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文化

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 13034975678

悠悠美食史 浓浓烤鸭香(二)

时间:2023-10-27 14:34 阅读:3783

  几片皮酥肉嫩的鸭肉,配上葱、酱,裹上薄薄的荷叶饼,轻咬一口,唇齿留香……说起中华传统美食的代表,不能不提烤鸭。皮酥肉嫩、味美醇香的烤鸭不仅深受国人的喜爱,而且在国际舞台上拥有大批拥趸,成为中国面向世界的一张美食名片。

  很多人对烤鸭的印象集中在久负盛名的北京烤鸭,其实,我国的烤鸭种类繁多,按地域划分可分为北派烤鸭和南派烤鸭,具体细分,除了北京烤鸭外,还有金陵烤鸭、庐州烤鸭、济南烤鸭、宜良烤鸭等。

  烤鸭的历史十分悠久,从南北朝文献记载的炙鸭开始,千百年间蕴藏着丰富的美食故事和匠心智慧。

江南食鸭风已盛

  南北朝以前的有关文献,大多只提鸡而少提鸭。这说明鸭的饲养在当时中原还不甚普遍。其原因很容易理解:鸭子是以水面生活为主要环境的禽类动物,而中原地区并非水乡,河流、湖泊分布较少,鸭子饲养环境先天不足。因此,炙鸭在中原也就成了较为罕见的美食。西晋的弘君举甚至将炙鸭和熊白(熊背上的脂肪)、麞脯(獐肉干)、糖蟹(糟腌螃蟹)、车螯(海中的文蛤之类)等食物并列为精品美食。

  弘君举是丹阳郡(治所在今江苏南京)人,南京地处江南腹地,河道纵横,水多自然鸭子也多。南宋罗愿在《尔雅翼》里说:“鹜,无所不食,易于畜息,今江湖间养者千百为群,暮则舟敛而载之。”当地人吃鸭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两千年之前。唐代学者陆广微在其所著的《吴地记》和宋代李昉《太平御览》中都有关于吴王夫差筑城养鸭的内容,由此可知,在当时吴地的人们已经普遍吃鸭子了。

  说到南京和鸭子,还有段往事值得一提。据《南史》记载,梁敬帝绍泰二年(公元556年),后来成为陈朝开国皇帝的陈霸先此时已权倾朝野,三月份,他正率军和北齐军在建康附近的玄武湖、幕府山一带作战。夜里大雨倾盆,以至于陆地水深一丈,士兵缺少粮食,士气低迷。正在紧要关头,后来成为陈文帝的陈霸先之侄陈蒨派人送来三千石米和一千只鸭子,这让陈霸先军队士气大振,“帝即炊米煮鸭,誓申一战。士及防身,计粮数脔,人人裹饭,婫以鸭肉。帝命众军蓐食,攻之,齐军大溃”。靠着鸭肉的加持,梁军战胜了入侵建康的北齐军。

  从那时起,能让军队打胜仗的鸭肉,成了南京人心中不可替代的美食。此后,以鸭子为主要原料的烹制烹调方法更加丰富多彩,令人叹为观止。

  当然,食鸭方法能被发扬光大,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培养。在这点上,曾经为六朝古都的南京便成为江南吃鸭者的天堂,以至于民间有这样一句赞誉:“金陵鸭馔甲天下。”鸭肴有套鸭、煨三鸭、八宝鸭、熏鸭、糟板鸭、炙鸭等几十种,这也为后来金陵烤鸭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明火暗味烤鹅鸭

  唐代时期,炙鹅、炙鸭的烹饪技法更为成熟。唐贞观时,曾隐居唐兴(今浙江天台)翠屏山的诗僧寒山在《诗三百三首》中描述了炙鸭的吃法:“蒸豚揾蒜酱,炙鸭点椒盐。”这位诗僧与普通僧人严守戒律不同,喝酒吃肉,不同凡俗,不但蒸猪肉蘸酱拌蒜,还烤鸭蘸椒盐。这里的椒盐,是指将烘焙过的花椒和盐碾碎制成的调味品,或许这就是现代椒盐鸭架的雏形。此外,韩翃的“下箸已怜鹅炙美,开笼不奈鸭媒娇”,白居易的“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陆龟蒙的“何须乞鹅炙,岂在斟羊羹”等诗句都是对炙鸭、炙鹅的吟咏,可见当时人们对炙品的喜爱程度。

  据唐代张鷟《朝野佥载》记载:“易之为大铁笼,置鹅鸭于其内,当中取起炭火,铜盆贮五味汁,鹅鸭绕火走,渴即饮汁,火炙痛即回,表里皆熟,毛落尽,肉赤烘烘乃死。”这段故事介绍的是武周时期宠臣张易之是如何为武则天烤炙鹅鸭的。

