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 13034975678

智能化为农业插上快飞“翅膀”

时间:2022-08-30 10:10 阅读:2927

    一部小小的手机,就能轻松管理上百亩地浇水施肥,可以轻松养殖几千只羊……5G、物联网,甚至区块链等新技术已经在很多地方的田间地头落地开花。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61%,科技成为农业生产重要驱动力。农业科技怎样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又为当地农村带来哪些新变化?

智慧农业:为农业生产提档升级

  在黑龙江垦区红卫农场,眼下正是水稻灌浆的时候,也是水稻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原本是农忙时节,但齐整整的稻田里却看不到几个人。“你看,这是无人机刚拍回来的画面,这块地有点轻微倒伏,假如说地里要起虫子什么的,无人机都能监测到。”红卫农场有限公司第一管理区种植户杨忠全介绍,这两年,稻田已经基本可以靠无人机来巡查,眼下正是水稻成长的紧要关头,防治病虫害、追肥防倒伏这些细致活儿,也只需要点点手机或者操作遥控器就能完成。

  红卫农场有限公司智慧农业先行示范区工作人员王刚则表示,无人机植保作业在作业过程中做到了人药分离,无人机采用了卫星定位操作,具有高精准、高效率等优势。

  在农场智慧农业示范区工作平台,一组组新数据不断出现在屏幕上。无人巡田机大范围“侦探”后,不断地传输回核心数据;后台系统快速分析和归类后,对水稻“稻飞虱”病虫害发出预警;负责庄稼后续生长的无人植保机根据平台指令,马上集结出发为水稻进行喷药作业。按照面积450亩的水田计算,正常需要10个人一天完成的工作,现在一台无人机和植保机只要3个小时就可以轻松完成。

  作为全国首轮农业全过程无人作业试验项目,目前红卫农场已建成3600亩高标准智慧农业先行示范区。眼看秋收在即,农场利用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空天地人一体化农情监测系统、无人农机作业系统等做好了充分准备。“我们为无人收割机升级了避障系统;利用光谱无人机航拍稻田收集数据,预判了今年的产量;同时5G技术的应用,也加速了智慧农业的提档升级,使信号传输更加稳定、流畅,田间管理更加高效。”红卫农场有限公司农业发展部副部长李岩说。

植物工厂:精准调控克服外界影响

  粮食生产越来越智慧,农业设施也向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加快发展。没有土壤,没有阳光,蔬菜却格外青翠,而且产量是露天种植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这种把植物生长装进工厂的模式到底长什么样儿?植物工厂里都种了些啥?它又是如何改变当地农民的耕作方式的?

  江苏南京浦口区桥林街道双庙村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蔬菜产地。植物工厂是当地大力推广的新型农业设施。这个占地4488平方米的植物工厂,全年长周期的生产工作只需要5个人来完成。“一名技术人员负责温、光、水、气等环境因子的调控,另外一名技术人员根据植物的长势,来进行营养液配方的优化,采摘、清洗、移栽等工作主要由3名技术工人来完成。”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研究员焦加国介绍。

  村民邵先秀是种地老把式,但在这里却是新员工。邵先秀说,自己从小就和家人一起种菜,种出来的菜大小不一,良莠不齐,卖不上好价钱。但在这里,种植蔬菜不会受到外界自然条件影响。“在这里面工作环保卫生,生产的产品无公害,收入也不错,对我们农村人来说是相当幸福的一件事情。”

  这个让农民幸福感满满的种菜方式到底有什么奥秘?据了解,育苗室的每一层架子的顶部都安装了智能LED灯,它们发出的光线可以模拟出太阳光谱,满足植物对光照的需求,成为植物生长的“小太阳”。

  植物生长离不开水肥。植物工厂里,采用的是水培方式,每一棵蔬菜都“住”在一小块吸满营养液的可降解岩棉里。大田种植2个月的生长周期,在这里仅需20多天,加上种植密度大等特点,同等面积的产量比大田种植提高了50多倍。“我们通过对植物生长的温、光、水、气、液和二氧化碳进行精准的调控,有效地克服植物在正常生长的情况下,对自然生长条件的依赖。”植物工厂生产负责人陈洪说。据介绍,现在每年有120吨蔬菜运往周边各地。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设施农业第一大国,我国设施农业面积达4270多万亩,其中设施蔬菜占81%。在保障城乡广大居民“菜篮子”供应的同时,也成为农民致富和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

数字“羊倌”:一人管理3000只羊的“秘诀”

  科技赋能让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成为现实。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吕山乡是“中国湖羊之乡”。在数字化助力下,当地一人可以同时养3000只羊,看似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在这里变成了现实。

  “湖羊智慧循环产业园”是当地主要的湖羊养殖基地,数字“羊倌”陈伟方是产业园的一名技术人员。她说,连日来的高温天气,让园内的羊群吃不消了。往年,最简单的解暑方式就是剪羊毛,但今年羊舍里面有了新变化。“现在我们每栋羊舍里都已经安装了环境采集传感器,一旦超过羊群健康生长所需的参数,传感器就会把数据上传到大数据平台,系统就会自动打开风扇、卷帘,还有喷雾除臭系统来进行一些调控。”陈伟方口中的大数据平台,就是湖羊智慧管理平台,它相当于整个智能系统的“大脑”。有了它,大到养殖场全场监控,小到一只羊一天吃多少饲料、长了多少肉,技术人员都能了如指掌。320亩养殖区里,5万只湖羊,16个技术人员就可以完成管理。

  陈伟方介绍,长兴吕山乡养殖湖羊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过去湖羊近亲繁殖的难题困扰着当地村民。如今,产业园里使用信息化集成技术攻克了这一难题,让湖羊品种更纯,品质更优。“这个黄色的耳标有一个小小的芯片,通过扫描枪轻轻地一扫,它的月龄和防疫信息都会显示出来。我们将数据通过技术上传到云端,在下一次湖羊配种的过程当中,可以自动识别出是否是三代以内的血缘关系,从而避免近亲繁殖,实现规模化养殖。”

  湖羊智慧循环产业园负责人施国强表示,目前产业园每年湖羊的销售量达到近6万只,比往年要提高20%,同时也促进了农民的增收。

  从无人机洒药、无土种菜到智慧养殖,现如今的农业生产科技范儿越来越足。随着农业现代科技研发、推广和应用力度不断加大,先进的科学技术、机械装备和生产方式正在广袤的乡土上,奏出田园交响曲,绘就丰收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