学平表示。

  在华熙生物的努力下,玻尿酸这种超级原材料打开了快消品应用的大门,也引来无数新消费品牌的合作,包括汉口二厂的玻尿酸气泡水“哈水”、Wonderlab的玻尿酸软糖,以及晚安科技旗下的玻尿酸睡眠口服液。部分品牌甚至在包装上专门指出其原料供应商为华熙生物,作为产品背书。

  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消费端的火爆,使得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华熙生物不再满足于售卖原材料的B端生意,快速推出国内首个玻尿酸食品品牌“黑零”、国内首款玻尿酸饮用水“水肌泉”,抢占市场先发优势。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表示,华熙生物仅是卖原料是不够的,需要通过做品牌来扩大原料在食品上的应用,成为行业开拓者。

  目前,中国玻尿酸市场上游集中度非常高,仅爱美客、昊海生科、华熙生物在内6家拥有生产资质,意味着上游企业掌控了原料议价权。原材料的高毛利使得消费品售价居高不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品类的大众化普及。

胶原蛋白—研发制造均处于落后状态

  从引入中国的时间来看,胶原蛋白的普及比玻尿酸早了至少10年。2000年,胶原蛋白作为美容食品进入我国市场,随后又以粉剂和液体的形式加到酸奶、啤酒等饮品中。由此,中国消费者开始接触胶原蛋白类口服产品,认识到其主要功效是加快新陈代谢、提高肌肤含水量、祛斑等。2000-2010年是胶原蛋白功能性产品的黄金发展期,市面上也因此出现各种胶原蛋白饮品。

  胶原蛋白广泛存在于动物的皮、骨等组织中,目前其原料来源主要包括猪、牛皮骨以及各类鱼皮。根据性质和分子大小,提取物分成胶原蛋白、明胶、胶原蛋白肽三种形态。胶原蛋白可用于化妆品中;由胶原蛋白加热而成的明胶则被用于布丁等甜点制作中;由明胶酵素分解得来的胶原蛋白肽作为原材料加入到功能性食品中。

  全球范围内,法国罗赛洛是占世界市场份额最大的胶原蛋白生产商,主要生产I型胶原蛋白和II型胶原蛋白。日本新田较早进入中国市场,在胶原蛋白领域已有上百年的研究历史,主要从鱼鳞和鱼皮中提取原料。2012年,新田集团在中国建厂,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

  上海新田明胶董事、总经理坂本幸隆表示:“亚洲胶原蛋白原料多用于美容领域,而在欧洲,胶原蛋白通常作为老年人的蛋白质营养素,用于增强肌肉力量、提高骨骼密度,防止骨质疏松,甚至还有防止老年痴呆的作用。”除了啤酒、酸奶饮品,胶原蛋白成分还可以添加在果冻、麦片等食品中。

  中国本土胶原蛋白生产企业是在2005年以后才成立的,无论是研发端还是产品端都有一定的差距。

  首先,由于国内胶原蛋白肽研究和功能性开发较晚,研发投入不足,在产品功能性开发和应用上相对滞后。其次,高端产品工艺方面,国内产品一般经活性炭精制、离心分离或膜分离制成,而国外产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精制工艺,提高了产品的风味可接受性,达到无臭无味,易于在各类产品体系中使用。

  创立于1997年的包头东宝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唯一一家生产明胶和胶原蛋白的上市企业,年产13500吨明胶、3000吨胶原蛋白。

  2015年,东宝生物胶原蛋白科技推出“圆素”牛骨胶原肽粉。该产品是由东宝生物与中科院理化所共同研发,以草原牛骨为原料,采用专利定向酶切技术制备、纯化提取的胶原蛋白。

  据智妍咨询预测,到2024年,中国胶原蛋白市场规模将增长至45.8亿元。

GABA—中国质量远超欧美日

  γ-氨基丁酸,也被称作GABA,是一种天然活性成分,参与多种代谢活动,能以一种抑制神性神经递质运用于食品中,可缓解焦虑、降低血压和神经兴奋度,从而起到助眠的功效。

  相比直接作用于人体大脑的褪黑素,国内可使用的GABA属于天然植物提取,助眠的同时,其成分会随着人体新陈代谢自然排出体外,不会出现头晕、神经衰弱等副作用。

  GABA在食品中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款名为Gabaron的日本茶饮料为最初应用产品代表。1996年,日本研究团队从米胚芽制品中提取大量GABA,实现了原材料的商业化应用。2000年左右,日本已将GABA添加到饼干、调味料、糕点、饮料等食品中。

  2006年,我国开始研发GABA,由原农业部旗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立项,做药食同源提取和功能性原料提取,开启了GABA的原料提取技术和制备技术的研究。此项技术由华西生物联合其他几家公司委托实验室研发,2009年被正式批准商用后,这几个原料厂商因此得到生产资质。

  晚安睡眠植物饮料品牌创始人韩曦子认为,中国功能性产品的产业链,原料厂和代工厂并不具备研发能力,真正掌握研发技术的是科研单位和高校实验室。通常这些工厂会委托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的实验室进行底层技术研发。高校实验室和科研机构在研发端较为谨慎,每款原材料都会做大量动物实验,确保成分的安全性。研发过程中积累的相关数据可以作为日后原材料复配的依据,由此得出最优配方。

  他还提到,相比欧美日等国,中国对GABA原材料的提取和生产有着更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规定其原材料必须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再由乳酸菌发酵而成。国外应用的GABA原材料多为人工合成,导致原料中产生一种名为吡咯烷酮的一级致癌物,长期服用对人体有害。

  因此在上游供应链端,国内真正拥有GABA生产和销售资质的厂商非常少,早期仅有7家厂商拿到生产资质。提取技术和生产标准的限制导致GABA原料价格较高。据了解,天然植物提取的GABA原材料每公斤价格在1500元左右,而人工合成GABA仅需几百元/公斤。部分原料厂商为了逐利,混着卖给工厂,厂家却没有原料监测的能力,上游原材料端始终存在市场乱象。

  经过对比,韩曦子指出,随着中国科研技术的逐步提升,国内GABA原料质量远高于国外,其中华熙生物的GABA原材料在全球范围内质量较高,原料价格也高于同业。

  如今,GABA被广泛应用于助眠类功能食品中,包括BUFFX的睡眠软糖、晚安科技的睡眠饮品等。经过一系列市场教育,消费者自然地将GABA原材料与助眠类产品相挂钩,有望替代褪黑素成为该品类的超级原材料。

  目前,我国规定每人每天GABA的摄入量不超过500毫克。

  (来舒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