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联系我们
2019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报告及展望
1980-2019城乡居民收入(元)
2019年畜禽产品生产价格指数
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各地各部门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扎实推进“三农”工作。这一年,我国农业总体增长态势良好,农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内外部市场运行环境总体平稳,农业现代化向纵深发展。
宏观形势稳中向好,农民增收势头不减
2019年,中国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70467亿元,比2018年实际增长3.1%。按当年价格计算,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1%,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较2018年下降0.1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一至四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当季值)分别为8769亿元、14438亿元、19798亿元和27462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7%、3.3%、2.7%和3.4%,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8%、3.4%、4.1%和5.7%。
中国农业的稳定增长得益于科技的不断进步。2019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高于2018年的57.5%。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提高到95%以上,这是我国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取得的显著成效,是我国在生物种业、重型农机、智慧农业、绿色投入品等领域自主创新的结果。同时,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农业绿色发展取得实效,产地环境逐步改善,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发展战略得到有力推进。
2019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733元,较2018年增加2505元,实际增长5.8%。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实际增长6.2%,比城镇增速高出1.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8年的2.69:1缩小至2019年的2.64:1。从收入结构看,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6583元,占总收入比重为41.09%;人均经营净收入5762元,占比35.97%;人均财产净收入377元,占比2.35%;人均转移净收入3298元,占比20.59%。
2019年,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全国共实现1109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344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即“国定贫困县”)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降低到0.6%,较2018年底下降1.1个百分点。“三区三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到2019年末已减至43万,贫困发生率降至2%。目前,全国尚未摘帽的国定贫困县只剩52个。
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迅速。2019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567元,比2018年增长8.0%,增速高于全国农村1.8个百分点。从结构上看,2019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4082元,转移净收入3163元,财产净收入159元,此三项收入的增速均快于全国平均水平;经营净收入4163元,增速高于2018年同期水平。从贡献率看,工资、经营、财产、转移各项收入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增收的贡献率分别为38.0%、23.0%、1.9%和37.1%。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443元,增速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
总的来看,当前中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生态扶贫等措施陆续落地见效,东西协作、央地帮扶等扶贫机制有效开展,切实减轻了贫困地区的负担,改善了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
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质量安全稳定提升
2004年以来,中国粮食产量已经实现了“十六连丰”,201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277亿斤,比上年增加119亿斤,增长0.9%,比历史最高的2017年增加45亿斤。
从品种看,除稻谷产量有所减少外,其他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均有所增加。2019年,全国谷物产量12274亿斤,比上年增加73亿斤,增长0.6%。其中,稻谷产量4192亿斤,比上年减少50亿斤,下降1.2%;小麦和玉米产量分别为2672亿斤和5215亿斤,比上年分别增加43亿斤和72亿斤,分别增长1.6%和1.4%。豆类产量426亿斤,比上年增加42亿斤,增长11.0%。其中大豆产量362亿斤,比上年增加43亿斤,增长13.3%。薯类产量577亿斤,比上年增加3.6亿斤,增长0.6%。
2019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7.41亿亩,比上年减少1462万亩,下降0.8%。其中三大主粮(稻谷、小麦、玉米)播种面积稳定在14.38亿亩,低质低效水稻、小麦种植面积适当调减。同时,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水平不断提高,2019年全国粮食作物单产每亩762斤,每亩产量比上年增长1.8%。
