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联系我们
无糖营养标签,元气森林标对了吗?
时下热播的《爱我就别想太多》在豆瓣评分低至3.9,网友们似乎厌倦了跟小姑娘谈恋爱的老男人的“油腻”。
从剧集到生活,“甜而不腻”成为近年来的新态度,控糖、抗糖的风潮从养生圈一直吹到护肤圈,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关注和追求无糖健康。作为夏日解暑佳品的饮料,也纷纷入局“无糖圈”。
但是,喝起来甜甜的无糖饮料真的不含糖吗?对于这一问题,医生、专家、商家、媒体等各路人士众说纷纭、观点不一。消费者对“无糖”的疑问不仅无减反增,甚至陷入了孰真孰假、不知该相信谁的困惑迷局。日前,健康科普平台丁香医生发布《无糖饮料是一场骗局吗?》一文,对这一疑问作了详细说明。
要说明白无糖,先得搞清楚营养成分表中的糖是什么。这得看国家标准。
根据《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及其问答、《营养学术名词(WS/T 476-2015)》的规定,碳水化合物是指糖、寡糖和多糖的总称,又分为“可利用碳水化合物”、“不可利用碳水化合物”;而糖,则指的是单糖和双糖,如葡萄糖,以及常见的蔗糖、乳糖、麦芽糖等,可以被人体吸收转化为能量利用。他们的消化吸收速度与我们常说的“升糖指数”密切相关,通常来说,消化吸收越快,升糖指数就越高,对健康就越容易不友好。
那么,什么是“无糖”呢?
同样根据上述《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的规定,食品中的糖含量少于0.5g/100g(固体)或100mL(液体),即可标注为“无糖食品”。含量少于该值表示基本不具备实际营养意义。
文章特别提醒,需警惕一类标注“不添加糖”的产品,它虽然不添加常见糖类,但有可能加了糊精或糖浆之类的浓缩糖溶液,以此“混淆视听”。还有一些主打天然无添加的产品,虽然成分表里确实没有添加任何糖,但可能产品“原料”就富含糖分,比如蜂蜜、果汁等高糖食材。
于是新的问题出现了。有人质疑,虽然含量少,但如果吃很多,不也大量摄入了糖吗?另外,怎样辨别是否“混淆视听”呢?
这个时候,就需要仔细分析其中的成分,学会看产品配料和营养成分表,就非常重要了。
判断“无糖”饮料是不是真的无糖,主要看配料表是否有常见糖类(白砂糖、蔗糖、乳糖、果糖等),或是糊精、糖浆这类浓缩糖溶液。也可以看营养成分表上的糖含量,但要注意,成分表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不等于糖含量,不要将二者混淆。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食品卫生分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食品甜味剂科学共识》表示,与蔗糖、果葡糖浆等糖类相比,甜味剂具备甜度高、能量低的特点,在食品中通常用量极少,热量可以忽略不计。
而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则在日前发布的一篇《一文梳理清楚:好的“糖”、坏的“糖”、以及不叫糖的糖》的文中明确说到,还有一些食物原料的名字里有糖,但它们本身并不是糖。这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低聚XX糖”“聚XX糖”,另一类是“XX糖醇”,比如木糖醇、赤藓糖醇、麦芽糖醇等等。它们具有一定的甜味,但只有一部分被人体吸收,能被代谢产生热量的就更少。而且,它们被吸收之后也不升高血糖,所以也基本上不产生糖对健康的不利作用。
就算是糖醇,也有不同。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及其问答就明确提出,“鉴于目前糖醇在部分类别食品中使用较多,为科学计算能量,建议赤藓糖醇能量系数为0 kJ/g,其他糖醇的能量系数为10 kJ/g。”这也表明,与其他糖醇相比,赤藓糖醇更不被人体吸收代谢和产生热量,或许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0糖0能量”。
以日前大火的“元气森林无糖苏打气泡水”为例,外包装的营养成分表就明确标出,能量为0,脂肪为0,碳水化合物为3.8g/100ml,糖为0,并在下方标注“本品碳水化合物主要来自赤藓糖醇,赤藓糖醇能量系数为0kJ/g,是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的糖醇”。
最后一个问题是,喝使用甜味剂的无糖饮料,真的不长胖吗?
纠结无糖饮料到底有没有糖的人,大部分是在意摄入过多糖分,给身体带来的额外能量和伤害。
要知道,在营养科学里,抛开摄入量的问题来谈健康都是耍流氓。即便是谈之色变的糖,也是为人体提供能量的重要营养素。人体需要能量来维持生命活动,机体的生长发育和一切活动都需要能量,适当的能量可以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能量摄入过高或不足才会对健康有影响。
甜味剂也是这样。市场监管总局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编写发布的《《食品安全风险解析》汇编(2014-2018年)》明确指出,按照标准规定合理使用甜味剂是安全的。汇编还介绍,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对每一种待批准甜味剂的毒性试验和代谢途径及动力学等研究报告会进行较长时间“苛刻”的科学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每日允许摄入量(ADI)。JECFA认为,按照ADI值正常摄入甜味剂,不存在安全问题,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以及欧盟、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权威机构也都认为:按照相关法规标准使用获批的甜味剂,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甜味剂不会被人体代谢吸收,是目前替代白糖等添加糖的优秀选择,能够满足部分渴望甜味又要限制糖摄入的人群需求。
也正因此,目前我国正在开展的“健康中国”合理膳食专项行动中,还特别提出,鼓励企业进行“低糖”或者“无糖”的声称,倡导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饮料替代饮用,倡导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安全标准允许使用的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取代蔗糖,提倡城市高糖摄入人群减少食用含蔗糖饮料和甜食,选择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替代蔗糖生产的饮料和食品等。
总而言之,要想甜而不腻,就得擦亮眼睛,选择一款“真无糖”饮料。同时也要记得,再好的东西也得适量,才能安心享受健康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