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
联系我们
澄迈:“脱贫犁”耕好“小康田”
7月21日下午,在澄迈县加乐镇加朗村加大岭,王宗川把牛群安顿到一处水草丰美地后,便坐到树荫下算起账:“我跟老伴每个月能挣3000元,儿女们也都就业,有稳定收入,贫困户的帽子是彻底脱了。”
王宗川原是加朗村的贫困户之一,前些年,全家开支全靠他割橡胶、打零工,但收入难以满足孩子们上学的开销,再加上老伴患病,贫困便成了王宗川一家心里挥之不去的阴影。王宗川说,多亏了“好心人”,给自己和老伴在村里找了这份工作,又帮助落实教育、医疗等政策,家里拮据的境况才有所改善。
王宗川口中的“好心人”是加朗村脱贫攻坚中队的队员。澄迈县以加朗村脱贫攻坚中队为代表的159支脱贫攻坚中队,扎根农村,在扶贫战线上,攻坚克难、尽职尽责、成效显著。2019年,澄迈实现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7月23日,澄迈县加乐镇加朗村委会脱贫攻坚中队队员了解脱贫户养牛情况。本版图片由海南日报记者 苏晓杰 通讯员 王家专 摄
劈山开路 贫困村脱贫
加朗村是省定“十三五”贫困村,下辖15个自然村,常住人口5000余人,其中贫困户91户476人。
“加朗村地形特殊,四面环山,我来驻村时,只有一条进出村水泥公路,剩下全是黄土路,去村里走访调研,一脚泥,一脚灰,鞋子没有干净时候。”加朗村脱贫攻坚中队中队长王川平还记得2016年首次来村里的情形。
路不通,财怎么通?王川平感觉肩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刚到村里,就马不停蹄走村入户,了解民生问题。他了解到,加朗村村民收入来源单一,以割橡胶为主。村民们想发展生产,路不通,物资进不来,也出不去。
修路迫在眉睫,王川平带着队员立即向当地政府申请扶贫资金,一年时间不到,就在村北边修起一条通往澄迈县城的水泥路。接下来,脱贫攻坚中队又一鼓作气,带领村民们修建了十余条生产路、环村路等。
“驻村干部每个月至少有20天吃住在村,心里想的都是村民如何脱贫。”加朗村党支部书记王哲位表示,这批干部的到来,不仅解决了党支部的人手紧缺问题,在责任压实、政策落实、资源引进方面也给村子带来了极大帮助。
加朗村安装了路灯,小巷实现硬化,修建起村文化广场、文化室、排污管网……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后,2017年,加朗村整村脱贫出列。
变“废”为宝 打造致富产业
炎炎夏日,金江镇夏富村百香果基地,枝蔓缠绕,金果飘香。
“百香果饱含脱贫攻坚中队的一番苦心。”基地负责人王其江告诉海南日报记者。眼前这片果园在去年上半年还是一片搁置了30年之久的撂荒地。
变化发生在去年10月。当时,在海口待业,备考二级建筑师资格证的王其江收到夏富村脱贫攻坚中队副中队长王晓娇的邀请。
“回来种百香果,带大伙致富怎么样?资金、技术都不用担心。”“行,我刚好有创业想法,又能帮到大家,我回来试试。”王其江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回村了。
然而,听说村委会要平整土地种百香果,起初不少村民不同意,阻拦施工。夏富村脱贫攻坚中队队员一遍遍向村民解释,许承诺,做思想工作。
夏富村为“十三五”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9户256人。“人多地少,且缺少产业带头人,大学生回乡创业既容易取得村民认可,给村民发展生产加油鼓劲,又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支援家乡发展。” 夏富村脱贫攻坚中队副中队长王业雄说,该基地采用“公司+村集体+贫困户”模式,贫困户入股分红,果园还划分为片,分给贫困户除草、灌溉。村民出勤率与分红多少挂钩,激励贫困户积极参与劳动,每两周邀请专业技术员给村民们讲解种植技术。
经过几个月努力,今年6月百香果挂果上市,产量1万多斤。“今年11月还能上市第二批,到时收成肯定比第一批好。”王其江说。
整合力量 啃脱贫“硬骨头”
近年来,澄迈县委县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全县各级干部尽锐出战,将镇村挂点领导、帮扶责任人、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6支队伍全部编入战斗队伍。全县共建立11支脱贫攻坚大队,159支脱贫攻坚中队和737支脱贫攻坚小队,整合力量,致力于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实现全县144个行政村全覆盖。
驻村干部们结合乡村旅游、特色高效农业以及林下经济等产业发展规划、定位,对贫困村的产业选择进行深入论证、指导;积极联系相关部门、企业开拓就业岗位,为贫困户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强化就业创业服务,加强就业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就业扶贫的组织化程度;同时,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贫困群众外出务工,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去年,澄迈实现贫困人口脱贫1682人,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减贫计划,提前一年消除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脱贫户人均纯收入9800元,是省定标准的2.6倍。
澄迈县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还将坚持以党建领航攻坚战,选好村级带头人,配强村级班子,提升引领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把村级组织打造成脱贫攻坚和推进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
(海南日报记者 余小艳 通讯员 王家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