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新闻

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 13034975678

“饿死”在法律边缘游走的欲“饱餐者”

时间:2022-05-13 15:36

“你自己考虑清楚,要么给1000元私了,要么法院见!”听听,口气多大!近日,买19.9元“土茯苓干片”索赔千元事件在网上引发热议。

4.jpg

图片来自 “广东公安”微信公众号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广东的蒙某在网上花19.9元购买了一包“土茯苓干片”,后以货品没有农产品标签,向商家索赔1000元。警方调查发现,蒙某专挑简易包装的初加工农产品下单,在收到快递后,就以“没有合格标签”“实品与广告效果图不符”“发货超时”等理由,给商家差评或进行投诉举报,对商家敲诈勒索。目前,蒙某已被警方抓获,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5.jpg
图片来自 “广东公安”微信公众号
其实,像蒙某这样的情况并不在少数。是真“打假”,还是打着“打假”的旗号假“打假”,相信“蒙某们”比谁都清楚。
近年来,知假买假行为有形成商业化的趋势,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所谓“职业打假人”“打假公司(集团)”,其动机并非为了净化市场,而是利用惩罚性赔偿为自身牟利或借机对商家敲诈勒索。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职业打假人”就在各商场“购假索赔”,并以此“生存发展”。电商时代到来后,这些人逐渐从线下转为线上,进一步“发展壮大”,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职业打假人”以打假为营生,社会公众对其褒贬不一。
打假没问题,但是把打假作为职业,甚至为了攫取利益而“钓鱼打假”,维权就难免变了味儿。面对“纠缠式”“威胁式”索赔,商家知道对方究竟想干什么,职业打假人也知道商家知道他想干什么。
在笔者看来,对“职业打假”应该予以进一步规范,绝不能让假“打假”变成真“勒索”,任其败坏社会风气,给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但话从两头儿说,商家也要严格遵守国家规定和生产标准,先自律起来, 减少商品出问题的概率。毕竟,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啊。
出了问题,要多方面找原因;解决问题,要多管齐下。仅“谴责”对方,很难让问题得到真正解决。假如商家合法生产、合规经营,那些游走在法律边缘“饱餐”的假“打假者”,不就“饿死”了吗?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