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新闻

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 13034975678

益生菌无用还是万能? 专家:要考虑菌株特异性和个体差异性

时间:2023-06-14 16:07 阅读:5164

  近些年,人们逐渐认识到肠道作为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和免疫器官,其健康程度与人体的整体健康息息相关。肠道里聚集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也叫肠道菌群,维护健康的肠道菌群平衡状态,对维持人类机体健康十分关键。随着人们对肠道健康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以及疫情后消费者更加认识到提升免疫力的重要性,益生菌产业迎来了进一步的发展契机。同时,关于益生菌对人体作用的讨论也持续升温。益生菌到底有用还是无用?益生菌品类众多,消费者又该如何选择?我国的益生菌产业到底应该如何规范化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表示,“益生菌无用论”和“益生菌万能论”都是比较极端的观点,对于益生菌的科普应该侧重于传递客观、准确的信息,避免误导和夸大宣传。随着我国消费者对于益生菌关注度的提升,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助推了菌种研发、产业创新,未来益生菌产业发展还需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不能替代健康的生活方式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益生菌是一类活的微生物,当摄入足够数量时可对宿主发挥有益作用。目前学术界和产业界仍沿用这一定义。陈卫认为,在评价益生菌的作用时,应该采取更加客观和科学的态度。基于已有的科学研究事实,益生菌促进人体健康的机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能够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人体的肠道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包括有益菌和有害菌。益生菌能够通过与有害菌竞争定植、与有益菌互利共生、与膳食因子协同增效等方式,调节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平衡,从而维持肠道健康。

  二是能够免疫调节。肠道承担了人体约70%的免疫功能,益生菌能够刺激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增强免疫细胞活性,促进免疫球蛋白的产生,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同时,益生菌也有利于保障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减少有害细菌移位,降低炎症反应和过敏风险。

  三是能够影响营养物质合成和代谢。一些益生菌具有合成维生素、特定功能因子的酶作用,有助于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提高营养利用率。另外,益生菌还可以直接影响肠道上皮的内分泌细胞,调控激素合成,进一步发挥调控代谢的作用。

  四是能够影响神经系统功能。肠神经系统神经元数量庞大,而且能够通过“肠—脑轴”与大脑实现双向信号交流。益生菌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产生特定代谢物质,可以影响神经递质的产生和传递,从而对大脑的功能产生影响,包括情绪、认知等。不过,目前对于益生菌神经调节功能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验证。

  “总之,对于益生菌的科普,应该侧重于传递客观、准确的信息,避免误导和夸大宣传。”陈卫说,益生菌并非“万能”,不能代替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和药物治疗。

  以“益生菌治腹泻或治便秘”这一说法为例,注册营养师吴佳表示,许多科学证据表明,某些益生菌菌株在研究中显示出缓解便秘的作用;同时,某些益生菌菌株缓解腹泻的研究证据也很多。益生菌并不是针对便秘或者腹泻的症状来起作用,它对便秘或者腹泻的缓解,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平衡,恢复和维持正常的肠道功能来起作用的。肠道功能正常了,便秘和腹泻这些常见的肠道问题也就能随之消失。因此,从机理上讲,益生菌同时有改善便秘和腹泻的作用,并不矛盾。比如,益生菌可以促进结肠发酵,在遇到腹泻的情况时,发酵产物可以降低肠道pH值,抑制病原菌增殖,改善病原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在遇到便秘时,发酵产物改变肠道渗透压,增加肠道水分,从而软化粪便和增加粪便体积,改善便秘。

  “不过,‘缓解便秘或者腹泻’只是益生菌可能的功能之一,并不是所有的益生菌都有这个功能,消费者在购买时还需要仔细辨别菌株。”吴佳说,服用益生菌并不是改善肠道健康的唯一方法,在合理膳食均衡营养的基础上,注意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类,同时规律生活、适量运动、充足睡眠、保持愉悦的心情,都是维护肠道健康的重要因素。

  山西医科大学教授程景明建议,要通过举办保健食品科普宣传活动等举措提高消费者认知力和辨别力。“虽然食用益生菌制品产销两旺,但不少生产商和消费者只是‘盲从’,缺乏对益生菌的正确认识。消费者要考虑菌株的特异性和个体的差异性,注意身体本身菌群的平衡,过量服用可能有反作用。”

建立良好的益生菌产业发展环境

  与植物育种、动物育种一样,微生物菌种培育也是种业培育领域的一个重点话题。由于我国微生物育种起步较晚,所以微生物菌种的自主供给成为中国种业“卡脖子”问题之一。

  陈卫表示,微生物菌种的多样性极高,我国对目前已知菌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仍然有限。“比如下一代益生菌,是一类主要从人体肠道共生菌群中挖掘的益生菌,但由于对肠道微生物认知深度不足,我国在下一代益生菌菌种鉴定、培养、保存和功能研究方面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可供选择的菌种种类相对较少。”

  陈卫表示,我国缺乏系统性收集、保藏益生菌的种质资源库,导致菌种的质量和稳定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微生物菌种在食品工业和生物技术领域应用广泛,长远来看,菌种“卡脖子”问题可能限制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研发能力和产品创新。因此,陈卫建议,实现菌种自主研发需要进行深入的基础研究,包括对微生物的生理学、代谢途径、基因组学等方面的理解,发展新的技术和方法对于菌种研发也至关重要。

  一个值得高兴的情况是,随着我国消费者对于益生菌关注度的提升,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助推了菌种研发、产业创新。陈卫建议,我国在益生菌研发体系建设上,应当注重建立联合研发平台,促进科研机构、企业和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享资源和数据,提高研发效率。另外,菌种研发涉及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系建设,鼓励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将有助于提高该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

  陈卫认为,受长期饮食习惯、环境和基因等因素影响,中国人的肠道菌群具有显著的个性化特点。中国的益生菌研发确实需要结合国人的实际情况,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我国益生菌科研在个性化、功能性等方面应该有所侧重。“首先,在益生菌种类的选择方面,应当深入了解中国人肠道菌群的特点,筛选适合中国人消化道环境的益生菌菌种。其次,考虑到个体间存在差异,基础科研领域可以探索个体差异对益生菌响应效果的影响,帮助积累个性化营养的基础科学数据,从而在未来实现更精准的益生菌选择和使用。另外,还可以结合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探索益生菌产品与传统饮食因子互作、增效的机制,例如与传统发酵食品的配合、与地方特色食品配合等,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除了推动发展的问题,伴随产业快速发展所出现的乱象也要加以关注,比如产品质量不一、夸大宣传、市场竞争不规范等,都对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造成不利影响。陈卫说,建立益生菌产业的良好发展秩序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科研层面,一方面,需要加强科研和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向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消费者的科普宣传,使大众获得科学、权威的信息。

  ——企业层面,应加强对益生菌产品质量的控制和管理,确保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原料采购、生产工艺、质量检测等环节的严格监控。企业在竞争过程中应加强自律,遵守行业规范和道德准则,维护行业的良好形象和声誉。

  ——政府层面,应加强对益生菌产业的监管力度,制定相关的质量标准和行业规范,明确产品的安全性、功效宣称、标签标识等要求,以保障消费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