闷在家里的日子,身经百战的日子人纷纷翻出过年没吃完的大白兔奶糖,连带开封没喝完的红茶一起下锅翻炒,再加入牛奶——像模像样的奶茶就这么成了。味道其实还行,就是没啥嚼头。当然,真要想在这种DIY的奶茶里加料,其实一点都不难:近两年的时间中,从珍珠芋圆到坚果炒货,再从碳酸饮料到预制火锅肉丸,形形色色的小包装商品,开始愈发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划算吗?见仁见智。好用吗?同样如此。
所以说,这一波小包装到底是怎么流行起来的?究竟是有意为之的风口,还是市场的选择?虽然乍看之下,与碗更大量更足的常规零售包装(就是超市上架的标准款,不是批发散装或者商用装)相比,容量更小的小包装似乎只是额外提高了购物成本——但真好此道的消费者,也有他们的理由。
就以袋装饼干为例。放在从前,我们在超市货架上最常见的品类,是二两左右一包的常规包装,但在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品牌纷纷开启了一两甚至不足一两的小包装设计。多此一举?那可未必——如此一来,每次打开一包饼干,我们都可以毫无压力地一扫而光,既不用顾虑一次吃不完剩下的受潮,又不必担心一次吃太多导致碳水摄入过量。考虑到饼干本身在这个低糖时代的健康顾虑,小包装在此得了一分。许多高糖高能量、饱腹感强的零食如今都有了隔断版甚至分装版,比如两片一包、一盒8包的锅巴,一桶两小袋的薯片,一袋不足12g的山药脆片等。究其就里,越来越多的独居用户开始面对“吃多了不健康”“剩下受潮”的难题时,小包装就是一种很明智的解决方案。不难发现,小包装的普遍扎根,与当下中国的基础环境脱不开关系:
由于地域发展的不平衡,大城市独居年轻人人数的居高不下,“独乐乐”型消费催生的小包装产品不在少数,在涉及高糖高热量饮食时就更是如此;
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核心家庭(只有父辈和子辈)相比于传统大家庭日渐增加,小包装成为了散装和超巨型包装之外的一种合理选择;
本身消费观念的变化,使一些消费者(尤其年轻人)不再那么价格敏感,至少不再关注特别轻微的性价比差异,转而关注“健康”“时尚”“体验”等新关键词;
丰富的线下购物渠道和便捷的线上购物体验,相比于美帝家庭开车去超市、一买一星期以及部分国家快递半个月才到的尴尬,中国消费者确实更容易做出“少量多次”的购物选择。
综上,小包装成为一种相对合理的选择,就是情理之中了——至少其消费者群体,已经用钱包投了票。从一开始毫无美感、靠谱性也堪忧的秸秆纸+草绳粗陋包裹,到现如今愈发贴切我们生活节奏的独立小包装,我们身边的包装工业,进步幅度有目共睹——所以说,在我们身边愈发常见的这些小包装产品,到底是怎么流行起来的?单从结论来看,电商产业的发展,是推动这一波小包装潮流成型的核心理由:在传统的大卖场以及超市销售模式下,厂商能够通过销售渠道收集的有效反馈,往往是非常有限的;即便我们天天抱怨买回家的大袋牛肉丸一吃起码就是小半年,对于这些消费者的真实意见,品牌方依旧知之甚少——因为压根就没有多少靠谱的调研渠道。随着电商的发展,厂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链路逐渐变得更短更通畅,毕竟在网店底下留的意见和差评,可都是一打开就能看见的,统计起人数来也不难。如此一来,品牌商终于可以对自家产品做出及时调整来适应市场变化,符合现如今消费主流人群胃口的小包装商品,就这样成为了新的消费主流。说到底,不断完善的工业技术,配合逐步完善的商品经济模式,有效推进了消费产品形态的快速迭代。小包装产品的最终流行,可以说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水到渠成,也可以说是不断进步的消费者的万千选择之一。不仅仅是受众舆论好评如潮。从我们身边的市场销售反馈来看,小包装商品的流行,早已是整个行业的大势所趋:
根据太古可口可乐的数据报告显示,2018年,可口可乐正式在中国大陆市场推出摩登罐产品;2019年,太古可口可乐旗下的摩登罐包装碳酸饮料收入增长高达90%,其中被视作新消费趋势的迷你摩登罐,亦实现了20%的增长。而根据中粮可口可乐2021年上半年年报的数据统计,摩登罐以及迷你摩登罐的销量和收入增长均超过50%,再配合2021年春节期间促销旺季的影响,为中粮旗下的传统汽水销量,带来了超过10%的增速提升。
不仅仅是可口可乐,根据中粮研究院发布的《2021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记录,伴随着零食健康化潮流的加速成长,以及减重减糖潮流的持续升温,多样化的商品消费,愈发成为了市场的趋势主流,容量200ml以下的小包装新品,占据了2021年饮料行业新产品总量的37%:归根结底,不同世代、不同立场与不同经济实力的消费者,注定会拥有天差地别的消费观念;不管是“买到就是赚到”,还是“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依旧会持续共存下去——而对于日趋完善的市场来说,满足多元化消费的基本需求,才意味着商品经济的未来值得期许。某种商品可能是很好的,但只有那一种商品,则一定是很不好的;包装与规格,同理。小包装产品,毋宁说是更多种包装、更多种规格的流行,正是成熟市场发展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