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新闻

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 13034975678

三亚罗蓬村:特色产业带活一个村

时间:2020-09-29 16:54 阅读:1656

罗蓬村田间美景就是一幅美妙的山水画。蒙明珠摄

招聘会将工作岗位送到家门口。

市政协副主席、吉阳区委书记陈跃(中)调研罗蓬特色产业。

扶贫集市带旺罗蓬扶贫农产品销售。

9月的罗蓬村,绿树红花,草木葳蕤。罗蓬村委会办公室前面的空地上,一棵由杨树、榕树、土檀树、龙骨蕨类缠绕的大树根深叶茂、树干粗壮,似乎象征着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为罗蓬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注入蓬勃动力。

“看,这是我们村的黎乡壹叫小种鸡养殖合作社,养殖数量已经达到8800只,村里58户建档立卡户都是‘股东’,大家在家门口发展产业,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庭。”9月26日,吉阳区罗蓬村委会第一书记吴鸿聪对记者说。

产业发展需要一个周期,罗蓬村没有空等,而是积极搭建产业链,努力发展集体经济,用特色产业带活一个村。

帮到心坎,产业“火”了

沿着蜿蜒的乡村山路到达黎乡壹叫小种鸡养殖合作社基地,只见满目翠绿,山坡上是成片的槟榔树和灌木林,树下是放养的几千只鸡,还有几千只孵化不久的小脚鸡苗在欢快地啄食着。山里优良的生态环境,具备养鸡的天然优势。吴鸿聪介绍,该基地采取“合作社+农户+政府”的帮扶模式,基地孵化小脚鸡种苗并养殖到脱温阶段,建档立卡户和农户自主采购鸡苗并负责养殖,养殖过程中,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和疫病防治,政府补贴农户养殖所需饲料和50%的鸡苗采购款,预计可以带动养殖户增加产业收入80-120万元。

3月份进行产业申请,罗蓬村有53户建档立卡户报名,养殖规模已经达到8000只以上,计划的规模是上万只,产业计划进行鸡苗价格补贴、饲料帮扶、技术指导、病害防治和合作社回购。另外,吉阳区鼓励建档立卡户发展庭院经济,利用房前屋后种植香蕉、菠萝蜜、百香果、蔬菜等,每户预计可以增加1000元以上的收入。

市政协副主席、吉阳区委书记陈跃说,罗蓬村立足基础、放大优势、突出特色,给村里的建档立卡户“强筋健骨”。着力实施“一村一品、一户一业”,努力打造“原生态、纯天然、全有机”农副产品供应基地。

暖在心窝,集体经济“活”了

村里的撂荒地转身变为“农贸市场”,正在建设的罗蓬村农贸市场将不仅解决村民买菜难问题,还能解决村里就业难的困境。

吉阳区副区长陈练告诉记者:“这些铺面租金一年至少创收50万元。”记者看到,罗蓬农贸市场对面是正在建设的罗蓬村“三月三”广场,挂在广告牌上的效果图总是能吸引村民驻足观看。未来,罗蓬村的“三月三”广场将成为带活美丽乡村“夜经济”的着力点。

基础设施的加快建设,蕴含着无限商机。罗蓬农贸市场一侧正在装修的点心店老板王龙家笑得合不拢嘴。本来是建档立卡户的王龙家,2019年经过面点师技能培训,完全掌握了面点制作技能,这次他决定在农贸市场临街铺面开店。

吉阳区委副书记、代区长顾浩表示,以前罗蓬村里的土地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这一次因地制宜将沉寂的村集体土地盘活,既增加村民收入,又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真正为罗蓬村打造“不走的产业”,让当地村民能够长期、持续受益。

扶在点上,消费“旺”了

“以购代捐”“以买代帮”,消费扶贫成为三亚新风尚。近日,吉阳区举行精准脱贫爱心帮帮帮志愿服务活动。令人振奋的是,在两个小时的活动时间里,罗蓬村33户建档立卡户带来的30多种价值79068.6元的土特产销售一空。消费扶贫挖掘出不少优质农产品,让建档立卡户尝到了甜头。

政府搭台,贴心服务。越来越多的特色农副产品被送进了食堂,摆上了居民餐桌,丰富了人们的消费选择。

“卖得开心,买得欢心。”罗蓬村建档立卡户李石銮当天带来了41只家养鸡,以80元一只的价格全部卖完。“剩下的几只鸡也已经被顾客预订了。”

政府部门不仅为农产品销售搭好台,还提供贴心服务。

线椒销售出现收购商进不来、运往外地物流成本高等情况,吉阳区各部门各单位积极行动,多次走访存在瓜菜滞销问题的建档立卡户,收集滞销农产品信息,为建档立卡户拓宽销售渠道;

吉阳区总商会多次在罗蓬村开展消费活动,收购建档立卡户上万斤线椒;

共青团吉阳区委员会多次组织志愿者到罗蓬村开展爱心采摘活动,共采摘线椒上千斤,同时想方设法联系爱心企业,帮助建档立卡户减少雇工成本、扩大销路;

区农业农村局积极与爱心企业加强联动,多次在多个定点村开展罗蓬村建档立卡户的线椒收购活动;

