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总局食品抽检不合格项目知识汇总!
时间:2021-02-01 10:30
阅读:1822
菌落总数是指示性微生物指标,不是致病菌指标,反映食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卫生状况。如果食品中的菌落总数严重超标,将会破坏食品的营养成分,使食品失去食用价值;还会加速食品的腐败变质,可能危害人体健康。《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料》(GB 7101—2015)中规定,液体饮料一个样品中菌落总数的5次检验结果均不得超过104CFU/mL,且至少3次检测结果不超过102CFU/mL。《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熟肉制品》(GB 2726—2016)中规定,熟肉制品(除发酵肉制品外)一个样品中菌落总数的5次检测结果均不得超过105CFU/g,且至少3次检测结果不超过104CFU/g。《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膨化食品》(GB 17401—2014)中规定,膨化食品一个样品中菌落总数的5次检测结果均不得超过105CFU/g,且至少3次检测结果不超过104CFU/g。《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蜂蜜》(GB 14963—2011)中规定,菌落总数不得超过103CFU/g。《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方便面》(GB 17400—2015)中规定,一个方便面样品中菌落总数的5次检测结果均不得超过105CFU/g,且至少3次检测结果不得超过104CFU/g《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蜜饯》(GB 14884—2016)中规定,一个蜜饯样品中菌落总数的5次检测结果均不得超过10000CFU/g,且至少3次检测结果不超过1000CFU/g。《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糕点、面包》(GB 7099—2015)中规定,一个糕点样品中菌落总数的5次检测结果均不得超过100000CFU/g,且至少3次检测结果不超过10000CFU/g。《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饼干》(GB 7100—2015)中规定,一个饼干样品中菌落总数的5次检测结果均不得超过100000CFU/g,且至少3次检测结果不超过10000CFU/g。《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动物性水产制品》(GB 10136—2015)中规定,即食生制动物性水产制品一个样品中菌落总数的5次检测结果均不得超过105CFU/g,且至少3次检测结果不超过5×104CFU/g。《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淀粉》(GB 31637—2016)中规定,食用淀粉一个样品中菌落总数的5次检测结果均不得超过105CFU/g,且至少3次检测结果不得超过104CFU/g。《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GB 10769—2010)中规定,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一个样品中菌落总数的5次检测结果均不得超过10000CFU/g,且至少3次检测结果不超过1000CFU/g。《油炸马铃薯片(丝)》(Q/FHJ 0001S—2017)中规定,菌落总数不超过10000CFU/g。食品中菌落总数超标的原因,可能是生产企业所使用的原辅料初始菌落数较高;也可能是生产加工过程中卫生条件控制不严格;还可能与产品包装密封不严、储运条件控制不当等有关。大肠菌群是国内外通用的食品污染常用指示菌之一。食品中检出大肠菌群,提示被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污染的可能性较大。如果食品中的大肠菌群严重超标,将会破坏食品的营养成分,使食品失去食用价值;还会加速食品腐败变质,可能危害人体健康。《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糕点、面包》(GB 7099—2015)中规定,糕点类粽子一个样品中大肠菌群的5次检测结果均不超过100CFU/g,且至少3次检测结果不超过10CFU/g。《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膨化食品》(GB 17401—2014)中规定,膨化食品一个样品中大肠菌群的5次检测结果均不得超过102CFU/g,且至少3次检测结果不超过10CFU/g。《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冲调谷物制品》(GB 19640—2016)中规定,一个方便食品样品中大肠菌群的5次检测结果均不得超过102CFU/g,且至少3个检测结果不得超过10CFU/g。《油炸马铃薯片(丝)》(Q/FHJ 0001S—2017)中规定,大肠菌群不得超过90MPN/100g。《麦片制品》(Q/ZPY 0003S—2019)中规定,麦片食品一个样品中大肠菌群的5次检测结果均不得超过102CFU/g,且至少3个检测结果不得超过10CFU/g。