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
联系我们
白沙银坡村发展绿色产业实现致富
白沙生态搬迁村银坡村发展绿色产业实现增收致富
迁到新居,迁来幸福日子
9月3日,在白沙银坡村,青少年打篮球锻炼。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9月7日,天色微亮,在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乡银坡村,20栋两层联排民居错落有致地屹立于缓坡之上,墙体刷白,梁柱漆红,屋顶则装饰上一排排青瓦,既美观又有民族风情;在各家庭院里,花草及果树掩映成趣,再放眼于村落中间,篮球场、图书室、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整个村庄显得既宜居又有活力。
尽管当天轮休,但是担任护林员的村民符金海早已习惯早起。推开庭院的大门,眼前群山连绵起伏,萦绕于半山腰间的薄雾还没散去,他往南侧的方向指了指:“你看,那隔着好几层山的背侧腹地里,就是我们的老家高峰村,从这骑摩托过去,少说也要两小时,远着哩。”搬迁至此已近4年,符金海等村民早已适应新居的生活节奏。
一番收拾过后,符金海开始忙起了自家的新产业——咖啡地里套种山兰稻。只见他手脚麻利地将两袋有机肥料捆绑于摩托车后座上,驶向三四公里外的咖啡种植园。在这里,去年秋季刚种下的10余亩咖啡苗长势喜人,而套种于田垄之间的一簇簇山兰稻已长至成人膝盖部位,下月将陆续迎来抽穗。只见符金海半蹲下来,挥起小铁锹在植株旁挖一小洞穴,随手埋进几粒有机肥,不忘填土踩实,不多时,热辣的太阳已把符金海晒得大汗淋漓,但他忙碌的身影并无半点懈怠。
曾经,作为白沙最为偏远的村庄,在海拔大约1000米的海南霸王岭腹地,连绵群山犹如一道屏障将南开乡高峰村道银、坡告2个自然村与外界隔绝。在多重条件的制约下,常规的产业扶贫难以从源头上解决问题。2015年12月,《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乡道银、坡告村民小组生态扶贫移民实施方案》出台,确定了“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和区域生态修复双赢”的总体目标。2017年1月,作为我省首个生态移民村,选址距离白沙县城不足20公里的银坡村建成投用,并配套建设水泥路、饮水工程、污水处理以及文体活动配套设施等,包括符金海在内共计3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自此搬出“穷山窝”,在银坡村过上了新生活。
“政府承诺的搬迁补偿一样不落。”银坡村村民小组组长符国华介绍,搬迁户不仅每年可领取生态补偿、产业分红,政府还按人均10亩的标准补偿了可开割的橡胶林。尤为振奋人心的是,银坡村民不再是“日晒三竿起床,落日余晖喝酒”,劳作积极性也随之提高。除符金海等十几名村民干起老本行当护林员外,还有不少村民主动到县城周边务工。
“你看,那边是属于银坡村集体经济的百亩百香果种植基地,今年引进专业的农企轮换种植黄金百香果品种。”银坡村驻村扶贫干部王测介绍,该产业基地吸纳了银坡村及周边百余户村民的产业扶贫基金,每年都可雇请七八名村民务工,在施肥或采摘农忙季节,还会经常扩招临时工;除此,每年还能发放分红10万元左右。
“不砍树,不烧山,不打猎,保护生态,依托生态优势发展绿色产业的观念,在银坡村早已深入人心。”王测介绍,随着与外界接触增多,村民也拓宽了打拼创业的眼界,在禁止发展规模化养殖产业的前提下,村民符金城种植了水果椰子、波罗蜜共计20余亩;村民符国清利用自家将近30亩的木豆基地,套种了将近20亩的山兰稻。此外,还有一些村民铆足劲发展林下养蜂、益智种植等产业,大家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海南日报记者 曾毓慧 于伟慧 通讯员 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