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

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 13034975678

念好“创、带、转”三字诀 广东新会扎实推进耕地“非粮化”整治

时间:2022-05-10 16:15

本报记者 谢 伟 通讯员 熊 星 杨肖坤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粮食生产事关国计民生大事,保持粮食生产稳定,根本在耕地。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积极落实《广东省防止耕地 “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工作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耕地保护工作的若干措施》中的相关要求,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牢牢守住粤港澳大湾区粮食安全的生命线。新会区围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目标,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多措并举构建“非粮化”整治长效管理闭环,切实守牢耕地红线,守护粮食生产根基,推动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在新会落地落实,让老百姓的饭碗端得稳。

undefined

创新农业种养模式

  新会区司前镇党委坚持“党委驱动、支部带动、党群联动”的工作思路,创新农业种养模式,念好“创、带、转”三字诀,坚决守好耕地保护红线。

  念好“创”字诀,开辟耕地轮作新路径 司前镇党委将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重大任务,充分发挥本地水稻和水产优势,按照“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以小坪村为试点示范村,创新探索“水稻+”发展模式——“稻虾轮作”。“稻虾轮作”一方面利用同一片稻田的种养周期,在晚稻收获后的冬闲稻田辅助人工措施加深水环境,错峰寄养一季小龙虾,填补土地耕作“空白期”,实现一田多用、种养结合;另一方面,水稻和龙虾的共生共养为彼此提供了额外养分,使得水稻增产增收、龙虾肉鲜味美,实现一田多收、互惠互利。目前,稻虾种养面积约800亩,能够有效解决单一作物效益差的问题,打造高产高效农业,推进耕地“非粮化”整治工作。

  念好“带”字诀,打好稳产增收“组合拳” 司前镇党委持续深化组织引领、“头雁”带领、班子带头和党员带动的“一引三带”模式,通过组建以机关党员干部、村党组织书记、村“两委”干部等为主的党员志愿队,利用村内广播、流动宣传车、悬挂横幅标语等方式,发挥农田网格化管理的优势,逐户动员,将耕地保护知识、惠民强农政策送入每家每户,加强与农户间的沟通协调。为进一步推广“稻虾轮作”种养模式,小坪村增置了一批新型农机具,开展4期专业种养培训,共培训党员群众约200人,逐步带动其他基层党组织紧跟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的步伐,创造稳粮、丰产、富农、惠民的多赢局面。在“稻虾轮作”的创新实践中,金箩米业经理梁埙笛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勇当稻虾共养特色产业“排头兵”。他成功研究改进水稻和龙虾种养结合技术,实现水稻增产和龙虾增值。他还主动向小坪村的乡亲们推广稻虾种养技术,普及新型智慧农机具的使用常识,带动更多农户走上增收致富之路,加速司前整治耕地“非粮化”进程。

  念好“转”字诀,增强集体经济硬实力 为进一步提升稻虾种养立体农业综合效益,司前镇党委大力引进优质企业和关键技术,走好产业转型之路。比如,建设“金箩品牌示范基地”,促成与湖北潜江龙虾养殖企业的合作,为小坪村“稻虾轮作”农业种养模式试点提供了丰富经验和技术保障。借助“金箩丝苗米”、潜江“中国小龙虾之乡”的品牌优势,推广“丝苗米”“稻稻虾”等轮作品牌,在提升自身附加值的同时,逐步构建完善产销“一条龙”模式。据统计,单纯种水稻的产值约2500元/亩,稻虾轮作产值约10500元/亩,仅仅利用冬季闲田养殖小龙虾,可为农户增加纯收入约2000元—5000元/亩。稻虾共养不是作物的“简单相加”,而是产业的“深度融合”。司前镇党委着力加强三产融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积极延伸产业链条,将地理优势、特色农业转化成产业优势,带动农事体验、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家餐饮及乡村旅游,让品龙虾、赏山水成为旅游新常态,依托农旅融合助推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实现质的飞跃。

