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
联系我们
文昌:凤尾村飞出“金凤凰”
发展文昌鸡养殖等特色产业,带动脱贫户持续增收
凤尾村飞出“金凤凰”
7月26日,陈泽文在文昌冯坡镇凤尾村的文昌鸡养殖基地里,查看他散养的文昌鸡。 记者 袁琛 摄
7月29日清晨,文昌市冯坡镇凤尾村,脱贫户陈泽文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林子里看他的鸡棚,散布在各个角落的鸡群迅速围拢过来,阵阵鸡鸣打破了小村的宁静。
“脱贫啦!文昌鸡效益好哩。”陈泽文一边将谷料倒满食槽,一边高兴地介绍,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他加入了村办企业,依靠养殖文昌鸡脱了贫,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凤尾村位于镇墟以南,距离县城约40公里,由于地处偏远,农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滞后,是文昌市“十三五”期间5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村之一。
“以前进村没有水泥路,农田水利设施也差,要么靠天吃饭,要么只能外出打点零工,苦啊。”说起过去贫穷的日子,40岁的陈泽文眉头紧锁着,黝黑的额头沁出汗珠。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近年来,文昌市在发展特色产业上狠下功夫:一方面加大投入完善村庄规划和水利基础设施,并结合当地土壤和气候特性,引导村民种植白皮冬瓜和圣女果;另一方面,引进文昌鸡养殖龙头企业——海南传味文昌鸡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带动农户养殖文昌鸡。
“你瞧,这就是我管理的鸡棚,一共4棚,存栏文昌鸡约1.2万只,一年两批,收益六七万元。”陈泽文笑着介绍说,文昌鸡是海南“四大名菜”之首,深受岛内外居民游客的喜爱,在文昌,民间还有“无鸡不成宴”一说,所以,对很多文昌的老百姓而言,养鸡是最基本的技能,也是发家致富的好路子。只是此前,他苦于没有发展产业的资金,零星的养殖没有多大效益。直到2018年,村委会为他解决了所有难题。
原来,陈泽文的鸡棚由村集体出资兴建,鸡苗由海南传味文昌鸡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公司还为农户提供饲料、技术指导等一条龙的服务,加盟农户只需要出力干活,就有稳定的收入。去年一年,冯坡镇凤尾村共计发展文昌鸡标准化养殖20棚,种植圣女果45亩、白皮冬瓜57亩,产业项目增收120余万元。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叽叽叽……”临近中午时分,艳阳高照,林间热浪袭来,鸡棚里传出烦躁的鸡鸣。陈泽文胡乱扒了几口米饭后,翻身爬上鸡舍顶棚,打开水龙头,开始人工降温消暑,清凉的水帘下,鸡群渐渐变得安静。
“跟人一样,鸡受热后也容易生病,所以要花些心思来照顾,成活率越高,长得越快,当然收益也更多。”陈泽文说,根据合作协议,成品鸡全部由传味公司以保底价回购。在凤尾村,像他一样的养殖户还有5户,去年养鸡共收益19万元,贫困户个个脱贫。为带动更多农户发展规模化种养殖,同时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冯坡镇凤尾村2019年注册成立了“凤兴”农业公司,以“基层党建+村集体+企业+贫困户”的模式,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
“农村经济之所以落后,环境差是一方面,关键还在于缺少带头人。”冯坡镇凤尾村脱贫攻坚中队副队长王昊告诉海南日报记者,村办企业凤兴公司成立后,便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建为抓手,促产业振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春节后,疫情防控期间,村办企业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积极复工复产,就近用工3300余人次,发放务工报酬近45万元,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民的收入问题,而且让白皮冬瓜、圣女果、文昌鸡等当地特色农产品未因疫情滞销,产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
“接下来,由省资规厅投入920多万元实施的土地综合整治工程也即将完工,平整土地470多万亩,我们计划流转其中300多亩土地,用于扩大圣女果、文昌鸡等产业规模,打造扶贫产业基地。”王昊说。
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如今的冯坡镇凤尾村,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一年间盈余数十万元,全村28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该村脱贫攻坚中队也因此获得“2019年海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
扶贫谋长远,产业是根基。海南日报记者从文昌市扶贫办获悉,事实上,凤尾村的华丽蜕变,只是文昌市鼓励特色产业、实施精准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文昌市坚持“宜散则散、宜合则合”原则,紧密围绕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特色产业基地等“三特”发展目标,大力培育文昌鸡、椰子等特色农产品,打造了冯坡凤尾、文教加美、公坡水北、东阁凤头等一批特色产业扶贫示范点,村集体经济逐步显现活力。
以文昌鸡为例,2018年以来,海南传味文昌鸡公司分别在抱罗、公坡、昌洒、翁田、东阁、锦山等13个镇实施了产业帮扶,已跨镇域累计带动贫困群众2900多户8700多人发展养鸡业,每年户均增收4万余元。
“截至目前,文昌市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3.96%已降至0.01%,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建档立卡贫困户4200户16316人累计脱贫退出4185户16266人,剩余15户50人计划今年底全部脱贫。”文昌市扶贫办主任冯清宇介绍。为充分发挥村级组织主体作用,文昌市还将进一步增强村级组织发展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坚持因地制宜,整合各方资源,面向市场,选准产业、项目和载体,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
与此同时,今年文昌市还将安排专项扶贫资金9251万元,继续巩固提升产业精准扶贫机制,力争推动每个镇、村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让贫困地区群众分享产业发展红利,力促乡村振兴。
(海南日报记者 李佳飞 特约记者 黄良策)
短评
特色产业扶贫增强“造血”功能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产业扶贫既是促进贫困人口较快增收达标的有效途径,也是巩固长期脱贫成果的根本举措。文昌市立足地区资源禀赋,着力发展特色产业、实施产业扶贫,不仅有效提高了贫困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而且激发出乡村活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脱贫致富。
扶持特色产业发展,文昌注重发挥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的带动作用,借助他们在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提高贫困地区自我“造血”的能力,同时,引导培育出新型经营主体,探索出了能复制、可推广、效益好的经验做法,值得借鉴。
扶持特色产业发展,文昌重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抓住党建“牛鼻子”,推动村级集体组织凝聚合力。事实证明,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提高造血功能的有效举措,是真正实现稳定脱贫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