食品中大肠菌群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产品的加工原料、包装材料受污染,也可能是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受人员、工器具等的污染,还可能是灭菌工艺灭菌不彻底导致的。霉菌是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指示性指标。食品中霉菌数是指食品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计数所得1g或1mL检样中所形成的霉菌菌落数。如果食品中的霉菌严重超标,将会破坏食品的营养成分,使食品失去食用价值,还可能产生霉菌毒素;长期食用霉菌超标的食品,可能危害人体健康。《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坚果与籽类食品》(GB 19300—2014)中规定,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中烘炒工艺加工的熟制坚果与籽类食品样品的霉菌最大限量值为25CFU/g。《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冲调谷物制品》(GB 19640—2016)中规定,一个方便食品样品中霉菌的5次检测结果均不得超过102CFU/g,且至少3次检测结果不得超过50CFU/g。《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花粉》(GB 31636—2016)中规定,蜂花粉中霉菌不得超过200CFU/g。《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蜜饯》(GB 14884—2016)中规定,蜜饯中霉菌不得超过50CFU/g。 食品中霉菌超标的原因,可能是原料发霉或原料、包装材料受到霉菌污染,也可能是产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卫生条件控制不到位,还可能与产品储运条件不当有关。
酵母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真菌,是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指示性指标。食品中酵母数是指食品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计数所得1g或1mL检样中所形成的酵母菌落数。食品中酵母严重超标会破坏食品色、香、味,降低其食用价值。《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料》(GB 7101—2015)中规定,酵母的最大限量值为20CFU/mL。饮料中酵母超标的原因,可能是原料或包装材料受到污染,也可能是产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卫生条件控制不到位,还可能是产品储运条件不当导致。霉菌和酵母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真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淀粉》(GB 31637—2016)中规定,食用淀粉中霉菌和酵母不得超过103CFU/g。食用淀粉中霉菌和酵母超标的原因,可能是生产企业所使用的原料受到污染,也可能是生产加工过程中卫生条件控制不严格,还可能与产品包装密封不严、储运条件控制不当等有关。水分是固体类型保健食品的质量指标,与产品质量稳定性、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均有密切的关系。水分控制不当,可能导致产品的功效成分或营养物质分解、酶解变质、霉变等,影响产品质量。 过氧化值是指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形成过氧化物,是油脂酸败的早期指标。一般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但食用过氧化值严重超标的食品可能导致肠胃不适、腹泻等症状。《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糕点、面包》(GB 7099—2015)中规定,糕点中过氧化值(以脂肪计)的最大限量值为0.25g/100g。糕点中过氧化值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产品用油已经变质,或者产品在储存过程中环境条件控制不当导致产品酸败;也可能是原料中的脂肪已经氧化,原料储存不当,未采取有效的抗氧化措施,使得终产品油脂氧化。《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坚果与籽类食品》(GB 19300—2014)中规定,熟制葵花籽中过氧化值的最大限量值为0.80g/100g。熟制葵花籽中过氧化值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产品在储存过程中环境条件控制不当,导致油脂过度氧化;也可能是原料储存不当,导致脂肪过度氧化,使得终产品过氧化值超标。《菜籽油》(GB/T 1536—2004)中规定,四级浸出成品菜籽油中过氧化值最大限量值为6.0mmol/kg。《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饼干》(GB 7100—2015)中规定,饼干中过氧化值(以脂肪计)的最大限量值为0.25g/100g。