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文化
联系我们
“低卡糖”减少甜蜜负担
添加了糖的食物和饮料具有甜味,吃起来更可口。此外,糖还具有防腐的作用,可改变食物的特性,如黏度、质感、色泽等,因此添加糖的食物广受大众喜爱。但需要关注糖的添加量,合理选择。
每天摄入不超过25克的糖为宜。人们平时喝咖啡时常常会加入方糖,1块方糖的重量在4.5克左右,如果需要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那每天最好摄入不超过相当于5块方糖量的添加糖。
目前,中国居民添加糖的摄入量与其他国家相比较低,但随着国外饮食模式的渗透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含添加糖食物的消费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女性消费率高于男性,城市居民消费率高于农村居民。
对于超出推荐糖摄入范围的甜品爱好者以及有特殊需求的减糖人士,在烹饪菜肴时要少加糖,或用具有甜味的天然食材替代。另外,在购买食品时可以关注配料表中的一些健康代糖的信息。
代糖食品随处可见
食品的营养成分表中会标注碳水化合物,有的产品还会单独标出糖,这里的糖是指什么呢?在《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新的征求意见稿中有明确的定义:糖指单糖、双糖之和。根据《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规定,允许在食品中添加的甜味剂共有25种。用于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标示的糖只包括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等单/双糖组分,而代糖是指能够代替蔗糖等添加糖的其他甜味物质。
其实代糖早已悄悄走进人们的生活,低糖食品、无糖食品越来越多。“无糖或不含糖”是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无糖食品中一般采用糖醇或低聚糖等不升高血糖的代糖,比较常见的有无糖饮品、木糖醇口香糖等。
甜度高不一定升血糖
在“三减三健”专项行动的大趋势下,减糖但不减甜味作为一个热点研究方向吸引了人们的注意。比较常见的代糖产品中糖的含量都为零,但添加了甜味剂,食品仍具有甜味。如果遴选一些既健康又安全的甜味物质,就可以减少添加糖的摄入,做到健康食品屹不甜屹不好吃。
目前市场上使用的甜味剂可以分为人工合成和天然甜味剂两大类。其中,天然甜味剂是指从植物中提取的天然、高甜度、低热量甚至不含热量的甜味剂,其中最常见的有木糖醇、赤藓糖醇、罗汉果甜苷、甜菊糖苷等。使用量较大的人工合成甜味剂包括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糖精、纽甜等。
L-阿拉伯糖 最初从阿拉伯树胶中分离得到,多以杂多糖的形式存在于水果和粗粮的皮壳(半纤维素、果胶)中。甜度为蔗糖的50%—60%,基本不被人体吸收,是公认的低能量甜味料。2008年原国家卫生部批准L-阿拉伯糖为新资源食品(现为新食品原料),适用范围为各类食品,但不包括婴幼儿食品。
木糖醇 是一种天然的糖醇,其甜度与蔗糖相似,可以抑制导致蛀牙的微生物的生长,这也是其被用于口香糖中的原因之一。其代谢不受胰岛素的调节,是适合糖尿病患者使用的甜味剂。
赤藓糖醇 有甜味且有清凉感,甜度为蔗糖的70%左右,主要用作巧克力、烘焙制品、糖果、餐桌甜味料、软饮料的添加剂。
罗汉果甜苷 是罗汉果中主要的有效活性成分之一,能量很低,作为食品甜味剂可在各类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罗汉果苷V是罗汉果果实中含量和甜度均较高的成分,甜度为蔗糖的300倍。
甜菊糖(苷) 是从菊科草本植物甜叶菊中精炼出来的天然甜味剂,是现在非常流行的一种代糖,甜度约为蔗糖的150—300倍,但是热量值仅是蔗糖的1/300。甜菊糖在高温时也比较稳定,因此在众多烘焙产品或需要加热的产品中使用广泛。
“低卡糖”进入公众视线
糖摄入过量不仅会导致肥胖,同时还可能导致其他更有营养的食物摄入量减少,造成饮食不均衡,进而导致代谢综合征等一系列健康问题。为了避免摄入过多能量,出现升高血糖等问题,“低卡糖”走入了公众的视线。
在国内以“低卡糖”为定义的产品不多,一般是指低能量,对血糖影响较小的甜味物质,广泛用于冰淇淋、饮料、饼干等食品,也可作为调味料使用。赤藓糖醇、罗汉果甜苷等部分代糖也属于“低卡糖”,另外“低卡糖”也包括低能量的一些糖类,比如低聚异麦芽糖、L-阿拉伯糖等。
“低卡糖”并非绝对无糖,在甜度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降低热量,一般对人的血糖值影响较小。而“低卡糖”口感好、甜度高,适用于更多人群。 (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