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
联系我们
南繁60年:海南奉献光与热,收获南繁红利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6月23日消息(首席记者 康景林)国家南繁,海南担当!南繁基地作为国家稀缺的、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是国家科研育种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6月23日上午,由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联合推出的“走进海南自贸港系列直播”第四期——《探访“南繁硅谷”,聆听中国“金种子”故事》。南海网主播带领网友走进位于海南三亚的南繁展馆,回顾海南60年来为共和国南繁事业奉献的“光与热”,揭开种子在海南的“加代”密码;走进陵水南繁基地,了解正在建设中陵水安马洋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国家种业基地未来可期。
全国七成育成新品种出自海南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古往今来,粮食安全都是治国安邦的首要之务,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南繁是指利用海南岛南部包括三亚市、陵水县、乐东县部分地区的典型热带气候资源,在每年11月至来年5月,进行作物的新品种选育、种子鉴定和生产推广的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农业科研人员着手选育水稻、玉米等农作物优良品种,从云南昆明、西双版纳到海南海口,再到三亚,南繁不断地往南移。专家们终于发现这块海南岛的南部地区是作物育种繁种的天堂——种子最温暖的“摇篮”,是“金种子”的诞生地。
时至今日,全国29个省区市的700多家科研机构与种子企业,会派出7000多名科研人员前来海南从事南繁工作。我国有近2万个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南繁获得,占到全国育成新品种的70%以上。每年5000—7000多万公斤大田生产用优良种子源源不断地发往内地。
南繁是全国最大的、最开放的、最具影响的农业科技试验平台,被誉为“中国饭碗”最坚实的底座。同被誉为我国农业科研育种的“加速器”,农业生产用种的“储备库”,种子质量天然的“鉴定室”。
南繁经历五大发展阶段
南繁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玉米杂交育种奠基人之一、农业教育家和作物育种家吴绍骙提出进行异地培育的建议:北方的玉米种子到南方可以正常生长;南方培育的玉米种子到北方还是能正常生长。
到60年代末,在当时的农业部和各省农业科研机构的推动下,南繁事业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全国到海南的有21个省区市和两个科学院3500余人,育种、繁种面积达5466.67公顷,农业南繁工作逐步确立,南繁作物品种已涵盖水稻、棉花、花生、烟草和豇豆等各类作物。
然而,早期的南繁育种,农业院所和科研单位为主要力量,多为游击式南繁,表现为临时租地、作物分散,未统筹管理,不同单位之间缺乏交流。
第二个发展阶段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是南繁枝繁叶茂期,育种成果硕果累累,代表性的成果有三项:袁隆平院士、颜龙安院士培育出生产上需要系和保持系,找到较强优势的恢复系,杂交水稻亩产最高超过800千克,三系配套获得成功;1970年11月海南三亚南红农场发现“野败”现场;1978年,李登海培育的玉米杂交种在全国第一次突破亩产1500斤大关。这一时期,南繁的管理逐步规范。
第三个发展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南繁育种成果突出,代表性成果有:199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郭三堆研究员育成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转Bt基因抗虫棉,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成功培育抗虫棉的国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明珠经南繁培育出“9818”黄皮甜瓜,在美国州试种成功,这是国产甜瓜第一次在国外种植成功;1995年,袁隆平主持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再获成功,杂交水稻平均亩产再增10%。
这一时期,当时的农业部和海南省设立国家南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自此,南繁工作有了省部共建的管理机构。全国有20个省区市相应成立了农作物南繁工作领导小组,并有28个省区市在海南省南繁基地设立了南繁指挥部。
南繁焕发生机在第四个阶段,2000—2012年。2000年后,越来越多种企业加入了南繁的队伍中,市场为南繁发展注入新动力。
