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
联系我们
琼中:绿水青山亮颜值 金山银山有价值
以践行“两山”理念为引领,琼中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绿水青山亮颜值 金山银山有价值
俯瞰琼中和平镇堑对村成片的山兰稻。
远处浮云万顷,近处山色朦胧,葳蕤蓬勃的草木以一泻千里的气势,在2700平方公里的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铺展出连绵绿意。
再次登上琼中县城旁的百花岭,琼中退休干部黄雪平将眼前的景象与自己30余年前在此拍摄的一张旧照来回对比,不禁感慨:“这么多年过去了,琼中的生态还是那么好。”
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方水,只是如今这片绿水青山早已身价倍增。
以践行“两山”理念为引领,近年来琼中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通过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守底线,正切实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让“绿色”成为乡村振兴、产业升级、经济发展的鲜明底色。
做活山水文章,立体开发乡村生态资源
汽车沿着山路蜿蜒向上,待到一头钻进腾升的团团云雾,中国最美乡村——琼中红毛镇什寒村如期而至。
“这里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浓度每立方厘米不低于4万个,全村96岁以上的老人就有28人。”6月中旬的一天,受邀到访什寒的我国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刚下车,该村创业青年钟治军便抛出一连串亮眼数据,惹得来客惊叹不已。
生态的确是什寒最大的本钱。自2015年以来,琼中这个曾经最偏远、最贫困的村庄,借由生态旅游盘活闲置生态资源,村民们开民宿、办农家乐、卖特产,累计接待游客44.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908万元,人均纯收入也从2009年的946元增长至2020年的1.8万元,早已靠着“卖风景”实现华丽转身。
而随着乡村振兴的大幕徐徐展开,什寒也悄然进入了“卖风景”的2.0模式。
“我们突破传统农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吸引500余城里的消费者‘认养’村里的山兰稻,让农业产业链条由过去的‘产供销’变成了‘销供产’。”钟治军介绍,与此同时,该村正计划采取时下流行的众筹模式,吸引一批有情怀、有想法、懂经营的投资者共同参与建设精品民宿。
温铁军将上述变化形容为新时代的“上山下乡”,而这正是对乡村生态资源进行再定价的必要条件。
“过去我们局限于对农村土地平面化开发利用,但其实这里向来是一个包含生产、生活、生态的复合空间,客观上具备旅游、休闲、教育、养生等服务功能,各种资源应该被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开发。”在温铁军看来,什寒村引导城市居民及社会资本“下乡兴业”,通过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完全可以逐步实现生态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什寒是“两山理论”成功实践的一个生动范例,这样的场景在琼中并非孤例。
今年年初,琼中编制出台“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将启动实施“千村千企”战略,按照“一企一村”或“一企多村”发展思路,明确以企业为主体,以各自然村及垦区生产连队为合作对象,实施村企共建,通过打造特色产业、吸纳就业、促进商贸等共建方式,逐步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在这一思路引领下,湾岭镇水央村引进海南陆侨集团打造自然教育基地、新农业实践基地,营根镇加钗村引进琼中奇趣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打造热带特色花果栽培、加工和旅游为一体的全产业链……越来越多的黎村苗寨通过盘活各种空间生态资源进行立体开发,正让这片土地上的阳光、空气、山林的经济价值得以充分显露。
培育生态产业,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我在书上见过这种树,它们是与恐龙同时代的‘活化石’。”6月19日,琼中百花岭热带雨林旅游文化区内人潮涌动,来自海口的小游客李诗桐仰头站在一片桫椤树前,兴奋地向爸爸李亚平展示着自己的新发现。
眼前丰富多样的雨林景观如同一间活灵活现的自然课堂,这是促使李亚平一家到百花岭游玩的最大吸引力。而来自河南的企业家李合岭当初选择对百花岭进行旅游开发,同样也是看中了当地独一无二的自然生态。
“依托百花岭的原生态自然景观,近年来我们开发出高空速滑、树梢栈道等一批旅游体验项目,景区单日接待量屡屡突破万人大关。”李合岭介绍,随着百花岭成为琼中首家国家4A级景区,如今他们正抓紧建设五星级酒店、免税店、商业综合体等一系列旅游配套项目,续写雨林生态游这篇“大文章”。
百花岭的火爆,无疑给了琼中一个启示:生态旅游可以成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增长极。
以此为突破口,近年来琼中成功引进国奥集团、呀诺达等8家企业,谋划开发蓄能电站、足球小镇、科创民宿等一批旅游重点项目,让越来越多“沉睡”的山水释放出应有的生态价值。2020年,该县全年接待游客131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9亿元。
将目光投至琼中整个县域产业集群,则会发现早在绘制招商图谱之初,该县便重点聚焦医疗健康、文化体育、特色教育、特色高效农业、综合旅游等产业领域,精心储备了一批低能耗、高产出的招商引资项目,实行精准招商。
截至目前,该县已成功引进国药集团等优质企业55家,进一步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另一边,海南湾岭农产品加工物流园也正按照‘1+4+X’产业布局,以特色农产品为核心,通过有机种养、精深加工、物流仓储、自由贸易四轮驱动,逐渐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相关配套企业集聚发展的绿色产业集群。”在琼中县委主要负责人看来,绿色发展理念激活城乡经济“一池春水”,眼下,琼中显然已在这条“绿意盎然”的发展之路上越走越远。
压实生态责任,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还是在这里住着舒服,空气好、污染少。”6月20日清晨,67岁的黑龙江老人李智林和往常一样沿着琼中生态湿地带状公园的景观步道散步,一路尽是草木清香。
