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
联系我们
特殊时期要不要屯点大米?关于粮食安全的问题这里有答案
“最近你买大米了吗?”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外的蔓延,近来“粮食要涨价”的传闻开始出现,不论是超市里还是快递下单时选择米面的消费者开始增多。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要不要屯点粮食以备后患呢?近日,作为长期关注中国农业发展的食品工程博士崔凯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议食厅》栏目对崔凯发表的内容进行了编辑整理。
第1个问题:我们用不用屯粮食。
答案是:不用。崔凯表示,中国的大米和小麦储存除了正常一年的消费之外,还另外存了5个月的余粮,合计有17个月的口粮。
在他看来,粮食少了不行,但多了也根本吃不下。正常一家人最多买三五个月的粮食。买多了,放在哪里?而且陈粮味道也不好。理论上,只有每个家庭都去抢购17个月的粮食时,市场才会出现粮食短缺,但这很难想象——所以没必要去抢购粮食。
第2个问题:全球疫情会引发中国粮价飙升吗?
答案是:不会。在崔凯看来,疫情之下,公众焦虑情绪会被放大,有些朋友听风就是雨。如果大家都担心粮价上涨,很多家庭会抢购,粮商会去囤积,农民会惜售,这会引起粮价的短期波动。
决定粮价的根本要素是供求关系。201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6.6亿吨,进口粮食1.1亿吨,合计7.7亿吨中国现在有14亿人口,算下来每年人均粮食1100斤,平均每天吃3斤。崔凯表示,上述数据在过去的五年时间里一直很平稳,而且最近几年国内都没有出现过粮食短缺,这就说明我国的粮食可以满足居民生活。
2019年中国主要粮油产品的供需情况(单位:万吨)
第3个问题:我国的粮食有短板或不足吗?
答案是:有。崔凯表示,中国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主粮的产量加在一起超过6亿吨,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需要大量进口油料作物,特别是大豆。中国超过80%的大豆都需要从国外进口。油料作物主要有两个用途:一个是榨油,我们厨房里的食用油。另一个就是作为蛋白源,用于饲料工业,生产出肉蛋奶。
崔凯介绍称,在食用油中的市场份额中,大豆油、菜籽油和棕榈油分别约为45%、25%和10%,合计达到80%。三大油料作物的进口比例大豆是83%、菜籽是22%,棕榈油是100%。从换算情况来看,我国食用油超过50%要依赖进口。
但是,目前全球的油料作物生产很正常,并不存在短缺。但疫情会影响到港口和运输,造成油料和食用油的供求关系趋紧。崔凯表示,消费者若想省点钱,可以多买两桶油,但没必要抢购大米和白面。
第4问题:面对疫情,我们该如何看待自身粮食安全?
答案是:人多地少,粮食安全需要长期重视。
崔凯给出了一组数据:过去五年,中国粮食总产量为6.6亿吨,进口量为1.1亿吨,合计粮食消费量7.7亿吨。如果按照重量折算,中国只进口了14%的粮食,自给率为86%。
主要国家耕地资源比较(按耕地面积排序)
然而在1.1吨进口谷物中,大豆为0.9亿吨,其它谷物是0.2亿吨。把这些谷物按照国内的单产水平进行测算,0.9亿吨大豆需要7亿亩耕地,0.2亿吨其它谷物需要0.5亿亩耕地。另外,我们每年还进口约500万吨奶粉和肉类。这些畜产品如果在国内养殖,需要消耗玉米和大豆作为饲料,折算下来需要消耗0.5亿亩耕地。大豆、其它谷物、肉奶三项农产品合计,相当于进口了8亿耕亩。
主要进口谷物数量与耕地面积折算
崔凯表示,中国自有耕地20亿亩,算下来中国的耕地对外依存度是28%,是粮食依存度的(14%)的2倍。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够让14亿人吃饱,就是中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如果按照100%的耕地自给率,中国的20亿亩耕地只能承载11亿人口。因为要养活14亿人,中国的耕地不得不超负荷运转,包括过量施用农药和化肥,以维系粮食产量。
他强调称, 人需要劳逸结合,耕地也需要休生养息。如果每年让10%的耕地休耕,我们只能养活10亿人。如果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方式,不用化肥和农药,粮食产量将再减少30%,只能养活7亿人。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崔凯认为,回归现实,按照现在的人口生育率,2050以前中国人口不会低于12亿。也就是说,未来30年中国将依然面对粮食安全压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城 韩肖 项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