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 13034975678

谨防食品安全检查中的形式主义

时间:2024-01-29 15:09 阅读:2877

undefined

食品安全重于泰山。无论从上还是到下,都非常重视食品安全问题。重视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而食品安全如何落实有效监管才是关键。

不可否认,乡镇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是非常认真的,许多地方都会组织人员上门督导食品安全。但是,一些地方变了味的督导,能把食品安全督导安全吗?

专业工作需要专业人士去干,这应该算是一个共识。食品安全督导也应该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吧,也应该需要专业人士进行专业督导吧。

在许多地方,明确乡镇食品安全实行属地管理原则,乡镇政府对食品安全负主要监督责任,乡镇食安委全面协调统筹食品安全工作。许多乡镇都成了食品安全委员会,但这些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委员们,又有几个懂食品安全呢?又该如何落实食品安全的属地责任呢?

许多乡镇为了发挥属地对于食品安全监管作用,构建了“食品安全包保责任体系”,将食品安全督导工作简单的摊派下去。具体而言,就是让镇、村两级的包保干部对相关单位的食品安全进行包保,负责该单位的食品安全工作,按时完成督导工作,并督促相关单位落实好主体责任。如果某单位出了食品安全问题,就比较容易找到责任人。正所谓的工作有人干、责任能到人。

也就是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最后落到了乡镇里的包保干部和村干部肩上,这些大部分没有相关专业背景,缺乏食品相关基础知识的人肩上。

这实在是匪夷所思,这些非专业人士去督导食品安全,又能督导出什么问题来呢?甚至连食品安全的定义都搞不明白,什么是安全什么是有害都分不清,如何又能把安全生产督导落到实处呢?

食品安全指食品应当无毒、无害,且符合有关营养要求,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慢性危害。

食品安全既包括生产环节安全,也包括经营环节安全;既要求结果安全,也要求过程安全;既涵盖了现实安全,也涵盖了未来安全。

食品安全不仅要确保食品不能危害消费者的生命健康,还要杜绝对消费者健康产生潜在的危险。

如此包保责任体系,又能保护谁的安全?又能保证啥?

通过笔者调研,食品安全包保干部,主要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经营资质、食品进货渠道、员工健康证、食品保质期等情况,重点查验“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记录台账及进货清单等。

undefined

督导画面,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算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常规的检查,这些是包保干部们能够检查的,或者便于检查的。但细细品品,这些检查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比如食品经营单位的经营资质,这家单位都已经被纳入食品安全监管了,如果还没有经营资质的话,那是不是个笑话?

“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记录台账,这些台账又有多大意义?或者说这些台账都记录好了,就能确保食品安全吗?

食品安全不是在台账中。

非专业的人士,检查这些非专业的食品安全工作,又怎么能保证食品安全?这种督导又有什么意义呢?

换句话说,食品安全督导的目的,给整错了,检查的重点应该是“食品有没有毒、有没有害,会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慢性危害”,简单而言就是检查这家单位制作的食品能不能吃、吃了会不会得病。

还有的更有意思的,有的地方甚至还要求通过某APP进行食品安全督导,分为四大块:完善安全管理体系、抓好常态化防疫、强化应急处置、加强宣传和培训,一共有24个小块,每一块都有具体的要求。

在此声明,笔者没有说这样不好,也没有说这就是形式主义,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用好了是非常有用的。

质疑的是,这些锦上添花的东西,对于食品安全到底起到实质性作用还是辅助性作用?或者说,通过肉体凡胎看到了这些体系、这些措施、这些台账,是否能够确定这里的生产的食品,就一定能够安全?工作不是舍本逐末了?或者说,有没有人能够带着仪器等等来,抽查一些食品,检验检验,看看到底能不能吃?

而且,对于食品安全有一个专门的管理部门——食药监,他们又在干嘛呢?现实是,他们承担着很重的工作责任,但是受人员数量等各方面的限制,很难发挥出实际作用。加之,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垂直的乡镇分局,级别只有股级,也很难与地方形成协调联动作用。

食品安全又是包保体系,又是各种责任,看似是食品安全“防火墙”,实则处处漏风,要不怎会出现“指鼠为鸭”的闹剧?

如此的食品安全的监管与这个时代发展水平格格不入,甚至在一定方面体现了基层治理的落后性。换而言之,什么都想要基层干,什么都要发挥属地作用,事实上,真的能够发挥出属地作用吗?或者到底能发挥出多大的属地作用?要记住,压力越大,带来的不一定就是动力,也有可能是听天由命的躺平。

属地作用发挥不出,各项政策执行不到位,治理没有取得实效,各项政策是不是就因此而“悬浮”了呢?同时,治理也是有成本的,无效的治理成本是最高的。

食品安全监管,最终还是要专业人士当家。来源:激浊扬清有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