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新闻

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 13034975678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2022年科普工作深入推进

时间:2023-01-18 15:42 阅读:3281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以下简称“学会”)作为我国食品安全与健康科普工作的主力军,2022年在中国科协、市场监管总局的指导下,持续、深入推进食品安全与健康公众科普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具体工作中,学会强化科普工作顶层设计,在国务院食安办、中国科协的指导下,很好地完成了《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大纲》的修订工作,为食品安全科普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指引;持续放大学会科普品牌效应,在疫情期间以线下结合线上的形式开展“食品安全进万家”科普系列活动;聚焦校园科普,发挥广大食品科技工作者的科普热情,广泛开展“食品安全与健康科普——百名专家百校行”活动;同时,科技界和产业界强强联合,首次深入小学开展“益童陪伴”儿童食品健康守护工程大型教育公益项目。此外,学会在科普文章、图书、短视频等内容制作上持续发力,不断提升科普工作能力。2022年,经中国科协评审,学会被评为“2022年度全国学会科普工作优秀单位”。

顺应新时代新需求 助力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

  食品安全是关乎百姓的民生问题,做好食品安全科普工作,可以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多年来,食品安全科普工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为提升食品安全认知、促进科学素质提升发挥重要作用。为指导我国食品安全科普工作的有效开展,2012年,中国科协与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共同制定和发布《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对提高公众运用科学知识指导日常生活的能力,推进食品安全诚信文化建设,营造全社会关注食品安全、参与食品安全保障的良好氛围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10年间,诸多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让食品安全有了新的内涵,亦对食品安全科普提出新的需求。为此,国务院食品安全办与中国科协于2021年8月正式启动《大纲》修订工作,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作为《大纲》修订的执行单位,邀请包括陈君石、孙宝国、谢明勇、单杨等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及10余位业界权威专家和食品安全科普领域的一线科技工作者组成专家团队,广泛征求各方意见,逐条分析、反复讨论修改,历时1年完成了《大纲》的修订工作。

  《大纲》修订工作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坚持系统思维、科学思维,坚持统筹谋划、协同融合,在宗旨、原则、主体、内容等四方面体现出创新的重要意义。修订后的《大纲》对于我国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强化科技资源科普化 推进品牌科普建设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在食品安全与健康科普宣传方面持续深耕,打造出“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食品安全进万家”“食品安全与健康科普——百名专家百校行”等多个具有影响力的品牌科普活动,并得到了各方的广泛认可。在《中国科协2022年科普工作要点》中,更是首次将“食品安全进万家”写进“实施学会科普能力提升工程”的典型中,对于学会持续推进品牌科普活动建设予以肯定。

  加强媒体交流,传递食安正能量 “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已连续举办10余年,成为科技界与媒体界沟通的重要平台。多年来,活动以“食品科技界共识”的方式,通过主流媒体和新媒体进行广泛传播,用科学的真相和公正的建议引导我国食品安全舆情逐渐向科学、客观和严谨的方式转变,传递食品安全的正能量。2022年1月6日,“2021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北京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举办。活动中,陈君石、孙宝国、吴清平、陈坚、任发政等来自食品界的院士及专家学者对“过氧化值超标”“临期食品”“营养标签”等9个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进行了科学、客观、公正的解读;中国科协科学辟谣平台与学会共同发布了“2021年食品安全与健康流言榜”,为清朗网络空间起到了重要作用。此次活动的举办,推动了科技界、产业界、媒体等多方力量的合作,加强了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交流,推进了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此次活动全媒体线上观看量达66万人次。

  场景化科普,让科普内容精准落地 2017年,学会在中国科协指导下,推出了“食品安全进万家”品牌科普活动,以期打造一个开放、共建、共创型科普平台。2022年,学会继续发挥“食品安全进万家”科普品牌影响力,结合学会资源与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地方资源优势,深入开展多项场景化科普活动。

  进农村、进社区活动:2022年5月,云南农业大学教授易俊洁下沉基层,将科技服务与科普宣传相结合,在云南嵩明县开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与产业化发展”培训的同时,将科普知识带给当地基层干部和村民,既让科技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也让科普提升百姓食安科学素养。同时,在去年9月举办的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为了让科普知识惠及更多百姓,学会在方案设计、科普图书资源等方面助力山西省食品学会的科普下基层活动,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进餐饮活动:2022年全国科普日期间,学会连续第4年与百胜餐饮集团合作开展以“餐盘纸”为载体的“食品安全进万家——进餐饮”品牌活动,活动深入人心。活动以“保障食品安全 享受舌尖美味”为主题,将从农田到餐桌全产业链相关的食品安全知识传递给广大消费者。2022年9月5日—26日,科普餐盘纸在全国肯德基餐厅同步发放,累计发放1673万张。