菜籽油和饼干中过氧化值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产品在储存过程中环境条件控制不当,导致油脂过度氧化;也可能是原料储存不当,导致脂肪过度氧化,使得终产品过氧化值超标。 酸价主要反映食品中油脂的酸败程度。酸价超标会导致食品有哈喇味,超标严重时所产生的醛、酮、酸会破坏脂溶性维生素,导致肠胃不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糕点、面包》(GB 7099—2015)中规定,糕点中酸价(以脂肪计)的最大限量值为5mg/g。糕点中酸价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企业原料采购把关不严,也可能是生产工艺不达标,还可能与产品储藏条件不当有关。《黑芝麻糊》(GB/T 23781—2009)中规定,黑芝麻糊中酸价(以脂肪计)的最大限量值为5mg/g;《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糕点、面包》(GB 7099—2015)中规定,糕点中酸价(以脂肪计)的最大限量值为5mg/g。黑芝麻糊和糕点中酸价超标的原因,可能是生产企业采购的原料中酸价超标,也可能是产品储藏运输条件不当。《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膨化食品》(GB 17401—2014)中规定,膨化食品中酸价(以脂肪计)(KOH)的最大限量值为5mg/g。该批次产品酸价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企业原料采购把关不严格,也可能是产品生产工艺不达标,还可能是产品储藏条件不当等。乳的酸度可分为自然酸度和发酵酸度。国家标准中乳的酸度通常是指乳的总酸度,是反映乳新鲜程度的重要指标。酸度越高,通常说明乳受微生物污染的程度越严重。《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灭菌乳》(GB 25190—2010)中规定,羊乳的酸度范围为6~13ºΤ。羊乳中酸度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企业对原料乳质量控制不到位,也可能是生产加工过程中未按工艺要求实施有效卫生控制,还可能与产品包装密封不严或储运条件控制不当等有关。挥发性盐基氮是指食品水浸液在碱性条件下能与水蒸气一起蒸馏出来的总氮量,即在此条件下能形成氨的含氮物。挥发性盐基氮是动物性食品腐败变质的指示性指标,其含量越高,表明氨基酸破坏的越多,营养价值等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长期食用挥发性盐基氮超标的食品,可能会因食品腐败变质造成反胃、腹泻甚至更严重的健康危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鲜(冻)畜、禽产品》(GB 2707—2016)中规定,挥发性盐基氮在海水鱼虾中的最大限量值为30mg/100g。海水鱼中挥发性盐基氮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产品宰杀后上市销售过程中卫生条件控制不当,受细菌污染或售卖时间较长,导致肉质不新鲜。溴酸盐是矿泉水以及山泉水等多种天然水源在经过臭氧消毒后所生成的副产物。长期饮用溴酸盐超标的水,可能对人体造成一定伤害。《饮用天然矿泉水》(GB 8537—2008)中规定,饮用天然矿泉水中溴酸盐的检出值应小于0.01mg/L。正常情况下,水中不含溴酸盐,但普遍含有溴化物。溴酸盐超标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臭氧消毒时,水中溴化物被氧化生成溴酸盐。果糖和葡萄糖是成熟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检验蜂蜜质量的一个重要理化指标。果糖和葡萄糖含量不达标会影响蜂蜜品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蜂蜜》(GB 14963—2011)中规定,蜂蜜中果糖和葡萄糖的总含量应≥60g/100g。蜂蜜中果糖和葡萄糖不达标的原因,可能是蜂蜜酿造时间不足,蜂蜜不成熟导致水分含量过高;也可能是不法企业为提高产品感官质量向蜂蜜中添加糖浆或者直接使用糖浆造假。酒精度又叫酒度,是指20℃时,100毫升酒中含有乙醇(酒精)的毫升数,即体积(容量)的百分数。酒精度是酒类产品的一个重要理化指标,含量不达标主要影响产品的品质。酒精度未达到产品标签明示要求的原因,可能是个别企业生产工艺控制不严格或生产工艺水平较低,无法准确控制酒精度;也可能是生产企业检验器具未检定或检验过程不规范,造成检验结果偏差。界限指标是区别饮用天然矿泉水与其他饮用水的主要品质指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用天然矿泉水》(GB 8537—2018)中规定,界限指标-偏硅酸、界限指标-锶和界限指标-硒最小限量分别为25.0mg/L 、0.20mg/L和0.01mg/L,实际检测的界限指标含量应达到国家标准要求,也应符合产品标签标示要求。界限指标不合格的原因,可能是饮用天然矿泉水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处理不当,导致终产品中界限指标不达标;也可能是水源界限指标含量不达标,企业出厂检验不严格。氨基酸态氮是酱油的特征性品质指标之一,氨基酸态氮含量越高,酱油的质量越好,鲜味越浓。