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联系我们
疫情倒逼食品追溯体系建设加速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在北京新发地市场的暴发,让公众把目光聚焦到了城市批发市场,也再次将食品安全推到了风口浪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认为,批发市场里被新冠病毒污染的海产品或肉类有很大的概率是源头。这也让锁定“最初的一公里”的供应链追溯话题再次被关注。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也认为,“目前对食品的溯源还需要强化。”
多地加强食安追溯管理
近来,除北京排查隐患、追根溯源,严防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外,全国多地亦加强了对食品的追溯管理。
6月16日,上海对批发市场、标准化菜市场、连锁超市、中央厨房、学校食堂、中型以上饭店及连锁餐饮企业等,按照《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办法》要求,落实相关畜禽肉类、水产品等9大类20个品种的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做到覆盖率和上传率的全覆盖。
6月19日,四川举办全省食用农产品合格证试行暨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推进培训会,宣布今年将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和追溯工作正式纳入市州食品安全考核。原则上,规模农产品生产主体(家庭农场、专合社等)农产品都将“凭证入市”。
甘肃兰州也于近日开展食品安全大检查,多部门联手深化农产品种养殖环节监管,认真排查各类风险,着力消除源头质量安全风险隐患。认真落实农产品准出准入制度,强化农产品产地监管,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的安全使用制度。
除各级政府外,6月16日,阿里健康旗下“码上放心”产品紧急开发生鲜食品全程追溯系统,并面向所有食品行业的生产、流通和零售企业开放,保障生鲜食品从生产到售卖全程有迹可循。“码上放心”追溯平台利用一物一码、云计算等技术,为生鲜食品的最小包装打上唯一的“身份证”(条码或二维码)。在食品的生产、运输、出入库和销售等多个环节,都将信息上传至“码上放心”平台,并让生产、原产地、检验信息(包含新冠病毒检测)、出入库信息都汇聚于一码,并可对接冷链温控和运输轨迹。消费者只需通过支付宝、手机淘宝等App扫码,即可一键查询食品的安全信息。
疫情暴露供应链追溯体系短板
此次北京疫情中的“三文鱼背锅”事件,暴露出批发市场在供应链可追溯体系方面的短板,也再次提醒普通消费者,购买肉制品时要选择可控、可追溯来源的产品。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安玉发举例说,比如新发地的三文鱼,能不能追溯到谁卖的,怎么进口的,哪个港口上的岸,哪个船运来的,哪个国家装的货,哪个渔场捕捞加工的,是不是直接发来的货。如何把供应链可追溯体系做得更完善,是批发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认为,国内目前对追溯的目的认识不统一。在国际上,追溯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当企业需要召回某一批次产品时,能够比较准确地知道召回哪些。因此,企业是追溯制度的主体。在中国,追溯还有一个次要目的,就是为了让消费者购买时能够得到更多关于产品来源的信息。而追溯整个产业链的全部信息是建立在每个企业的基础上。在欧盟、美国和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日本等国家,企业奉行追溯“一步向前、一步向后”原则:“如果是餐饮,对于蔬菜,没有必要追到源头,只需要知道来自哪一家供应商公司就可以。往前一步和向后一步,即你的产品是谁提供的,你销售给谁。假如食品链上每个企业都这么做了,自然这个产业链的信息连贯、清晰,具备食品安全追溯的能力。”但由于我国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数量庞大、业态复杂多变、规模不一、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相当多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及相关利益方对于建立追溯体系还存在很多困惑和不同看法。
食物从原产地到被搬上餐桌,需要经历一系列的流程,从食品生产、加工、冷库储存、冷链运输最后到每个人的餐桌。在这一流程里,每一个步骤都牵涉到大量从业人员,每一个流程都有感染病毒的风险,导致最后的食物不安全。
在食品流通的过程中,批发市场的农贸产品数据依赖于台账或统一的中央数据库,还存在效率低下、多个环节人工作业,追溯多停留在生产加工环节、缺少下游销售环节数据信息等。
“物联网 + 区块链”重建可信任溯源体系
食品安全问题由来已久,禽流感、疯牛病、口蹄疫等畜禽疾病以及农药残留引起的食物中毒,都曾让消费者与企业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信任危机。1997年,欧盟为了应对“疯牛病”问题,首个食品安全溯源体系被逐步建立并完善。在我国,2011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提出在“十二五”阶段将推进建设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促进物联网技术的示范应用;2015年,食品安全法提出,食品企业按照要求建立食品追溯系统;2016年,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了《关于推动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完善追溯体系的意见》。
在政策推动和移动互联网的带动下,物联网成为建立食品追溯体系的重要技术,开始出现在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消费者可通过商品上的可追溯码,获取企业负责人、电话、基地、操作、施肥、农药、加工、包装、检测等信息。
然而,截至目前,对农批市场而言,追溯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一旦出现了类似此次疫情中环节较多、覆盖面广的食品安全问题,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够精准排查、流调与溯源。
究其原因,传统的食品追溯系统一般只能追溯到生产企业,无法让食品追溯全链条的各方都参与进来,做到真正的全程可追溯。但有专家表示,此次疫情防控过程中,区块链的出镜率很高,令人欣喜。
狭义来讲,区块链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以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成的一种链式数据结构,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物联网+区块链”也正在让重建消费者可信任的食品溯源体系成为可能。如果说物联网让食品拥有了“一物一码”,也就是每个商品都有“身份证”,那么,区块链则做到了去中心化,公开透明,链上各方均可参与数据记录,且链上信息无法被人工篡改,具有很强的可溯源、可监督性。
首先,区块链会让更多的人参与“上链”。参与方越多,数据信任背书越多,信息公开,责任主体有备案、生产过程有记录、主体责任可追溯、产品流向可追踪、风险隐患可识别、危害程度可评估、监管信息可共享。
其次,区块链让信息形成共享信息链,不可随意篡改。所有的数据一旦记录将不能被改动,依靠不对称加密从根本上消除人为因素,从技术上突破了传统的溯源防伪系统信息不透明、数据容易篡改、安全性差、相对封闭等弊端和弱点。
最后,区块链让信息登记智能化、非人工化。数据采集通过机器采集和机器智能信息登记,进行非人工干预的智能信息登记,然后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到安全可信任的分布式数据库中,确保信息公开透明。
当前,虽然区块链技术已应用于食品追溯,但是各方的技术与应用方式差异较大,导致数据无法有效传递和验证,从而无法对追溯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因此,建立并推行统一的食品溯源区块链应用标准迫在眉睫。
(连荷 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