经济作物生产总体稳定。近年来,棉花生产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平稳发展。但由于受到灾害性气候的影响,2019年全国棉花总产量588.9万吨,比2018年减少21.3万吨,下降3.5%;种植面积5008.8万亩,比2018年减少22.8万亩,下降0.5%;单位面积产量117.6公斤/亩,比2018年下降3.1%。从地区来看,棉花种植进一步向新疆棉区集中,产量占全国的84.9%,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近年来,伴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以及农业科技投入力度的加大,农业产业更加追求高质量发展,以提高农业经营的收益率,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2018年底,中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总数达12.2万个。2019年中国又新认证绿色食品13487个,有机产品2499个,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255个。
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巩固。中国高度重视农产品安全问题,新颁布实施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1152项,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连续5年保持在96%以上。2019年“双随机”抽检力度加大,增加产地、“三前”环节抽检比例,监测指标由2017年的94项增加到2019年的130项,2019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为97.4%。
农业绿色品牌快速发展。2019年已初步构建起农业品牌政策体系,建立了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入选300家目录品牌,品牌覆盖面广,品类多样化,展现出品牌的带动能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生猪产能逐渐恢复,牛羊禽蛋供给充足
受非洲猪瘟疫情等因素影响,2019年猪牛羊禽肉总产量为7649万吨,比上年下降10.2%。
2019年全国生猪出栏54419万头,比上年减少14963万头,下降21.6%;猪肉产量4255万吨,减少1148万吨,下降21.3%。2019年全国牛羊生产稳定增长,产量有所增加。其中,肉牛出栏4534万头,比上年增长3.1%;牛肉产量667万吨,增长3.6%;牛奶产量3201万吨,增加127万吨,增长4.1%;羊出栏31699万只,增长2.2%;羊肉产量488万吨,增长2.6%。2019年家禽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养殖效益日益向好,家禽饲养规模持续扩大。2019年全国家禽出栏146.41亿只,增长11.9%;禽肉产量2239万吨,增长12.3%;禽蛋产量3309万吨,增长5.8%。
为恢复生猪产能,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狠抓政策落实积极恢复生产。2019年12月,农业农村部组织召开恢复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工作会议,稳定猪肉市场供应。四季度末,全国生猪存栏31041万头,尽管同比减少11776万头,下降了27.5%,但同三季度末相比增加了366万头,环比增长1.2%,存栏开始止跌回升。
由于2018年和2019年是非洲猪瘟暴发的特殊时期,生猪供给大幅减少是2019年的基本面。由于中国对生猪的习惯性消费,叠加季节性和春节需求,市场情绪相对旺盛,从生产和销售来看,价格上涨势头均比较强劲。
2019年生猪生产价格涨幅明显,与2018年相比,2019年一季度生猪生产价格指数同比降低8.8%,后三个季度同比分别上涨28.1%、49.3%和109.5%。2019年二元能繁母猪价格一季度同比降低12.7%,后三个季度同比分别上涨10.5%、32.5%和101.4%;2019年22个省份仔猪平均价一季度同比降低1.7%,后三个季度同比分别上涨93.7%、132.9%和289.9%;22个省份生猪平均价一季度同比降低0.8%,后三个季度同比分别上涨46.1%、71.6%和164.0%;22个省份猪肉平均价一季度同比降低2.5%,后三个季度同比分别上涨36.3%、60.3%和136.0%;22个省份猪粮比价一季度同比降低1.6%,后三个季度同比分别上涨45.5%、65.2%和158.4%。
受疫情等因素影响,猪肉价格的上涨带动牛羊禽肉、鸡蛋等产品价格不同程度上涨,但市场生产供给比较充足,上涨幅度显著低于猪肉。从2019年各季度数据对比来看,牛羊肉三季度和四季度出现环比上涨态势,肉禽和禽蛋二季度、三季度和四季度均出现环比上涨。
2019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抓粮食生产,落实生猪保供稳价政策措施。根据不同农产品的供需情况和产品属性,市场价格分别表现为“基本稳定、稳步上涨、季节性波动”等特征。
市场资源互利互促,贸易总量快速增长
2019年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中国积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农产品贸易呈现了快速发展态势。
2019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2300.7亿美元,同比增长5.7%。其中,进口额1509.7亿美元,增长10.0%;出口额791.0亿美元,下降1.7%;贸易逆差718.7亿美元,增长26.5%。中国农产品贸易额和贸易逆差均创同期历史新高。
除谷物外,几乎所有产品进口增长强劲。其中,畜产品进口362.2亿美元,同比增长27.0%;棉花进口193.7万吨,同比增长19.0%,进口额36.0亿美元,同比增长12.6%;食糖进口339.0万吨,同比增长21.3%,进口额11.2亿美元,同比增长9.0%;食用油籽进口9330.8万吨,进口量同比下降1.3%,进口额384.0亿美元,同比减少8.0%,主要是油菜籽进口量大幅下降了42.5%,但食用植物油进口1152.7万吨,同比增长42.5%,进口额74.1亿美元,同比增长26.4%。值得注意的是,蔬菜、水果、水产品等优势出口产品的进口增长迅速。
出口相对乏力,优势出口产品顺差大幅收窄。2019年蔬菜出口155.0亿美元,同比增长1.7%;水果出口74.5亿美元,同比增长4.1%;水产品出口206.6亿美元,同比减少8.0%。水果从2018年开始出现贸易逆差,2019年贸易逆差达到29.1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3倍,尽管水产品保持贸易顺差19.6亿美元,但比上年大幅减少74.1%。
受中美经贸摩擦影响,自美国进口农产品由2018年的162.3亿美元回落至141.6亿美元,下降12.8%,对美国出口额下降22.1%。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合作取得了巨大成效,2019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总额达到608.9亿美元,同比增长16.5%,高出我国农产品总体贸易增速10.3个百分点。其中进口额608.8亿美元,增长23.3%,出口额270.1亿美元,增长9.1%,进出口增速分别高于总体增速13.1和9.8个百分点。
未来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量仍将保持快速增长,进口增长将主导整个农产品贸易增长,净进口产品种类将不断增加。
新型主体蓬勃发展,“三产”融合不断深化
作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力军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政府扶持和社会推动下蓬勃发展。