2013年至今,是南繁蒸蒸日上的阶段,南繁基地植物检疫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海南省南繁管理局成立;国家对南繁基地建设与管理作出全面部署,力争用5到10年时间,把南繁基地打造成为服务全国、用地稳定、运行顺畅、监管有力、服务高效的公共科研育种平台;2016年6月,通过海南省“多规合一”,在三亚、陵水、乐东三个市(县)划定了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26.8万亩(三亚10万亩、陵水8万亩、乐东8.9万亩),全部纳入永久基本农田范围予以重点保护,实行用途管制。划定了745亩科研建设用地,全部纳入建设用地范畴。
国家南繁 海南担当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海南成为南繁的最佳选择;南繁繁荣发展,回报了海南的馈赠。”海南省南繁管理局检验检疫处王辉处长从两个角度进行了阐释。
南繁因海南而兴;海南稳定了南繁用地,为南繁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成立了专职南繁管理机构,全力保障南繁基地生物安全,加强了基地建设法制化管理。
此外,最重的一条,海南为南繁提供了种质资源。海南是一座极其丰富的植物天然基因库,野生植物和南亚野生稻更是全国独有。据考察发现,全球目前有1100余种野生稻,而三亚便有700余种;海南水稻种质资源有529份,其中籼亚种233份,粳亚种296份;杂粮、油料作物种质1291份;蔬菜种质775份。
海南因南繁而荣:三亚南繁,是南繁核心区,最具影响的农业科技试验区。三亚南繁屹立农业科研最尖端领域,不仅解决国人温饱问题,更孕育着一颗颗“金种子”,辐射全国并走向世界,在世界农业中叫响中国“智造”;
陵水南繁,南繁育种重要基地,是冬季南繁育种和种植反季节瓜果蔬菜的重要基地。陵水育种面积约1万亩,制种面积约2万亩;
乐东南繁,是海南省最大的南繁育制种基地县,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种子南繁基地之一,是国家级杂交水稻育种基地之一。60年来,经过乐东“洗礼”的种子洒遍神州大地。
据统计,2000年,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17个省份在乐东从事南繁育种,南繁面积达26308.5亩。其中水稻制种20150亩,繁殖30亩,加代3亩;玉米制种3868.5亩,繁殖1580亩,加代483亩,平均亩产300公斤。2000—2015年,乐东南繁育制种面积从2.6万亩增至11万亩。
大数据看南繁成果
袁隆平说,“杂交水稻的成功一半功劳应该归功于南繁。”
郭三堆说,“没有南繁基地,就没有我国抗虫棉转化和产业化现今的发展速度。”
在我国已育成的28500多个农作物品种中,70%以上经过了南繁基地的培育,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杂交水稻、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等品种都经过了南繁。通过南繁,我国主要农作物完成了6~7次更新换代,每次品种更新的增产幅度都在10%以上。
自1956年开始南繁至今,目前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314家科研单位、种子机构和461家企业,累计有近60万人次汇聚海南进行南繁育制种。从杂交水稻、高产玉米到抗虫棉,从主要农作物到非主要农作物,他们在海南这片热土上,完成了一批又一批科研成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农业奇迹。
陵水快速推进安马洋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
陵水是南繁核心区域之一,纳入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的耕地有8万亩。目前,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上海、重庆、湖南、江苏等省份的121家科研单位在陵水开展南繁业务,每年有1000多名科研人员在陵水开展南繁工作。
正在建设中的安马洋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首席记者 康景林 摄
陵水县委县政府正以快速推进陵水安马洋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项目建设为核心,打造南繁科研育种综合服务平台与国家种业基地。
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海南广陵高科实业有限公司是这一项目的承建方,常务副总经理张社生告诉记者,公司主要业务是为南繁科研育种单位、制种企业提供“菜单式、订单式、保姆式”科研、生产、加工、生活等服务。
张社生介绍,项目将建设南繁论坛永久会址、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南繁成果会展中心、南繁公共实验室、院士专家办公生活楼、种质资源交易与仓储中心等功能配套服务设施。
根据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论证,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能满足院士专家 2845人、科研人员1138人,基地服务人员 569人的科研与生产生活需要,农业休闲旅游年接待人次100万人次,将极大地改善南繁基地科研办公与生产生活条件。同时,通过项目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南繁种业创新资源集聚,推进南繁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促进陵水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