吉阳区人武部发挥军地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搭建起连接贫困菜农和军民蔬菜应急供应的桥梁,收购罗蓬村建档立卡农户滞销线椒上万斤……

吉阳区扶贫办主任蒙进良介绍,今年每个月要开展1-2次消费扶贫活动,帮助建档立卡户解决销路。吉阳区已组织3次精准脱贫爱心帮帮帮志愿服务活动。除了个人购买、团体下单,农超、农校、农堂等也在加快对接,让“菜园子”直通“菜盘子”,调整产销策略,实现产业升级。

“触网”推广,效力倍增。“辣椒3块钱一袋,快来买呀。”活动现场,吆喝声此起彼伏。22个摊位摆满了来自罗蓬村、中廖村的本地黑山羊、罗非鱼、鸡、辣椒、地瓜叶等将近30种特色农副产品,价格实惠、卖相可人。“一村一品”唱起了“主角”,扶贫集市的产品既迎合绿色消费趋势,突出“原产地”“原生态”,而且“卖相好”,让消费者觉得物有所值。

“给您尝尝我们罗蓬村的土鸡蛋,您要是觉得好吃,再来我们这里买。”吴鸿聪当起了吃播“段子手”,不遗余力地宣传罗蓬村的土特产。

蔬菜水果、禽畜肉蛋、五谷杂粮……区主要领导不仅带头消费,还主动代言扶贫产品,在朋友圈实力“带货”。

吉阳区还发动辖区内的各类电商平台积极参与,帮助扶贫产品唱好戏,让农产品优先“出镜”。

市场需要什么,就引导建档立卡户种养什么。如今,吉阳区每一场扶贫集市都非常热闹,越来越多的农户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市场前景,有奔头,干劲足。

将农产品零售常态化,村里的扶贫干部和年轻大学生商讨如何在饿了么、大众点评网和美团上,利用“互联网+”、微信等建立罗蓬村村店,创造三方共同受益的模式,一方面增加建档立卡户收入,一方面满足城里人对村里农产品的需求,一方面提供大学生创业平台。

陈跃说,扶贫集市强化了消费者对吉阳区美丽乡村农副产品的产地和品牌认知,为今后这些产品持续拓展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驻村干部科学调整种养结构,让建档立卡户从被“扶着走”“拉着走”转为引领消费热点,打造“爆款”“名品”,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吸引更多消费群体,拉动扶贫产业良性循环。

落到根上:村民“乐”了

罗蓬村委会大园村小组巩固提升户蓝清辉曾经因为缺技术、缺资金致贫,如今因养鸽子踏上了致富路。区里为其提供种鸽和修鸽棚建造材料,蓝清辉饲养了400余只鸽子,正在不断探索家庭养鸽产业化道路。

同为巩固提升户的高英春成为村委会公益岗保洁员,其大儿子兰亚专在市区一饭店担任厨师,工资性收入大大提升。

会说英语的建档立卡户吉文用双手“拼”出幸福生活;养好“情侣鸽”,当好养鸽达人的建档立卡户董其强;做“网红”玩“抖音”的建档立卡户陈兰;既做保洁工人,又经营甜品店的李美玲……

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吉阳区涌现出一批立脱贫之志、鼓奋进之气、感扶贫之恩的脱贫先进典型人物。他们身处逆境不低头,激励更多的人奋勇前进,讲好吉阳脱贫好故事,唱响吉阳脱贫好声音。

他们的命运发生了改变,只因帮到根子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升劳动技能、拓展就业渠道,激活建档立卡户的内生动力。

起初听到要上课,罗蓬村巩固提升户符家明连连摆手。“我出去打工这么好,为啥要浪费时间上课?”

和符家明想法一样的人不在少数。有钱不赚反而去上课,这笔账明显“不划算”。

吉阳区扶贫干部发现村民上课不积极,就带着村里的两委班子挨家挨户去劝说,强调培训课的好处。“要让他们认识到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而过上新生活的重要出路是全民创新创业,所以我们必须向村民反复强调个人技能提升的必要性。”吉阳区扶贫办主任蒙进良说。

“会不会是纸上谈兵?”符家明虽然同意参加,但内心还是有些怀疑。

每隔一段时间,区扶贫办和区人社局等部门就组织培训。刚开始,想着来了坐一会就走。没想到坐下后,村民都听到了下课。

变废为宝、就地取材、保留乡土味……这几个关键词一下子就把学员吸引住了。

“这些课程太接地气了,从来都没想过可以当上技术能手。”已经30多年没迈入过课堂的符家明,安安心心地当了一回学生。虽然平时也会干些农活,但欠缺一定理论基础。这次培训让他打开了思路,认识到农民也可以搞现代农业,在家门口也可以成为一名接地气的“多面手”。

“我这次来上课原本是很担心的,怕村民轻视这些知识,没想到他们接受得很快。”蒙进良说,好几位村民诚恳的学习态度超过他的想象,相信通过培训后,村民的专业技能可以得到较大的提升。

有了大家的努力,2019年底,罗蓬村人均纯收入16580元,建档立卡户人均纯收入14426.45元。

陈跃说,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吉阳区将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对所有建档立卡户收入进行动态监测,再加把劲,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