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高速发展。首先,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显著扩大。据农业农村部统计,2019年,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9.3万家,包括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542家,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达到8000家,突破100亿元的超大型企业达到70家。其次,全国农业产业化促进了扶贫产业快速发展。2019年,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已培育发展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超过1.4万家,全国新认定了299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扎根贫困地区的企业占23%。尤为突出的是,这些企业中,通过互联网方式销售的收入约占总收入的20%,平均每家企业带动了2万户农户脱贫致富,已成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力量。
家庭农场、合作社取得高质量发展。根据农业农村部统计,已有60万个家庭农场进入到家庭农场名录。家庭农场在提升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农业结构调整以及提高农民收入方面都收效显著。根据农业农村部相关规划,到2022年全国家庭农场数量将有望达到100万家。
截至2019年10月底,全国注册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到220.3万家,辐射带动了全国近一半农户。农民合作社中的普通农户占成员总数的80.7%,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农民合作社开展仓储、加工、物流等增值服务,提供产加销一体化服务的占比达53%,平均为每个成员统一购销1.56万元、二次盈余返还1402元。加工服务型合作社增速较快,3.5万家合作社创办加工企业等经济实体,8.7万家拥有注册商标,4.6万家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
2019年,全国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大力开展各类融合模式的实践探索,各地区富有地域特色、承载乡村价值的乡村产业逐渐成长起来。
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比2018年增长1.9%,行业估计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5.5万亿元。各类乡村产业园1万多个,新建设农业产业强镇298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851个,小宗类、多样化的“土字号”“乡字号”知名品牌10万个,龙头企业与农户订单比例达到55%,带动签约农户经营收入超过未签约农户50%以上。在“一村一品”建设的基础上,各地乡村休闲旅游快速发展,2019年共接待游客32亿人次,较上年增加2亿人次,增幅6.7%,共创收8500亿元,较上年增加500亿元,增幅6.25%。2019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3975亿元,比2016年增长了1.5倍。
产业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2019年各类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累计超过850万人,本乡创新创业人员达3100多万人,87%的创业实体在乡镇以下。
通过产业融合发展,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延长了产业链,完善了利益联结机制,创新了农民增收模式。
2020年农业生产展望
2020年一季度各项农业经济指标与上一年同期相比均有一定程度下降。2020年一季度,以现值计算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0186.2亿元,比2019年同期下降3.2%,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为139.0,其中畜牧业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为188.6,生猪生产价格指数为233.2,畜产品价格拉高了整个农产品的生产价格指数。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额3071亿元,同比下降12.1%,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6.1%,农林水财政支出4031亿元,同比下降3.6%。2020年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641元,比2019年同期下降4.7%,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同比下降10.7%。
粮食生产受疫情影响不会太大,预计2020年仍将是一个丰收年。从粮食生产来看,冬小麦在疫情暴发之前已经播种,春小麦播种时疫情形势已经开始好转,加之政府部门及时出台政策恢复农产品以及生产资料的物流运输,春耕生产并没有受到明显影响。针对这几年早稻播种面积连续下降的趋势,2020年国家提高了早籼稻和中晚籼稻的最低收购价,对种稻积极性有一定激励,早稻播种面积出现恢复性增长,稻谷产量预期将会增加。秋粮玉米在东北主产区已经播种,如果没有大的灾情,产量应该能够保证。另外由于连续几年去库存,玉米临储库存已大幅下降,随着生猪养殖的逐步恢复,玉米产需缺口明显,价格将保持高位,这也将刺激北方其他地区的种植积极性。
生猪产能恢复比原来预期推迟,回归到常年水平尚需时日。随着促进生猪生产恢复政策密集出台,2019年四季度生猪产能开始回升,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新建养殖场停工、饲料和人工获取困难、屠宰企业开工不足以及生猪运输流通不畅等原因使得生猪生产恢复受阻。许多养殖企业认为,本应在2020年底基本恢复的生猪生产将会被推迟6个月,生猪出栏量要恢复到常年水平大约要等到2021年上半年。2020年一季度,由于消费端低迷,企业、学校、工地等集团性消费减少,加上国家存储肉的投放和进口调节,猪肉价格从高点有所回落,但在全面复工复产、餐饮和集团性消费恢复后,猪肉供需矛盾仍会突出,预期后期猪肉价格将保持高位运行。
农户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受疫情冲击明显,农民增收压力巨大。此外,疫情期间整个旅游行业受到巨大打击,乡村旅游、休闲农业这些为农户带来经营性收入的产业市场低迷,农民经营性收益减少。总的来看,有必要调低2020年上半年农户收入增长的预期,未来需要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花大力气保证农民收入不降低。
总体来看,新冠肺炎疫情给2020年我国农业生产以及整个宏观经济带来了重大的挑战,但在中央一系列政策调控下,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农产品供求平稳的基本面不会改变,脱贫攻坚取得最终胜利的结果不会改变,有理由对下半年的农业发展有一个较为乐观的预期。
□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
项目主持人:孙世芳、辛贤
项目组成员:刘溟、吕之望、秦悦、蔡海龙、马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