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会展

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 13034975678

坚持“四个面向” 夯实技术强国之路 第五届中国食品科学青年论坛重庆召开

时间:2021-09-29 09:24 阅读:1378

本报记者  王薇

  9月25日,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CIFST)青年工作委员会联合《中国食品学报》杂志社共同主办、西南大学和川渝共建特色食品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的第五届中国食品科学青年论坛在重庆召开。此次论坛旨在为国内食品领域青年学者们提供专业化、深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引领青年科技工作者以学科前沿探索为目标,实现食品学科多领域交叉合作,促进产学研交流,夯实食品科技领域技术强国之路。食品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全国150余所高校、科研单位的青年学者、企业代表参加此次论坛。

  第五届中国食品科学青年论坛日前在重庆召开。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中国食品学报》主编、中国农业大学罗云波教授,西南大学党委书记李旭锋,西南大学副校长赵国华等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理事长、江南大学校长陈卫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农产品质量安全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李培武研究员作寄语青年科技工作者并作大会主题报告。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食品科学青年论坛历时五届,已发展成为中国食品领域青年人才学术交流的品牌活动,参与人数逐年递增,论文投递质量也有着显著提升。据不完全统计,本次会议收集摘要200余篇,其中食品组分与营养、食品与肠道菌群等方向的摘要数量较多,反映了食品营养和肠道菌群是食品领域当前的重要研究趋势。

  罗云波代表主办方致辞时表达了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殷殷期许。他坦言,中国食品科学领域存在研究实力不强、原创性研究缺乏、高水平人才缺乏三大主要问题。他呼吁,一方面,改革科学制度评价机制,强调科学行为的公平、公正、客观的导向性;另一方面,年轻人要有定力,在科研创新中要耐得住长夜青灯,也要有浪漫主义情怀,到田间去、进工厂去,不断提升我国食品领域的科技创新实力和水平。

  李旭锋代表承办方致辞时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不断融合。我国食品产业科技创新实力相对比较弱,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比较弱。为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西南大学在今年与四川西华大学联合成立川渝共建特色食品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和现代产业研究院。下一步,学校将以此为契机,通过整合校内外食品相关科技资源和力量,“产学研用”上下联动,共同为地方食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科技支撑。

五大主旨报告展现最新科研成果

  本届论坛以“集聚青年才俊,坚持四个面向;探讨学科热点,把握行业动态”为主题,邀请了食品及相关领域专家及全国食品领域青年科技工作者,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研究要坚持“四个面向”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当前食品科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动态、热点科研领域研究进展等问题,开展了5个主题学术报告,以及7个分会场的70余个专题学术报告。报告大多是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展现了各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和进展。

  陈卫围绕益生菌的生理特性、健康功能、益生菌与肠道微生态制剂的开发及应用热点进行了深入介绍。他指出,益生菌的研究和产业均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市场持续火热,跨行业发展趋势更加明显。益生菌的应用从发酵乳等传统食品,拓展到航天食品、军需食品。通过梳理近年来全球发表的论文发现,益生菌与肠道微生态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免疫调节机制、膳食菌群互作、菌群定殖特性、功能物质基础等。

  李培武院士在会上指出,真菌毒素与食品安全关系密切,大多数真菌毒素特别是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真菌毒素都具有“三致”作用,即致癌、致畸、致突变。比如,黄曲霉毒素可致肝癌、肺癌等,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由于黄曲霉毒素可以发生在种、养、收、储、运等各个环节,也很难消除,在食品领域如何防范黄曲霉毒素成为研究重点。他所在的研究团队从抗原设计理论的突破,到单抗原抗体、纳米抗体、抗体资源库的构建,再到纳米基因检测技术、荧光技术等,形成一个黄曲霉毒素检测体系,从而攻克了黄曲霉毒素检测慢的难题。

