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新闻

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 13034975678

白沙拥处村党支部副书记吉亚才:山里金谷子“种”出好日子

时间:2021-07-01 09:59 阅读:2073

■ 海南日报记者 曾毓慧

近日,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拥处村,接连几场大雨把村外的山岭浇了个透,该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吉亚才在安排村民们筛选山兰稻种子等事宜,开始忙乎今年的山兰稻种植。

“与在水田里种植水稻不同,山兰稻是种在山岭、坡地上的,因此大多数人也称之为山兰旱稻。”吉亚才说,现今,山兰米是白沙青松乡“一乡一品”特色扶贫农产品,成为当地不少农户实现脱贫摘帽的“金谷子”,但早在2014年以前,当地不少村民却瞧不上这一产业。

据了解,千百年来,每年五六月份,当地黎族百姓就会用“刀耕火种”的原始方式种植山兰旱稻,到了当年年底就迎来收成。但因一年只能种植一季,且亩产量较低,多年来已被当地农户弃种、弃管。2014年,拥处村种植山兰稻的农户不足10户,吉亚才是其中一户。

“我喜欢山兰稻,不仅因为煮饭口感好,更觉得这是一种传统的黎族农耕文化。”自2010年担任该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以来,吉亚才就已在寻思着如何把山兰稻做成村庄的特色产业。2014年,他牵头成立白沙仙婆岭种养专业合作社,动员村里数十户农户加入合作社扩大山兰稻种植规模,通过合作社的车间进行加工、包装,并注册了“清香谷”山兰米品牌拓展销路。近年来,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等部门的帮扶下,吉亚才带着合作社的成员们陆续种植成功山兰红、山兰糯、山兰香、山兰黑糯、山栏陆1号等多个品种。在白沙有关部门的大力推介下,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了山兰稻的营养价值,也读懂了海南黎族传统的农耕文化,山兰米的市场“身价”也得以不断提升。

去年拥处村山兰稻种植规模已接近800亩,收成10多万斤,吉亚才也学会了电商线上销售技能,积极参加省内各种农产品展销活动,将山兰米远销至大山之外。他也先后荣获海南省劳动模范、2020年海南省脱贫攻坚奖奋进奖等殊荣。

“每斤山兰稻谷至少能卖7元钱,加工碾成米后身价至少能涨2倍呢。”村民符召荣说,去年,他家光是种植山兰稻就入账了近万元,山兰稻这一“金谷子”正在让更多勤快耕耘的农户实现增收致富。

原标题:白沙拥处村党支部副书记吉亚才: 山里金谷子“种”出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