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新闻
联系我们
海南今年完成撂荒地复耕面积3.25万亩
撂荒地上稻花香,撂荒地变“淘金地”。海南日报记者9月23日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我省今年以来通过改善生产条件、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调整种植结构等多举措探索复耕复种成效机制,目前已完成撂荒地复耕面积3.25万亩,占2020年计划面积3万亩的108%,超额完成任务。
今年,省农业农村厅印发《海南省2020年撂荒地复耕复种补贴资金实施方案》,安排1500万元部门预算资金用于撂荒地复耕复种补贴资金,积极引导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提高土地利用率。
改善生产条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我省进一步摸清面积较大的每块撂荒地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并建档立卡,针对每块撂荒地的实际情况做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建后管护机制,保证农业生产遇旱能灌、遇涝能排,改善生产条件。
因地制宜,调整撂荒地种植结构。该负责人介绍,我省针对土质差、无法供水或供水困难的撂荒地块,通过选择种植耐旱、对土壤肥力要求不高的玉米、豆类等作物进行复耕。属盐碱地及水淹地撂荒的地块,通过增强地块排水能力及酸碱中和等方式,改良土壤,恢复土壤生产能力后,选择适宜作物种植;地力较好的撂荒地,种植热带高效作物和优质水稻等。
今年2月,万宁引进新品种海水稻试验项目在万城镇周家庄东海洋创建130亩的试验田,该海水稻品种为优质香稻美香占系列,具有结实率高、熟色好等特点。该项目通过探索粮食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提高海边盐碱撂荒地复种指数,形成特色绿色生产方式。
推广农技农业科技推广力度,缓解农村缺乏劳动力难题。“目前,我省生产上缺乏适合轻简节水高效栽培的水稻新品种,农民在育秧、插秧等种植过程中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尤其是大量冬季瓜菜收获后不再种植水稻,导致越来越多农村土地撂荒。”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效宁介绍,因此,我省要通过重点推广抗、耐旱作物品种,推广使用小型农业机械,尽量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以适应当前农村劳动力缺乏的情况。比如,省农科院今年重点推广的水陆两用稻新品种,将有效促进冬季瓜菜进行“菜—稻”水旱轮作土壤改良近,减少土地撂荒。
据悉,省农业农村厅利用2020年部门财政预算资金300万元实施粮食生产项目、示范推广节水抗旱稻和水陆两用稻项目等。
“撂荒地复耕指数存在动态变化,因此探索建立复耕复种的成效机制尤重要。”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黄正恩指出,比如,儋州成立儋州乡投农业开发公司,统一收储流转农村撂荒土地,引进优质农业项目,探索破解发展热带高效现代农业难题;今年9月海南(三亚)农村产权服务中心揭牌,作为我省首个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将盘活农村撂荒地资源,实现农村资源效益最大化,增加农村财产性收入。“接下来,这些做法有望进一步在全省推广。”(海南日报 记者傅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