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

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 13034975678

定安表彰脱贫光荣户 脱贫圆梦 幸福转身

时间:2020-12-11 08:56 阅读:1154

定安表彰脱贫光荣户,传递脱贫攻坚奋进力量
脱贫圆梦 幸福转身


王原定


冯圣敏


邓瑞海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此时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凝心聚力再动员再出发,正当其时。为此,定安县评选出一批勤劳致富、知恩感恩、内生动力强、示范作用好的脱贫光荣户,其中包括省级86户、县级143户,通过正向激励,有效扶起了贫困群众自强不息、勤劳致富的精气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据了解,今年以来,定安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形式,充分展现脱贫户积极向上、充满期待的精神风貌,传递奋进力量,大力推动贫困户之间比生产技能、比掌握政策,比内生动力、比脱贫成效,切实营造比学赶超、争当脱贫光荣户的浓厚氛围。

“越来越多的群众意识到,靠自己双手奋斗脱贫是一件光荣的事。脱贫摘帽并不是终点,乡村振兴还在路上。”定安县扶贫办负责人表示,让脱贫光荣户说出自己的故事,以他们的脱贫事迹凝聚人、激励人、引导人,激发广大群众脱贫增收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为乡村振兴汇聚建设合力。

王原定

看病有依托 产业有帮扶

低保户过上“牛”日子

“去年,一场意外打乱了我们的生活。在最慌乱的时候,是帮扶干部一直鼓励我们。好在我们也靠着自身的努力,争气地脱了贫。”在定安龙门镇红锋村道昌村民小组,脱贫户王原定说起自己的脱贫经历,声音不禁有些颤抖。

王原定和妻子原本靠着打零工和种田维生,生活虽不算富裕,却也足够温饱。然而去年上半年,王原定的妻子胡秀英却患上了慢性病高血压,失去了劳动能力。“我病了没关系,就怕两个孩子会因此失学。”她说。

“愁得很!家里少了一个劳动力,医药费不少,还得供两个孩子上学,都只能靠我打零工维持,日子根本没法过。”王原定说,正当生活捉襟见肘,两人六神无主之际,村“两委”干部了解到他们的情况,主动入户调查,将他们的窘境迅速反馈到扶贫部门。

“没想到,我们的事这么快就得到了各级部门的重视,很快县里、镇里多个部门就上门了解我们的困难。”王原定说。2019年下半年,经过一系列评议、审批程序,王原定家被纳入贫困户。随之而来的是,帮扶干部对症下药,针对家中的实际困难和发展意愿,一系列的帮扶政策迅速落实到位。

“在健康扶贫政策下,我心里有底气,敢大胆去看病了。”胡秀英说,过去,生病了总想着自己忍一忍,但在帮扶政策支持下,看病吃药、住院都能报销,极大缓解了经济压力。而有了教育帮扶,两人最关心的孩子上学问题有了保障,一家人终于松了一口气。“村里还帮我们申请了低保,为生活兜底。”

“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中,密切关注群众生活情况,做好摸底调查工作,必须确保精准扶贫不落一户,不剩一人。”定安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

“虽然做不了重活,但是养牛我还能干一干。”胡秀英说,根据他们的发展意愿和实际情况,政府提供种苗、技术和饲料等帮扶,带动他们发展养牛产业,“今年,靠着卖掉3只小牛,家里有了两万多元收入,彻底脱了贫。”

冯圣敏

念好养殖经 走出致富路

贫困户成了“猪司令”

“我们打算再增养一批猪苗,可得做好消杀工作。”12月10日,在位于在定安县富文镇大里村大里中村民小组的圣敏黑猪养殖合作社,脱贫户冯圣敏和妻子张罗着消杀猪舍,为增养猪苗做准备,“当贫困户不光荣,自身创业挣到钱才光荣!”

冯圣敏是村里的养猪大户,靠着养殖黑猪,他不仅自己脱了贫,还通过成立合作社抱团养殖、技术支持等多种举措,带动村里的群众一起发展养殖产业,是大伙眼里勤劳有本事的“猪司令”。

但冯圣敏的养殖事业也并非一帆风顺。过去,他虽掌握着一手熟练的养猪技术,却因缺乏发展资金,一直过着贫苦的日子。2016年,大里村委会推进精准扶贫工作,通过发放猪苗、羊苗,扶持贫困户发展特色养殖产业。冯圣敏欣喜地向村里申请了几头猪苗,专心发展产业。

猪苗发下后,冯圣敏每天细心照顾,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当时,他还发动村中贫困户抱团养猪,主动向村委会和当时的驻村第一书记提出成立合作社的设想。

冯圣敏的想法很快得到了响应。不仅村里的贫困户举双手赞同,大里村的包点扶贫单位省人社厅以及镇政府等多个部门还通过资金扶持、种苗扶持等举措,扶持合作社发展。

2016年8月,圣敏黑猪养殖合作社正式成立,吸纳了26户贫困户。合作社走上正轨后,冯圣敏和妻子扛起了社里的大小事务。他们不仅吃住在合作社,悉心照顾猪苗,还为前来学习的村民免费培训技术,将养猪所产生的粪便处理成有机肥送给村民们使用。

2019年过去,冯圣敏合作社的黑猪养殖规模已经扩张到了600多头,曾经一度贫困的社员们靠着这份产业脱贫致富。

邓瑞海

回乡学技术 田间谋发展

农民工养鹅摘贫帽

河岸上,芦苇风中舞蹈,几只洁白的鹭鸟,在空中翩跹而飞。

在定安雷鸣镇南九村的一条小河旁,脱贫户邓瑞海沿着河岸来回踱步,眼睛紧紧盯着河水,不一会便发现了河中漂流的垃圾,赶紧走进浅水区,弯着腰、伸长手,捡出垃圾。

“我得仔细看看,不能让塑料袋之类的垃圾在河里乱漂,免得水鸟误食了。”邓瑞海通过扶贫性公益岗位安排,当上了村里的河道管护员,每天他都要沿着这条河来回查看几番。“我喜欢这份工作,能给家乡做点事。”

“过去,家里只有几份薄田,我又没有技术,在村里没啥产业,只能外出打些零工谋生。”邓瑞海说,然而由于收入不稳定,他始终没能摆脱贫困,“好在前两年,在村‘两委’干部的鼓励下,我回村学技术开始发展养鹅产业。”

在村“两委”的支持下,邓瑞海选择养鹅作为自己的事业。“在村委会支持下,我不仅免费跟着专家学习养殖技术,还获得了无息贷款,开始学着养鹅。”他说,养鹅不是一件轻松的活计。自决心把鹅养好,他总是起早贪黑,时刻到栏舍照料鹅苗,还总追着专家学习技术。然而邓瑞海却并不觉得累,用他的话来说,“能够不再漂泊,有机会回乡发展一份事业,心里安稳多了。”

付出终会有收获。如今,邓瑞海的养鹅事业发展壮大,一年能带来近5万元收入。他还应聘上了河道管护员,每个月还领上1500元的工资,成功脱下“贫困帽”。

(来源:海南日报 策划/段誉 撰文/段誉 司玉 陈红艳 图片/张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