氨基酸态氮不合格主要影响产品的风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酱油》(GB 2717—2018)中规定酱油中氨基酸态氮≥0.4g/100mL,实际检测值应达到国家标准要求,也应符合产品标签明示要求。酱油氨基酸态氮含量不符合产品明示值要求的原因,可能是产品生产工艺不符合标准要求,未达到要求发酵的时间或是产品配方缺陷的问题;也可能是标签明示值标识过高与实际情况不匹配;还有可能是个别企业为降低成本而故意掺假。还原糖分是指具有还原性的糖类,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和麦芽糖等。还原糖分是食糖的品质指标之一,还原糖分不达标会影响产品质量。《白砂糖》(GB/T 317—2018)中规定,一级白砂糖的还原糖分最大限量值为0.10g/100g。还原糖分不合格的原因,可能是原料纯度不高;也可能是生产工艺控制不当,导致产生过多的还原糖分;还可能与运输、储存条件控制不当等有关。抽检的不合格产品为“夏都牧童牌大黄茶”,按《青海牧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QMT0001BS—2019)规定,夏都牧童牌大黄茶中蛋白质含量不得低于0.3g/100g。该产品中蛋白质含量不达标的原因,可能是生产企业对原辅料质量控制不严格,也可能是生产企业未按照产品配方标准生产。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必不可少的原料,是人体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GB 10769—2010)规定,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碘的含量应在1.4μg/100kJ ~ 8.8μg/100kJ范围内;《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GB 13432—2013)规定,营养成分的实际含量不应低于产品包装标签标示值的80%。实际检测值应达到国家标准要求,也应符合产品标签明示要求。特殊膳食食品中碘含量与标签标示值不符的原因,可能是原辅料质量控制不严,也可能是生产加工过程中搅拌不均匀,还可能是企业未按标签明示值的要求进行添加等。铁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关键原料,缺少铁元素容易导致缺铁性贫血。《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GB 10769—2010)中规定,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铁的含量应在0.25mg/100kJ~0.50mg/100kJ范围内。《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GB 13432—2013)中规定,营养成分的实际含量不应低于标签明示值的80%。实际检测值应达到国家标准要求,也应符合产品标签明示要求。不符合要求的原因可能是,生产企业未按产品配方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要求添加营养强化剂。 钠是人体中一种重要的无机元素。钠离子在人体内有助于维持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协助生理功能的正常运作。身体健康者会通过肾脏将多余的钠排出体外,婴幼儿肾脏功能不如成人健全,体液平衡易受环境影响,摄入不足或者过多的钠离子均可能导致脱水,甚至惊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GB 10770—2010)中规定,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中总钠含量最大值为200mg/100g,且《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GB 13432—2013)中规定,营养成分的实际含量应不低于标签标示值的80%。实际检测值应达到国家标准要求,也应符合产品标签明示要求。特殊膳食食品中总钠不达标的原因,可能是原辅料质量控制不严,或者生产加工过程中搅拌不均匀,也可能是企业未按标签标示值进行添加。 维生素A又名视黄醇,是人类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缺乏可引起眼部症状,最主要的是夜盲症和干眼症;维生素A补充剂用量过大可引起中毒,中毒主要表现为嗜睡或过度兴奋、头痛、呕吐等高颅压症状。《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GB 10769—2010)中规定,婴幼儿谷物辅助食品维生素A含量应处于14~43μgRE/100kJ之间,且《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GB 13432—2013)中规定,营养成分的实际含量不应低于标签明示值的80%。实际检测值应达到国家标准要求,也应符合产品标签明示要求。特殊膳食食品中维生素A不达标原因,可能是生产企业所使用的原料质量不达标;也可能是受生产工艺条件的限制,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损耗;还可能是企业对相关法规标准的理解不够透彻或者是企业未按标签明示值的要求进行添加。 