党建引领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今年开春以来,古井镇结合当前春耕备耕重点工作,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全力以赴推动“非粮化”整治,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古井镇以党建引领,高站位谋划推动。召开防止耕地“非粮化”和村组集体土地流转工作会议,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措施深入推进“非粮化”整治,守牢耕地红线。同时,古井镇组织党员干部深入摸排登记耕地基本情况,包括耕地面积、承包关系、耕种现状等,召开座谈会进行分析研判。通过制定印发《古井镇保障粮食生产实施方案》《古井镇粮食监测点水稻复耕实施方案》,组织各村(社区)书记签订粮食生产责任书,压实主体责任,同时落实考核机制,将扩大粮食生产纳入村级年终考核项目,作为村级考核评优的重要依据,确保全镇水稻种植面积不减少、产能有提升、产量不下降。

  党员先上,精准施策奖惩联动 一方面,对积极参与开展水稻复种的集体和个人予以奖补,探索开展“水稻—禾虫”立体种养,党员干部轮番上阵游说农户,至今已种养180多亩,亩产值由只种植水稻平均1500元增加到4000元,水田承包价从以前的500元增加到1300元,大大激发农户种植积极性。同时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仅对长沙村粮食监测点水稻复耕已投入超7.4万元,用于场地平整、播种插秧、水利建设等方面,党员干部亲身上阵参与监测点建设,为耕地粮食增产保驾护航。另一方面,以镇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成执法小组,针对耕地“非粮化”行为下发责令整改通知,党员干部组成的应急分队参与“退柑还粮”等系列行动,保证执法到位。2021年以来,古井镇累计整治耕地面积达1877.52亩。

  全方位宣传发动,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 线上,依托“古井信息”微信公众号平台,适时发布“非粮化”整治信息,包括典型宣传推介,执法整治行动,先进经验做法等,扩大信息覆盖面。例如,《“退柑还粮”固根本,全力守好“米袋子”》一文发布后,阅读量已破千,进一步营造保护耕地、发展粮食生产的良好氛围。线下,由党员干部组成的18支志愿服务队共345名志愿者分批到各村(社区)开展实地宣传。他们穿行于大街小巷中,田间地头里,悬挂横幅、张贴海报,派发传单,让“非粮化”整治深入人心。同时,古井镇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立足“全科网格”优势,以种植大户为切入点,大户带小户,全面带动农户配合“非粮化”整治工作。

  下一步,古井镇将坚持党建引领,党员干部齐上阵,实现“非粮化”整治工作、复耕工作齐头并进,巩固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室组地”同向发力监督“非粮化”整治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命脉。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专门增加规定,要求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纪检监察机关围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情况开展专项监督,为守好耕地红线保驾护航。“‘非粮化’耕地数据仅根据承包合同统计,没有实地排查核实,底数不清。”“有的村整治进度过慢,需加大整治力度。”这是新会区纪检监察干部在监督耕地“非粮化”整治工作时的场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决策部署,新会区纪检监察机关紧盯耕地“非粮化”整治工作,充分整合“室组地”监督力量,多维度强化监督,切实守牢耕地红线,守护粮食生产根基,推动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在新会落地落实,让老百姓的“饭碗”端得更稳。新会区纪委监委组织有关业务室人员,成立专项督查组,紧盯耕地“非粮化”整治工作中不作为、慢作为、推进不力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深入区有关职能部门、各镇(街)开展明察暗访,共查阅资料52份,实地走访村(社区)6个,发现推进进度较慢、群众支持率较低等问题6个,督促相关单位转变工作作风,以务实有效的措施推动整治工作,切实守护耕地“粮”田。

  “建议按照上级文件和会议精神,进一步完善防止耕地‘非粮化’工作方案。”针对明察暗访发现问题,新会区纪委监委派驻区农业农村局纪检监察组充分发挥监督“探头”作用,以工作方案修订为“小切口”,督促区农业农村局切实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加强对镇(街)的工作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整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加强与区自然资源部门的沟通联动,借助国土卫星定位软件等手段,准确摸清底数,为全面推进整治工作打下基础。

  此外,新会区纪委监委还积极发动各镇(街)纪(工)委发挥监督“前哨”作用,走村串户近距离开展监督,督促有关职能部门、各村(社区)切实担当履职,引导依法种植,确保被占用的耕地复耕,村民经济得到保障。比如,睦洲镇纪委围绕耕地保护问题持续跟进监督,2022年以来,镇纪委督促相关部门担当作为,成功制止7宗在耕地上种植新会柑的行为,涉及面积约100亩;开展“退苗还粮”行动5次,涉及面积81.5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