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图

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 13034975678

以党建润心 赋能业务发展 中国食品报与研祥集团开展党建促发展活动

时间:2022-07-25 10:39

 7月21日,本报与国内工业互联网行业头部企业研祥集团在位于北京的研祥集团工业互联网智造中心开展党建促发展交流活动。中国食品报社社长黄国胜、总编辑刘彤、副社长卢兴益、副总编辑粘新等报社相关人员,与研祥集团总经理耿稳强、北京研祥党支部副书记陈永来等相关人员参加此次活动。在活动中,双方围绕如何以党建促进业务发展深入交流、分享经验。

undefined

  黄国胜介绍了近年来中国食品报社在党建活动中的创新实践。他表示,创刊于1984年的《中国食品报》,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经从一张报纸发展壮大到集报纸、网站、两微一端、视频于一体的食品行业专业融媒体,是食品全产业链中重要一环,成为展示我国食品工业发展成果的一扇窗口。在党建活动开展方面,报社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出版方向,持续深入基层,走访企业、协会、科研院所及媒体同行,互学互鉴。在业务开展方面,近年来,围绕国家乡村振兴、健康中国、“双碳”行动等顶层设计,报社策划了“树立大食物观 做强大食业”“富乡村 兴产业 谋发展”“打造绿色低碳食业”等多个特色专栏,打造了中国食品企业社会责任年会、长城食品安全科学技术奖等品牌活动,形成了400多位食品、营养、公共卫生等多领域专家学者在内的“中食智库”。

  扎根于工业计算机领域多年的耿稳强详细介绍了复杂庞大的系统工业互联网到底长什么样,其核心技术有哪些及其在食品等多个行业中的应用情况。在谈到集团党建工作为什么能够持续开展时,耿稳强用“受益了。”一句话来概括。他表示,在公司近30年的发展过程中,听党的话,跟党走,在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下,没有偏离创业初心,坚持走自主创新发展之路。在发展的关键节点,公司高层从学习党史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在公司的发展中采取技术和管理两条线同步管理,发展走上正轨;公司的高管团队中一半以上都是党员,在技术研发、产品制造、业务运营、中层管理等部门,党员一直都发挥着骨干带头作用。

  陈永来介绍了研祥集团党建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基本情况。他介绍,集团于2001年成立党支部,2008年成立党委。集团在党建工作中,明确“一个目标”,即坚持党建引领,打造“百年老店”;落实“两项保障”,即制度建设保障、机制创新保障;发挥“三个作用”,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作用,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实践中,建立研祥产业大学,面向广大党员和员工开设了120多门课程;组织开展研发技术交流大讲堂等系列专题工作交流会,实施“做匠人、育匠才”计划,培育骨干。研祥集团党委先后荣获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广东省非公党建示范点、深圳市非公党委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研祥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志列荣获积极支持党建工作企业家荣誉。

  黄国胜表示,不同于以往和食品企业开展的党建交流活动,此次活动是与工业互联网民营企业的一次深入的跨界交流。他表示,研祥通过学党史来提升企业内部管理,值得借鉴和学习。企业发自肺腑地学党史、练内功,在党建工作中以人为本,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从各个方面关心员工,培养员工队伍,让党建和业务工作更好地融合。

  黄国胜希望双方建立长效沟通交流机制,在党建和业务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合作、优势互补,让工业计算机产业与大食品产业深度融合,在“大食物观”的指引下,推动食品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参观和体验环节,高科技的气息扑面而来。在工业互联网用户体验平台的一端,体验者输入自己的创意设计,另一端的智能生产线就开始同步进行定制化生产,10多分钟后一个精美的茶叶罐就生产出来。黄国胜说,食品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正是跨界合作、跨领域创新。通过此次实践活动,了解了工业互联网企业在党建及科技创新方面所做的工作,希望双方今后加深合作,为食业的高质量发展铺路。

  作为国内工业互联网行业解决方案的头部供应商,于1993年创立的民营企业研祥集团,连续多年位列中国企业500强。其主营业务包括特种计算机系统产品、工业智能化运行系统软件、工业云系统平台和智能化设备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其研发生产的系统产品是传统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的核心部件和关键设备,能够满足各行各业特殊的定制化需求和各种严酷的工作环境,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工业互联网、航空航天、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新兴海洋产业、新能源、电子信息等国民经济各主要行业与领域。在研祥展示大厅,国家特种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信部授予的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五个智能制造示范标杆认证、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荣誉陈列其中。据了解,研祥在2007年被国家有关部门评定为重点表彰的全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十大典型之一。研祥主导编写了31项国家标准,拥有逾千项授权专利和非专利核心技术等自主知识产权,平均每年研发经费的投入占企业营业额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