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 13034975678

为食物系统转型定调 《2022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报告》发布

时间:2022-09-19 11:46 阅读:2746

       9月17日,由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指导,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办,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与永续未来前沿技术促进中心共同承办的2022年(首届)中国食物与营养创新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以“推动营养导向 践行大食物观”为主题,围绕更好地践行大食物观,推动食物、营养与健康事业发展进行研讨。

  会上发布了《2022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以大食物观为指导,通过梳理总结改革开放以来食物与营养变化趋势,研判发展过程中食物与营养领域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建议,旨在为全面准确把握和践行大食物观提供参考。

  坚定贯彻落实大食物观要求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食物供给丰富多样,居民营养状况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合成在致辞中肯定了我国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居民营养健康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他同时指出,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食物与营养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要求。

  “然而也要看到的是,食物生产供给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食物供给与营养需求不够匹配、可持续的食物系统需要加快建立是我国食物与营养目前存在主要问题。”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指出,当前我国食物系统面临着、食物系统总量长期偏紧、生产消费结构不够均衡、发展方式存在粗放三大挑战。

  如何破解以上挑战?陈萌山认为,首先要坚定贯彻落实大食物观要求,顺应人民群众食物结构的办法趋势,在确保临时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样食物有效供给。其次,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提升我国农业的支撑保障能力。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副司长魏宏阳补充道,全方位多渠道开发食物资源,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无论是用好耕地资源,还是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保护好生态环境”这一大前提不能变,绿色发展路径不能偏。向动物、植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安全底线必须守住,“品质”这个高线必须跟得上时代的要求。

  “近年来,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食物与营养相关的规划和政策,着力推进食物与营养的创新发展。”国家卫健委食品司副司长田建新表示,国家和省级层面还成立了营养健康指导委员会、食品安全标准委员会、食品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组建了“健康中国”合理膳食行动工作组,并建立健全了各委员会的工作机制等。

  食物与营养发展进入新阶段

  随着我国实现全面小康,人民群众对食物、营养、健康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大食物观为新时代更好保障粮食安全、提升食物供给多样化水平、使人民吃得更好吃得更健康指明了方向。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梅旭荣在发布《报告》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物生产供给显著增长,总体呈现以下3个特点:

  一是数量足。去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6.8亿吨,其他食物产量稳步增长,人均粮食供给量达到600千克,食物供给充足,种类丰富。

  二是能量够。在营养供给方面,能量、蛋白质及脂肪供给量持续增长,特别是来源于动物性食物的营养供给呈快速增长趋势。居民人均每日能量供给量达到3400千卡,能够满足居民营养健康需求。

  三是结构尚不合理。在生产供给方面,粮食、蔬菜、水果、肉类基本自给;大豆、植物油、奶类和饲料粮进口量大幅上升。在食物消费方面,精加工谷物消费量趋于稳定,全谷物消费偏低,杂粮消费减少;肉类、蛋类、水产品消费不断增加,奶类消费仍然偏少;蔬菜、水果消费持续快速增长,为居民营养改善作出了贡献,但食用油和食糖的快速增长则可能带来健康风险。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食物的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对营养健康的关注日益迫切,但受农业发展尚未完全实现现代化、投入不足、科研力量薄弱、食育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食物与营养问题。梅旭荣分析认为,一是居民膳食不平衡,居民超重肥胖问题不断凸显,慢性病患病、发病仍呈上升趋势。主要表现为能量摄入过多导致的营养过剩和维生素A、钙、铁等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导致的营养缺乏并存,油、盐、糖摄入量偏高。二是过度加工导致食物营养损失较大,全产业链食物损耗浪费严重。三是居民食物营养认知转变相对滞后,合理膳食的消费理念有待强化。四是营养安全支持体系薄弱,食物资源数据匮乏,缺乏监测评价标准,食物营养品质数据库尚不完善,限制了食物资源的高质量利用、食物品种多样性的开发和居民营养改善。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补充道,膳食结构的不合理,会导致我们的疾病谱发生变化。以动物性食物为例,中国居民畜禽肉类的消费量已达约90克/人/天,但水产品的消费量只有约25克/人/天,其比例达不到我们建议的1:1。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显示,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与致死率仍高居榜首,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膳食结构不合理引起的。

  “踏上新征程,我国食物与营养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要以大食物观为指导,按照“转导向、调结构、树理念、强支撑”的总体思路,为保障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健康中国作出新贡献。”梅旭荣说。

  加快推动食物系统向营养健康转型

  中国科学院营养代谢与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主任应浩、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副院长王满意均表示,《报告》不但具有高度的科学性,而且针对当下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解决方案,为我国食品加工、营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为人民健康、幸福生活也提供了方向,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报告》围绕推进落实大食物观,具体提出了哪些向营养健康转型的重大政策建议?梅旭荣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了解读。

  加快推动营养导向型农业发展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营养导向为理念,以资源禀赋为出发点,加快食物系统转型,推进营养导向型生产体系、加工体系和消费体系建设,发展营养导向型农业。

  打造第三口粮 通过加大全谷物食品开发力度,优化杂粮区域布局,推动杂粮产业提质增效,引导增加全谷物和杂粮消费,打造第三口粮,提升主食多样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实施白肉增长计划 制定促进禽肉和水产品发展的政策,加强家禽、水产品的新品种创制和养殖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发展。多措并举,推动白肉消费和健康低碳饮食。

  积极推动食物全产业链减损节约 在从农田到餐桌的过程中多管齐下,努力减少食物损耗浪费。

  从娃娃和掌勺人开始狠抓健康饮食教育 把握好食育进校园、进家庭两个关键环节。强化主流媒体和权威机构的食育主导地位,加大主流科普团队培养。

  大力加强食物与营养科技创新 开展食物资源普查,尽快摸清家底。统筹各方力量,构建食物监测评价体系,加大食物营养品质和人体营养需求数据库建设力度。加强食物资源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示范应用,精准挖掘不同食物资源的独特作用,充分发挥其营养健康价值。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总结道:“食物系统最终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也是要保护地球的健康,科学的食物系统转型,可以保证国民吃得更营养、更健康、更环保。”

来源:中国食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