  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在得到武则天宠信后大肆攀比豪奢。在时人喜爱吃炙鸭、炙鹅的风气下,张易之特地吩咐仆人制作了一种巨大的铁笼(类似于烤箱),笼中放置大的木炭火盆,并将活着的鹅或鸭放入铁笼中。同时,在笼子周围放置铜盆,内有各种酱汁调料。

  雄雄炭火燃烧,笼内保持超高温度,鹅、鸭受不了煎熬,就会在铁笼内不停乱窜,渴急了便去喝铜盆里渐渐变烫的五味汁。就这样,鹅、鸭外面火烤,肚里汁烫,当炭火燃烧到一定时间,羽毛尽皆脱落,很快就被烤熟。张易之称之为“明火暗味烤活鹅鸭”。

  虽然烤炙出来的鹅、鸭鲜嫩味美,但此法甚为残忍,不值得提倡。不过也由此看出,唐代炙鸭已逐渐接近现代烤鸭,烹饪技艺也在进一步发展。

宋代流行食爊鸭

  到了经济繁荣的两宋时期,烹饪方法已经花样繁多,烤炙全鸭的技术逐渐传播至四方,各地又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发展,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味与特色。

  在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的街市上有“入炉细项莲花鸭”出售,可惜制法不详。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描述了当时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不但有沿街叫卖的名品炙鸭,饮食店还有制成烤鸭状的素馔“假炙鸭”,以飨斋戒者,并且炙鸭为都市小贩“沿门歌叫”的“市食”之一。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旋炙野鸭肉(现烤现卖的烤野鸭肉)、鹅鸭排蒸、莲花鸭签(将鸭肉切片,摆放成莲花形状)之类的鸭肉美食,其中不乏大量烤鸭类的制法。

  值得一提的是,在很多宋人笔记中,都记载了汴梁和临安的饭馆里曾出售过一种叫“爊鸭”的菜品。《东京梦华录》第一卷《饮食果子》描写了汴梁的下酒菜,其中“外来托卖”当中,就有“炙鸡、爊鸭、羊脚子”。何谓“外来托卖”?就是街上小贩进酒馆推销给顾客的市井小吃。宋代酒馆的经营者不仅允许顾客带菜进店,还允许小贩进店推销。“炙鸡”就是烤鸡,“羊脚子”就是羊蹄,那么“爊鸭”又是什么呢?有学者认为,“爊”是古代的一种烹调方法,始见于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将主料“草裹泥封”后用煻灰煨熟的做法。北魏《齐民要术》记载,将猪肉块加水在锅里炒,至肉熟、水汽干了,再用猪油熬煎,加酒、盐,小火煮熟后,将肉与卤一起倒入瓮子里,再加猪油浸渍熟肉。到了宋代,爊变成将主料先油煎,再以水为传热介质制作的方法。

  南宋末陈元靓《事林广记》中介绍了爊鸭的做法,即将肥嫩的鸭子宰杀之后放入锅内,用油半煎半炸,待皮变黄之后,倒入好酒、浓醋和水,水量以刚没过鸭子为度,再加入半两花椒大料等辛香调料末、三四根葱和一匙酱,用小火将汤汁煨尽,取出鸭子,浇上栀子水,让鸭皮变黄即可。

  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同样记载了爊鸭的制作方法:“爊鹅鸭,每只洗净,炼香油四两,爁变黄色。用酒醋水三件中停浸没。入细料物半两,葱三茎、酱一匙,慢火养熟为度。”

  按照上述记载,是将鸭子洗净,麻油入锅烧热,下鸭子煎至两面呈黄时,下酒、醋、水,以浸没鸭子为度。加细料物、葱、酱,用小火煨熟,仍浸在卤汁之中,食用时再取出,切块,装盘即成。用这种方法烹制,使食物慢慢成熟,较为入味。而其中的细料是一种复合调味料,配方和用法为“甘草多用,官桂、白芷、良姜、桂花、檀香、藿香、细辛、甘松、花椒、宿(缩)砂、红豆、杏仁等分,为细末,用”。

  爊鸭在宋代不仅是府宅名菜,而且还是汴梁和临安的一种名牌“北食”,并且在当时不乏爊鸭高手。王立是南宋中散大夫史忞府中的家厨,善制爊鸭。据说他做的鸭子味道不错,远近闻名。南宋洪迈的《夷坚志》中还有一篇关于他的志异故事。北宋有一位姓段的大厨,在汴梁开了一家经营爊鸭、爊鹅等菜品的商铺,名为“段家爊物”。据南宋袁褧、袁颐父子所编撰的《枫窗小牍》记载,当时汴梁街头的“段家爊物”非常有名,几乎每天都是门庭若市。后来金兵攻陷汴梁,大批工匠艺人和商贾富豪随着皇室迁徙到临安一带,段大厨也在其中。江南盛产鸭子,段大厨继续在临安开店,颇受那些从北方迁居过去的老汴梁人的欢迎。

  (王宁 综合整理)

来源:中国食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