维生素B1又称硫胺素,能促进肠胃蠕动,增加食欲,是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的基本营养成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GB 10769—2010)中规定,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维生素B1含量不得低于12.5μg/100kJ,且《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GB 13432—2013)中规定,营养成分的实际含量不得低于产品包装标签标示值的80%。实际检测值应达到国家标准要求,也应符合产品标签明示要求。特殊膳食食品中维生素B1不达标的原因,可能是原辅料用食品营养强化剂不满足质量规格要求,也可能是生产加工过程中搅拌不均匀,还可能是企业未按标签标示值要求进行添加。泛酸属于水溶性B族维生素,在体内主要以辅酶形式参与糖、脂、蛋白质代谢,属于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可选择添加的营养成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GB 10769—2010)规定,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泛酸指标不低于50.4μg/100kJ;《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GB 13432—2013)规定,营养成分的实际含量不应低于产品包装标签标示值的80%。实际检测值应达到国家标准要求,也应符合产品标签明示要求。特殊膳食食品中泛酸含量与标签标示值不符的原因,可能是原辅料所用的食品营养强化剂不满足质量规格要求,也可能是生产加工过程中搅拌不均匀,还可能是企业未按标签标示值要求进行添加等。判定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及卫健委相关公告。亮蓝又名食用蓝色2号,属于水溶性非偶氮类合成着色剂,食品行业中适用于糕点、糖果、饮料等的着色。长期低剂量摄入,也存在致畸、致癌的可能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亮蓝在凉果类蜜饯凉果中的最大使用量为0.025g/kg,在其他类别蜜饯凉果中不得使用。其他类别蜜饯凉果中检出亮蓝的原因,可能是个别生产企业为改善食品的感官性,提高市场价值滥用色素;也可能是为了掩盖食品的腐败变质滥用色素;还可能是企业掺假造假滥用色素。苋菜红又名蓝光酸性红,偶氮类化合物,是常见的食品合成着色剂。长期低剂量摄入,也存在致畸、致癌的可能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苋菜红在蜜饯凉果中的最大使用量为0.05g/kg。蜜饯凉果中苋菜红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个别生产企业为改善食品的感官性,提高市场价值滥用色素;也可能是为了掩盖食品的腐败变质滥用色素;还可能是企业掺假造假滥用色素。日落黄又名食用黄色3号,是一种水溶性偶氮类合成着色剂。如果长期食用日落黄超标的食品,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可能引起风疹、荨麻疹、腹泻、小儿多动症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日落黄在蜜饯凉果中的最大使用量为0.1g/kg。蜜饯凉果中日落黄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个别生产企业为改善食品的感官性,提高市场价值滥用色素;也可能是为了掩盖食品的腐败变质滥用色素;还可能是企业掺假造假滥用色素。胭脂红是常见的人工合成着色剂,在现代食品业中应用广泛。相比于天然色素,具有着色力强、性质稳定等特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蜜饯凉果中胭脂红的最大使用量为0.05g/kg;产品包装标签标示为“无色素添加”。蜜饯凉果中检出胭脂红的原因,可能是生产企业使用了添加胭脂红的原辅料,也可能是为改善产品色泽没按产品配方要求生产。 诱惑红是一种允许使用的人工合成食用色素,属于水溶性合成色素。该色素稳定性优良,广泛应用于糖果包衣、冰淇淋、雪糕、糖果、糕点、饮料等食品的着色。《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水果类罐头食品中不得使用诱惑红。水果类罐头食品中检出诱惑红的原因,可能是生产企业为了改善水果类罐头的色泽,从而违规添加诱惑红。六、相同色泽着色剂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着色剂也称食品色素,是赋予和改善食品色泽的物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相同色泽着色剂在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不应超过1。水果制品中相同色泽着色剂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超标的原因,可能是生产企业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不了解,从而超限量添加多种相同色泽着色剂。二氧化硫是食品加工中常用的漂白剂和防腐剂,具有漂白、防腐和抗氧化作用。少量的二氧化硫进入人体不会对身体造成健康危害,但过量食用会引起如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