  赵国华在《川菜渝味食品创新与现代化》的报告中围绕川菜渝味食品的内涵、川菜渝味食品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他谈到,要以理论突破为带动,以技术创新为抓手,以成果推广为目标,全面提升川渝特色食品产业水平。“以前是坛坛罐罐,高盐、高污染,西南大学从基础研究进行突破,实现了标准化生产榨菜。如今,重庆榨菜产值已达到了100多亿元。”赵国华分享了涪陵榨菜成功实现工业化的案例。

  海参为什么会发生自降解?如何调控这一过程?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周大勇教授就海参及其加工制品贮藏过程中物性变化规律及机理进行了深入交流。

  中国海洋大学毛相朝教授对新资源功能因子生物制造技术及应用进行了深入介绍,他指出,海洋功能因子结构对其生物活性和营养功能影响显著。这些功能因子制造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产物混合度高,构效关系不清。目前,急需制备高质量、单一的功能因子,而构建特定结构海洋功能因子数据库是基础。

七大科研新趋势引领食品科技未来

  此次大会围绕食品组分与营养、食品与肠道菌群、食品加工与制造、食品风味化学与感官评价、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食品安全与品质控制、食品科学研究的新方法等主题设置七个分会场。来自全国食品领域的青年才俊就各自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深入的分享与交流,凝炼出未来食品科技领域的七大科研新趋势。

  一是食品科学领域研究呈现传统特色食品产业和科技交融、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食品科学、医学、营养学等多学科跨界融合和协同创新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在引领产业发展中起更重要作用等方面的特点。

  二是食品组分与营养持续多年成为食品领域的活跃研究方向。具体包括食品品质组分的鉴定和定量分析,食品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及对生理活性的影响,食品组分的功能包括对肠道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抗氧化活性、抗菌活性、免疫活性及作用机制,食品活性成分靶向递送体系的开发等。

  三是食品与肠道菌群方面仍然是食品领域最为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具体包括肠道菌群关联的食物过敏原致敏途径、分子机制以及多维防控,不同膳食模式及食品中不同成分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发展趋势,肠道菌群对机体能量代谢及免疫的调控途径及机制,肠道菌群对肠道疾病(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结直肠癌)的调控关系及发病机制,定向调节肠道菌群的功能食品的开发,肠道菌群干预和治疗疾病的靶点的探究,肠道菌群移植治疗肠道相关疾病。

  四是食品加工与制造作为食品领域的核心研究方向,仍然是当前的研究重点。热点方向包括3D打印技术在食品加工的应用及对食品品质的影响,微波、超高压等物理加工技术在食品加工的进一步应用,大宗粮油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食品功能因子的生物制造技术等。

  五是食品风味化学与感官评价作为食品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热点方向包括不同加工和贮藏方式对食品风味的影响及机制解析,食品风味中主要物质的挖掘、鉴定和精细分析,食品特殊风味形成的生物学及化学机制。

  六是食品安全与品质控制方面呈现新的研究趋势。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危害形成机制及其防控研究,包括其生物膜合成、毒素合成调控、多靶点防控药物开发及作用机制研究,基于多重PCR、纳米材料、CRISPR等新兴技术构建短时、准确、低成本、智能的食源性病原微生物高效快速检测方法,利用食品合成生物技术创建食品细胞工厂,精准调控食品细胞工厂生长与代谢以实现将可再生原料转化为重要食品原料。

  七是食品科学研究的新方法体现出食品领域的学科交叉越来越明显的特点。合成生物学在食品活性组分、功能成分的绿色制造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胶体是近年来食品领域最为活跃的方向之一,主要包括天然表面活性物的自组装及在食品胶体中的应用,食品大分子的自组装及应用。

  据了解,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自成立之初,就对食品青年人才的成长给予高度关注和支持,20世纪90年代筹备了第一届青年工作委员会,为全国食品青年人才的成长与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时至今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已在中国食品界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并通过召开全国食品科学青年论坛、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组建青年科技志愿服务队、开展学生创新活动及一系列产学研对接项目,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食品界的杰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