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新闻
联系我们
把握这3点,保健食品选购少踩坑
逢年过节
走亲访友拜访长辈
带点伴手礼是人之常情
当养生成为时尚
保健食品也因此受热捧
每到这个时候,我们又开启碎碎念模式,请看完再买,认清套路少踩坑。
保健食品
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保健食品
一般可分为两大类
营养素补充剂
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
注意!注意!以下5个保健食品消费“新套路”,请您多加防范。
利用“最高技术成果转化”“最新科学研究表明”“研发团队艰苦攻关”“国外权威数据显示”等“伪科普”内容;
大肆宣传“栓清酶”“牛初乳”“氨糖”“硒”“小分子蛋白肽”等新概念;
声称相关产品具有“溶解血栓”“调节血脂”“逆转衰老”“消除疲劳”“降血糖”“抗菌”“防治飞蚊症”等多重功效。
热点概念要警惕,理性消费莫冲动。
网络达人、主播通过电商平台直播营销带货时,在无法提供证明材料情况下,使用“排毒养颜”“调理肠胃”“提高免疫力”“缓解皮肤老化”等表述,对“鱼油”“胶原蛋白肽精华粉”等产品性能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从而直击90后以及“Z世代”消费群体的“养生焦虑”。
主播带货有风险,“老铁”下单须谨慎。
利用微信、抖音、小红书等网络社交平台发布信息,推介售卖“减肥咖啡”“溶脂奶片”“天江战狼”“纤盈复合植物压片果糖”等减肥、壮阳类产品,然后通过快递物流形式将产品邮寄到购买者手上,产品销售网络遍布多地。
实际上,这些产品大多来源繁杂,有的甚至是非法添加西布曲明、他达拉非等成分的“三无”产品。
“朋友圈”里买产品,商家信息要查验。
虚构“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国名医专家协会会员”“国际顶尖医学博士”等头衔身份开展体检义诊。
针对消费者的病情“量身定做”营销方案,编造身患“癌症”等疾病概率以及其他身体问题,制造高度紧张的恐慌气氛。
随后给老人灌输其推销的产品对“癌症”等疾病有预防和治疗效果,从而达到“欺诈消费”、趁火打劫的目的。
保健食品不是药,有恙还需去医院。
有的商家所售产品甚至是从走街串巷推销、不留联系方式、只用现金交易的供货人员处购入。
小店购物擦亮眼,保留凭据好维权。
这么多套路,内存不够用了……
其实,只要记住“一看二查三辨”,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1、线下购物
到证照齐全的正规场所购买保健食品,特别要注意有没有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或食品销售备案号),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中有没有保健食品,保健食品是否在“保健食品销售专区”陈列出售,购买后索要发票或销售凭据。
2、线上购物
购买时要选择资质齐全、信誉度高的自营、专卖等店铺,并保留好交易记录和相关凭证。
二、查外包装和说明书
三、辨广告和宣传内容
保健食品不是药物
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
大家在选购和食用保健食品时,要依据其功能有针对性地选择,按照标签说明书的要求食用,切忌盲目食用。
如发现保健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或有虚假宣传
食品和保健食品具有
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的
请12345或12315投诉举报
来源:特食界、浙江发布、海口市场监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