从“候鸟”变“留鸟”,如今李智林在琼中停留的时间越来越长。让他流连忘返的好生态,可以用一组数据来印证:森林覆盖率达85%,年均空气优良天数100%,生态环境综合指数位居全国第四、海南之首。
与这组数据相呼应的,则是琼中一系列久久为功的生态建设行动。
在琼中百花岭热带雨林文化旅游区,游客观赏雨林深处的风光。
“优良生态环境是琼中最大的发展和竞争优势,也是最大的政治责任。”琼中县委主要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该县始终坚持实施“生态立县”战略,通过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目标评价考核、环境污染“黑名单”、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等机制,正逐步压紧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因对非法采砂行为监管不严、巡查不实,琼中县水务局一干部受党内严重警告、行政记大过处分;明知非法采砂行为未及时制止,也未及时向镇政府上报,黎母山镇松涛村一村干部受党内警告处分……类似的案例,相当于给党员干部们戴上一道道生态责任的“紧箍咒”。
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项“长跑”运动,只有接续发力,才能不断迈出新步。
从完成县空间生态环境评价暨“三线一单”研究报告初步成果编制工作,到推行环评豁免、环评备案和环评告知承诺等制度改革;从深入推进“智慧治水”,到启动低碳试点示范县创建工作;从启动低碳试点示范县创建工作,到全面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从启动红岭水库生态补偿先行试点示范工作,到探索建立流域水权交易机制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一路走来,琼中革新理念、果敢创新,通过一系列不断完善的制度与举措,将生态保护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推动生态生产生活实现良性循环转变之余,也让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全民共识。
“引”“培”“搭”“服”多点发力
琼中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6月18日凌晨5时许,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女足管理中心的球场上,U17队的女足姑娘们早早完成了好几轮传接球练习,她们的洋教练罗比则站在场边,不时操着一口蹩脚的中文发出训练指令。
罗比是巴西人,踢过职业比赛,在中国多地均有过足球执教经验。自2020年正式受聘成为琼中女足的教练以来,他给这支成长于大山里的足球队带来了全新的足球战术与理念。
“海南的气候和巴西很像,琼中女足的技术特点也和巴西非常相似。”尽管远离故乡,但罗比喜欢琼中浓厚的足球氛围,坦言愿意长期留在这里帮助制定符合琼中女足梯队特点的青训计划。
罗比并不是琼中女足引进的唯一一名外籍足球教练。事实上,琼中女足也并非该县唯一一处人才聚集“洼地”。
近年来,琼中坚持人才强县发展理念,围绕人才引进培养、平台搭建、服务保障等关键环节,狠抓各项人才工作落实,通过“引”“培”“搭”“服”多点发力,仅2020年便引进教育、卫生、农业、环境、物流、金融等重点领域人才共548人。
“譬如为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我们着力实施‘好教师、好校长’引进工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岗计划和积极推进基层教育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激励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等,强化教育人才‘引’进。”琼中县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至今,琼中共计面向全国公开竞聘引进农村省级骨干校长7人、农村特级教师5人、农村省级学科带头人58人,农村学校骨干教师比例从10%上升到16%。
师资强化极大解决了农村教师结构性缺员的问题,让“家门口学校”的认可度不断提升。2015年至2020年,琼中在校中小学学生从22379人增加到28000余人,县外各校回流学生累计达3000余名。
重点领域人才不断引进,存量人才也需持续培养。
2020年,琼中出台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实施方案和黎苗文化传承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挂牌成立首批6个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同时,继续落实好万名中专生培养计划,招录118名农村劳动力进入种植技术班和畜牧生产技术班,并举办“南海系列”人才“传帮带”专题活动,开展足球技术、黎锦苗绣、黎族文学创作、农业技术等系列专题培训活动13余期,培训647人次。
“今年,我们还将针对乡镇和行业主管部门,大力开展乡村人才振兴调研,探索制定乡村振兴人才专项培养计划,搭建乡村人才干事创业平台,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琼中县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与此同时,该县还将继续研究起草旅游人才、技能人才、卫生人才、科技人才、法律人才队伍培养计划,拓宽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做好各重点领域人才培养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为让人才留得住、用得好,琼中还搭建了就业创业孵化基地等各类人才平台载体,通过举办创业沙龙、创业培训讲座等活动,对返乡青年、退伍军人等各类人才开展创业提供培训和指导帮助,并印发《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高层次人才服务联络员管理实施细则》,为21项人才服务事项指定人才服务联络员,强化高层次人才服务,不断通过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水平增强人才“获得感”。
(本版撰文/孟瑶 王昌青 本版图片/方山)
来源: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