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联系我们
加强不同领域交叉融合 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思维 关注添加剂和配料 助力营养健康
第三届营养科技创新大会日前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本届大会由中国营养学会、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指导,中营惠营养健康研究院牵头并联合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青岛大学和武汉科技大学的营养与健康研究院共同主办。
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杨晓光研究员在致辞中强调,当前我国正处在营养健康、科技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节点和关键时期,科学支撑和科技创新是提升食品营养健康特征的基础和动力,更是推动食品产业发展和经济现代化运行的强大基础。希望本届会议通过促交流、解难题、推转化、促创新,以产业需求牵引科技供给,再以前瞻性、突破性的科技供给创造有效需求,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理事长杜雅正表示,食品添加剂和配料行业不仅满足了食品工业的发展需要,也影响科技创新力度。本次大会力求将营养最新的成果与食品产业相结合,为科研成果产业化搭建一个最直接的交易平台。这是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与中国营养学会跨界融合的一次有力探索,希望通过共同努力,能够为营养健康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教授在致辞中指出,自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合理膳食专项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居民的营养健康整体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但由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因营养不平衡而导致的慢性病高发问题愈发严重。在这一背景下,学术界和产业界都需要作出更多的努力。大会是助力产学研融合,加快研究成果转化,推动营养科技创新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在大会专题“营养与健康:从基础科学到产业应用”中,杨晓光介绍了《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DRIs)在能量和蛋白质需要量修订变化及应用机制,建议企业在产品研发中进一步细化目标人群能量及蛋白质的差异化特点等方面给出分析和建议。
丁钢强在《膳食脂肪与健康及其应用启示》报告中指出,目前我国居民的膳食脂肪摄入占供能比已超过35%,造成了心血管疾病和肿瘤发病率不断上升。希望企业通过科技创新,优化产品油脂结构,降低反式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含量,减少油脂过量摄入对我国居民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金征宇围绕碳水化合物与人体健康,结合近期关于膳食纤维、抗性淀粉、抗性糊精等不同类型碳水化合物开发利用及安全性评估的研究案例,阐述了碳水化合物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密切联系,为碳水化合物的深入研究及功能食品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凌文华教授、四川大学教授张立实、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张志强研究员分别就新版DRIs其他膳食组分修订变化与产业应用、食药物质与新食品原料监管、食药物质开发利用的产业发展路径进行了分享。
在大会专题“健康成分 产品创新 健康未来”中,东南大学教授孙桂菊、暨南大学教授汪勇和丁郁,以及武汉大学教授荣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刘志刚、广东医科大学教授郭红辉、青岛大学副教授钟凤,以及来自自然阳光、惠氏营养品、帝斯曼—芬美意、宝宝树、仙乐健康等企业的多位专家就保健食品研发机遇与挑战、国民营养与食物营养健康产业发展、老年营养健康、花色苷提取与生物利用度、饮食和睡眠对代谢的影响、婴配乳粉的创新工艺技术、低碳饮食联合益生菌干预研究、女性健康管理、国内营养数据库建设、儿童分龄营养与精准化指导等内容,以及甘二酯、富硒蛹虫草提取物(硒多肽)、自主胶原小分子肽、n-3脂肪酸、乳脂球膜、母乳低聚糖等热门食品原料或成分的(临床)功效研究及最新应用进行了分享。中国营养学会副秘书长、营养健康研究院执行院长王瑛瑶研究员结合我国立项的指导性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成分图形化标示指南》工作,就全球预包装食品体系健康分级趋势及对我国原料企业、预包装食品的健康化启示方面提出了建议。
在“GI产业发展论坛”上,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向雪松介绍了血糖生成指数(GI)在国内外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并说明了申请T/CNSS 018-2023《预包装食品血糖生成指数标示规范》中“预包装食品低GI标识”的流程。主任医师陈超刚、教授缪铭、研究员朱婧等就血糖负荷在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低GI食品研发、碳水化合物质量评价指标等做了报告。圆桌环节,与会嘉宾就GI全产业链如何做到各个环节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发展展开了交流。论坛参会人员围绕推进科技创新,创制多品类、多元化低GI食品;完善标准体系建设,推进低GI标识以及认证工作;加快构建低GI食品产业体系,推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出了“维护GI食品科学,提升健康保障能力”行动倡议。
本届大会融合了基础研究与创新应用,展示了多项原创性、引领性技术,促进了不同领域的交叉融合,为营养健康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思维和新动能。(记者 鲍小铁)
来源:中国食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