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图

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 13034975678

文昌紫贝赤稻:撂荒地上稻花香

时间:2020-12-07 17:55

  文海南日报记者 李佳飞

  稻谷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产量和种植面积一直稳居世界第一。也正因如此,许多人对稻米并不感到陌生和新鲜。然而,在文昌市锦山镇罗豆居,有一种被叫作“紫贝赤稻”的谷物,显得有点与众不同,民间视若珍宝,平常售价是普通稻米的数十倍。

  它究竟有何与众不同之处?

  日前,海南日报记者专程来到文昌市锦山镇一探究竟。

紫贝赤稻的稻谷和稻米。李佳飞 摄

  民间种植上千年

  小雪已过,北地已进入寒冬时节,然而南国椰乡的田埂上依然一片葱绿,刚刚收割过的稻田散发着泥土的清香。

  农家小院里晾晒着金灿灿的稻谷,收获的农民笑得合不拢嘴,虽说稻谷产量并不高,但是当地这种罕见的赤稻行情很好,价格一年比一年高。

  紫贝赤稻,在当地民间又被称为“虱子米”,是一种自然生长的野生红米,颗粒小,有着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百姓像对待药材一样重视它们,世代相传,延续至今。

  关于“虱子米”的起源,当地农民也说不上来,只知道锦山、罗豆、三江一带有着零星的分布,据说已经在当地生长繁衍了1600多年。

  清代康熙《文昌县志》中有相关记载,称:“稻有糯米、粳米二种。白者性柔,红者性甘。”当地人认为,这里说的“红者”就是指紫贝赤稻,因为去壳的谷粒呈红色,是其鲜明的外部特征。

  野生的赤稻种子,产量极低,所以一直没有得到普遍的推广种植。但其药用价值早就被发现了,有村民告诉记者,当地体弱多病者,往往会听从老人的建议,去寻找这种野生赤稻,长期食用能够改善体质,增强人的免疫力。

收割紫贝赤稻的喜悦。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天然有机健康米

  红米又被称为糙米,相对于普通的白米而言,米粒小,口感偏硬,并不如白米般软糯,不过米香浓郁。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到红米的健康价值。

  2015年,原本外出在河南郑州工作的吕方回到家乡锦山,发现了这种红米。当时,受超强台风“威马逊”的影响,文昌锦山、罗豆、翁田一带被海水倒灌,数万亩良田因盐碱化而撂荒。为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吕方决定和妻子返乡创业,从改良土壤开始,引导当地农民开垦种植紫贝赤稻。

  他们四处寻找、收集这种野生稻的种子,从3亩试验田开始,慢慢探索紫贝赤稻的最佳生长环境,同时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启动了万亩盐碱地的土壤改良工程,注册成立了海南璟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为探知野生红米的营养成分,璟益公司还专程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当地红米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其富含钾、钙、铁、锌、硒等矿物质元素,以及20多种氨基酸,健康价值超出所有人预期,是天然的药食同源的谷物。

  “家乡有这么好的稻米,为什么不好好挖掘和推广呢?”吕方说,放弃城市白领工作,决定返乡创业,经过5年多不懈努力,如今,他们已将原本零星分布的紫贝赤稻,扩大种植面积至近3000亩,实现了紫贝赤稻的规模化种植。

  为保证紫贝赤稻的营养成分,吕方坚持沿用古法种植模式,在改良当地土壤的基础上,减少人工干预,充分发挥其原种抗盐碱、抗虫、抗病的特性,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甚至连天然肥也很少使用,稻谷一年只种两季,稻田休耕期间利用稻梗回填,以休养生息。

收割紫贝赤稻。 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盐碱地重焕生机

  53岁村民吴清光原本赋闲在家,收入微薄,近年来跟着吕方的公司种植紫贝赤稻,越来越有干劲。

  “以前从来没有想过野生的赤稻这么受欢迎!”吴清光告诉记者,紫贝赤稻虽然产量很低,平均一亩只有两百斤,但是一斤能卖到100块钱,是普通稻米的数十倍。

  为辐射带动更多农户受益,璟益公司除了开垦标准化的繁育和种植基地,还建起了文昌璟益红米产业园,发展蒸谷米、婴儿米粉、米糠冲剂、方便米饭等精深加工,围绕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如仓储、物流、电子商务等,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初步建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日前,在海南省政府公布的《2020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名单》中,文昌璟益红米产业园名列其中。

  “每年春耕,或者深秋时,你来锦山,能看到这里起伏的稻浪,要么绿油油的,要么黄灿灿的,再也不是撂荒的盐碱地。”吴清光高兴地说。

  傍晚时分,信步走在乡间稻田旁的小路上,看到不远处几个劳作的农民的身影,宁静的村庄,以现代农业发展理念为指引,让人仿佛嗅到古代农耕文明和现代农业产业相互交融的气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卷,令人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