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 13034975678

破解积压之困:食材供应商拓宽渠道发力C端

时间:2020-06-29 10:33

  新冠肺炎疫情给餐饮上游食材供应带来诸多影响。据保守估计,目前国内白虾库存12万吨、牛肉库存60万吨……疫情期间,清库存成为上游供应商们的经营主题。

  此外,更多的供应商意识到品牌化、加工本地化的趋势在疫情期间更加凸显,必须要做好两手准备,投入C端,做电商、做品牌,以提高抗风险能力。

积货

资金压力大

  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暴发后,进口供应链陷入将近两个月的低谷期。“那段时间基本上没有出货,都压在冷库了。”肉类供应链的一位外贸负责人李林说道,“当时还没有复工复产,港口运输不通畅,港口冷库爆满,没有地方入库。因此,报关延误,货品积压。”

  压货的同时,港口费用骤增。“多停留一天,一个集装箱港口费用1000多元,多的时候公司积压了500多个集装箱,一天的成本就增加几十万元。”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上游压货,下游缺货。一般春节期间餐饮商家消耗量大,节后都会进行补仓。今年过节因为疫情影响,消耗锐减,但一些餐饮门店节后补仓的规律也是照旧进行。”李林说道。“海外供应商也对后期中国市场保持信心,借助这波小行情,价格开始回升。”

  此时的巴西,因为中国的进口,稳住了牛肉的产量。有数据分析,没有获批向中国进口的工厂4月份的屠宰量环比下降了42%,而经获批向中国进口的工厂,4月份的屠宰量仅下滑了8%。

  3月中旬,这波涨价潮很快下落,价格一路下跌。

  “目前看来消费虽然在缓慢恢复,但速度远远赶不上持续到港货物的速度,导致库存越积越多。有行业机构推测全国牛肉的库存约60万-70万吨。”李林提到,“在行情下行情况下,国内进口商手中的货如果没有及时流通起来,其自身的资金压力非常大。有些公司在特别需要资金的时候,只能低价出货,造成市场的进一步混乱。”

  海鲜比肉类充满了更多不确定性。“冻品海鲜的积货从去年就屯下了”。进口海鲜供应商秦风表示,根据市场统计,目前国内大概屯着5000——6000个集装箱,算下来有12万—13万吨冻品白虾。

去库存

打折、做电商

  在国内消费逐步复苏的三四月份,进口供应商们正在集体去库存。去库存有两个方法:一是价格让利;二是开辟新的销售渠道。

  冻品白虾的价格下跌尤为明显。“2月份开始,价格一跌再跌,销量也明显下滑。”秦风说。“冻虾八成以上是供给餐馆,餐饮业不恢复,还会一直跌。”

  虽然冻品白虾有两年的保质期,但供应商们也经不住冷库庞大的租金压力。“怎么做都是亏。”因为大部分进口商都是以预付款和首付款的形式购买产品,现在不得不套现付尾款。

  专注鱼类的首育供应链同样在春节前备下了大量的巴沙鱼,清库存成为年后的主要任务。一方面,面向原来的B端企业给出九折的优惠;另一方面首育供应链从今年2月开始试水新零售业务,面向C端推出飞鱼客品牌。

  “在春节的时候,我们估计疫情不会短时间结束,在二月初,我们就开始启动设计,上线产品。2月份很多工厂停工,真正上线的时间在3月底。”飞鱼客品牌负责人段徳超说道。

  4月中旬左右,首育供应链的库存已经清得差不多,流通速度也逐渐趋向正常。不过疫情也让段徳超意识到做好C端的重要性,不仅是拓宽了销售渠道,也有利于做好品牌化。

  此后,首育供应链决定持续发力C端。为了继续推广品牌,飞鱼客在“618”期间做足折扣,以成本价出售,共卖出去50多万件产品。

行动

收紧前端、开发新品

  在全球各地,疫情已经是常态。近期北京新发地、京深等市场被封,一夜之间三文鱼全部下架。

  涉及海鲜的菜单都受到影响。段徳超表示,其合作的餐厅近期对巴沙鱼的需求量下降了30%,主要原因还是消费者不买单。

  在C端,今年“618”期间的海鲜销售也受到波及。找鱼网创始人姚伯达表示,今年“618”从6月1日开始,顾客陆续下单订货。而6月中旬北京的疫情暴发后,“退单率比较高”。据姚伯达介绍,他们有将近70%的产品是进口水产。

  近期,德国肉联厂发生聚集性感染,此前美国的泰森、史密斯菲尔德和JBS USA等肉类加工厂也出现了新冠疫情感染者,国内消费者对进口肉类的购买也更加谨慎。海关也加强了对进口冻鲜类动物蛋白的检疫,对于后期市场走势也未可知。

  李林说:“我们正在收紧前端的采购,基于今年的消费预测,我们的贸易策略是清库存,快速流通。同时,也会更加有针对性,如充分利用好工厂的市场优势,不断和终端客户合作开发新产品。”

  (王金臣 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