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
联系我们
固体饮料冒充奶粉是“黑心”商家惹的祸 奶粉不用背这个“锅”
5月11日,据湖南电视台《经视焦点》栏目报道,永兴县一家名为爱婴坊的母婴店以并不具有特医奶粉资质的蛋白固体饮料冒充婴幼儿奶粉,导致食用的患儿出现湿疹、体重严重下降、、不停拍头等异常情况,被确诊为“佝偻病”。这一报道引发社会震惊,甚至认为是“毒奶粉”再现。有关人士表示,此事件主要是“黑心”商家惹得“祸”,奶粉不用背这个“锅”。食品安全无小事,尤其是涉及婴幼儿奶粉等产品更是马虎不得,只有监管给力、科普宣传到位,才能让不法商家没有可乘之机。
报道显示,这些幼儿在体检时被诊断为牛奶过敏,医生建议家长购买氨基酸奶粉给孩子食用。家长们在爱婴坊母婴店的导购员强烈推销下,购买了“倍氨敏”这款产品。当有家长对产品包装上的“固体饮料”字样提出质疑时,导购声称“倍氨敏”是店里最好的奶粉,许多过敏宝宝都在吃。当有家长发现孩子情况异常准备停用时,导购声称是家长给孩子喝的量不够,甚至要家长加大服用量。这款“倍氨敏”无乳糖深度水解蛋白二合一配方粉,实际上并不是奶粉,而是一款打着“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旗号的蛋白固体饮料。
该报道发出就引发了公众的高度关注,北京云创网讯市场监管舆情大数据中心第二天上午就监测到评论超6300条,其中约62%的评论认为应严惩生产商、经销商;约14.29%的评论认为监管部门监管不到位,应从过去的教训中吸取经验,加大监管力度;约7.6%的评论认为家长也有责任,应购买大品牌;另有16%的评论指向医院等。数据分析显示,该事件激起了公众强烈的愤怒情绪,纷纷对不法行为表达贬责和厌恶情感,同时期待进一步了解事情细节和背后原因。有专家也直言,该事件令人感到“吃惊”、“恐怖”。
对此,有专家表示,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是为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者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者膳食的特殊需要,经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特医食品“营养支持”作用在临床上不可或缺,但不能替代药物。
特医食品国家实行严格监督管理,特医食品应当经国务院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注册。特医食品的配方应以医学和(或)营养学的研究结果为依据,其安全性及临床应用(效果)均需要经过科学证实。特医食品需经国家注册,在医生或者临床营养师指导下食用。食品企业应按照注册配方生产特医食品,而且产品的标签、说明书、广告等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定。不能在未取得注册配方和生产许可的情况下生产特医食品。
此事件中主要责任是生产企业和销售渠道为一己之利再误导消费者。他们借‘特医’之名,打擦边球利用,把普通食品说成是特医食品,以牟取利益。实际上是行谋财害命之实,特别是坑害幼儿,罪责当诛。
专家认为,固体饮料等普通食品未取得特医食品注册资质,却宣称且冒充特医食品、暗示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属于虚假宣传。
此次“躺枪”引发公众的关注的婴配奶粉的质量如何呢?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2019年一、二季度抽检报告显示,抽检婴幼儿配方乳粉2665批次,合格2660批次,合格率99.8%。近年来国产奶粉抽检合格率高达99.5%,已经位居全球最高,可以说是目前所有食品中合格率最高的品类之一。
专家表示,特医食品的概念近几年逐渐为人们所熟悉,未来特医食品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市场乱象隐现,需要正本清源,避免鱼目混珠。“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特医食品具有特殊性,并非适用于任何人,且不同特殊人群所需不同。应加强特医食品科普宣传,让消费者了解其特殊性,并遵医嘱食用。”
“防骗千万条,科普第一条。”中国农业大学罗云波教授表示,“企业违规营销手段翻新,消费者防不胜防,食品科普教育不能松懈。
我国特医食品行业尚在起步阶段,呼吁特医食品行业,加强行业自律、自我管理。此案看似是虚假宣传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希望有关政府部门认真核查审批、备案程序和市场监管的漏洞,真正做到严格监管。
食品安全是天大的事,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在近十多年来,举国都高度关注食品安全的情况中,为何仍有不法之徒去非法牟利?与其说是出于侥幸心理,不如说法律的震慑力还不够,监管还没有严格落实到位。各级政府监管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严格监管、严厉打击,让不法分子付出昂贵的代价。对于地方监管部门 “尸位素餐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监管不力、行政不作为,甚至玩忽职守、包庇纵容的渎职行为也要严惩。
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食品安全整体水平稳中趋好,但此事件给大家提个醒,“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一旦破坏,很难重建”,食品安全还在路上,不要麻痹大意,切不可松懈。(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