  进校园活动:2022年,学会继续开展“食品安全与健康科普——百名专家百校行”活动,将校园科普活动与学生创新活动相结合。在学会主办的益生菌科普竞赛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专业优势,面向各高校在校学生以线上线下形式开展科普讲座活动40场。

  同时,校园场景化科普的主要群体从大朋友向小朋友进一步延伸。为提升广大儿童家庭的健康素养,促进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2022年9月,学会携手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中诚公益创投发展促进中心共同发起了“益童陪伴”儿童食品健康守护工程大型教育公益项目。项目邀请江南大学教授范大明、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范志红、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刘爱玲,分别从“食品科技与健康”“食品营养与搭配”“食品饮食与烹饪”三个方向录制科普课程内容。据统计,课程覆盖24个城市的226所学校,共计1万余名儿童直接受益,学生及家长共计200余万人观看了直播。2022年11月16日,学会邀请南昌大学、首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团队奖获得者李欣参与在江西省南昌市举办的“食安守护行动开营仪式暨专家课堂”。专家走进小学校园,与中小学师生、家长一起参与到食品安全科普体验营中。

  进工厂活动:食品企业的生产工厂、展览馆是面向消费者开展科普活动的重要场所,学会多年来一直在推进企业食品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工作。2022年,学会完成了对丘比食品科普教育基地的评审认定,以及对益海嘉里、无限极、道泉老坛酸菜食品科教基地的续评认定。目前,通过评审认定的食品科普教育示范基地数量达到17家。此外,根据《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开展2021—2025年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创建工作的通知》的工作安排,学会根据各科普教育基地日常科普工作成效,择优推荐参加中国科协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认定工作。经中国科协组织专家对申报单位及材料进行认真审核,经过初评、终评和公示,学会推荐的伊利、养乐多、康师傅、欣和等4家企业的科普教育基地获得第一批认定命名,味全、恒顺、道泉老坛酸菜等3家企业的科普教育基地,获得第一批补充认定。通过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推荐认定工作,将进一步提升学会食品科普教育基地发展质量,提高科普品牌的影响力。

承接政府科普项目 助力大科普格局建设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长期以来在食品安全与健康领域的科普实践,离不开中国科协、市场监管总局等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的长期指导和大力支持。2022年9月15日,由中国科协主办,学会承办的“2022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 中国科协主题日活动”在京举行。此次活动以“共创食安科普 智享美好生活”为主题,中国科协专职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庆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庞晓东,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司二级巡视员郝明虹,以及来自食品行业的专家、媒体代表共同参与此次活动。

  此外,学会同期参与了2022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在中国科学技术馆开设“让食品安全‘晒’在阳光下”展区,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10余名青年科技工作者与观众互动,向公众传递食品科学科普知识,展示科技赋能食品产业发展的诸多成果。为期7天的科普活动中,累计接待观众近3000人次。

  同时,学会持续9年与市场监管总局(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共同开展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系列项目,目前已邀请1000余人次专家参与,累计完成240余篇食品安全风险解析,200余篇食品安全消费提示,20余部食品安全消费提示科普动漫。其中,2部动漫作品在食安周期间通过市场监管总局官微发布,取得了良好的科普传播效果。相关成果在指导科学生产经营、引导理性消费、促进专业监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普内容持续输出 保障资源有效供给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持续多年的科普工作一直注重优质科普内容的创作,并在多个科普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相关内容的有效转化与传播,亦为公众了解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客观评价食品安全舆情,辨别食品安全谣言提供了科学的参考。

  2012年,由中国科协科普部与学会共同编著的《食品安全——生活中的科学》正式出版,由此开启了“食品安全科普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10年来,学会已陆续出版科普读本15本,内容涵盖方便食品、调味品、乳品、果汁、咖啡、食用油等多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品类。2022年5月,正式出版发行的《葵花籽的科学》系统地介绍了葵花籽及其产品加工、选购、消费等知识,对指导消费者科学消费和安全食用葵花籽产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科普传播方面,学会除了保持与公众媒体的长期有效沟通,亦在自有传播渠道上发力,形成了以微信公众号为主、政务号同步发力的科普传播矩阵。2022年全年,学会通过相关平台发布科普信息百余条,累计阅读量近2000万。2022年10月,在学会微信公众号发布的《科学认识食品添加剂》的单篇阅读量达到了近6.5万人次,成为舆论高峰时期有力回击食品安全谣言,缓解公众恐慌的有力武器。

  2023年,学会科普工作将继续在中国科协、市场监管总局的指导下,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为重要指引,结合中国科协年度科普工作要点的重要指示精神,继续推进学会在食品安全与健康领域的科普工作,继续深入打造“食品安全进万家”科普品牌,充分发挥学会科普专家团队、科普教育基地等资源优势,在科普活动举办、科普内容输出、科普信息传播等方面精准发力,不断推进学会科普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