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文化

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 13034975678

琼地珍果赋华章

时间:2020-08-10 08:40 阅读:1390

春天的芒果,初夏的荔枝,紧接着龙眼、红毛丹又来了,进入秋天,百香果、火龙果飘香,哪怕是隆冬时节,海南的哈密瓜、西瓜也能不断上市,更有那一年四季都可见到的标志性的椰子。海南岛,满足了全国人民对于热带水果的想象。

时光回溯到两三百年前,当时的海南居民恐怕都没有见过如今常见的很多水果。如现在闻名全国的海南芒果,在清代中期以前的海南史志中都未见有记载,菠萝在海南的记载也不早于清道光年间,而红毛丹、莲雾、火龙果等水果传入更是近代的事。

那古代海南人靠什么水果消夏呢?除了大家所熟知的荔枝,原产于海南或较早传入海南的水果还有龙眼、椰子、波罗蜜和杨桃等等。千百年来,这些水果满足了海南先民的味蕾,它们的形象也融入于古人的文字之中,我们可以从卷帙浩繁的史料中找出一些诗词,一窥其中风采。

荔枝图。(毛迪)

波罗蜜 海外硕果落琼筵

未进庭院,先见一株高大树木在门前,抬头望去,一个个硕大如冬瓜的波罗蜜挂在枝头,这是海南乡村常见的情景。许多成长于海南乡村的人,总是难忘童年那株高大的波罗蜜树。

单单从字音上看,波罗蜜这个名字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是舶来品,但究竟何时传入海南却难探究竟。明代海南著名诗人王佐(字汝学)在《波罗蜜》一诗中写道:

硕果何年海外传,香分龙脑落琼筵。

中原不识此滋味,空看唐人异木篇。

波罗蜜。(陈永锵)

王佐诗作中所见土产不少,但大多是日常可见的,如椰子、槟榔等,可见明代之时波罗蜜在海南已经分布很广,传入时间应该也不短,而且当时的海南人对波罗蜜的吃法发掘得也很全面,王佐另一首诗为证:

《波罗蜜》(节选)

霜刀分黄金,入口来聚首。

老稚各满量,弃核收升斗。

濯香炒其核,比栗犹可口。

下惠食饴美,思以养黄耇。

“霜刀分黄金,入口来聚首。”这一句的描写形象生动,这也是一般波罗蜜的吃法。“濯香炒其核,比栗犹可口。”将波罗蜜的核清洗干净放入锅中炒,其味道比炒栗子还要可口。

明代正德《琼台志》记载,临高地区的波罗蜜因品质优良,常常作为贡品进献京城,但因劳民伤财,明英宗即位后随即禁止。

南宋诗人方信孺在《波罗蜜果》一诗中写道:

累累圆实大於瓜,想见移根博望槎。

三百余篇谁识此,世间宁复有张华。

汉代出使西域的张骞曾封博望侯,“博望槎”则指传说中张骞至天宫所乘的舟楫,这里是将波罗蜜传入中国的根源追溯到张骞。《隋书・南蛮传》最早记载了波罗蜜,所以波罗蜜不一定是张骞所处时代传入,但张骞的“凿空”之举无疑为原产于印度等地的水果传入奠定了基础。

《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唐代鉴真和尚第5次东渡日本,遇台风漂流到振州(今三亚),获救后,从本岛南端振州取道到岛北,途中见到过波罗蜜,“彼处珍异口味……又有波罗捺树,(果)大如冬瓜,树似槟楂。”这里的波罗捺树即波罗蜜树。

龙眼。(方君璧)

龙眼 何缘唤作荔枝奴

龙眼,壳青黄色,形如弹丸,剥开壳,圆溜溜的果肉莹润如玉。

如此莹莹动人的水果,古人却给龙眼取了另一个名字——荔奴或荔枝奴,咸丰《琼山县志》中记载:“荔枝过则龙眼熟,故谓之‘茘奴’,言常随其后也。”还有说得更直接一些的:“言色味不敢与荔枝侪匹,或曰,荔枝过后,龙眼始熟,故名。”

除了成熟的时间紧随其后,龙眼自身也和荔枝有太多相似之处,一样拥有晶莹剔透的果肉,一样的甜润。难怪古人们总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两宋之际抗金名臣李纲曾被贬海南,虽然他只待了三天,但也对南方的水果印象深刻。他写过一首《即事》:

荔枝红紫已交加,龙眼新来又著花。

便欲谋居不须去,咀冰嚼雪过年华。

龙眼。(郑枫林)

龙眼。(郑枫林)

对龙眼的喜爱,让古代文人骚客不吝在诗词中对它赞美,明代文人王象晋也是著名的农学家,对水果的点评应该说是专业的,他在《龙眼》一诗中写道:

何缘唤作荔枝奴,艳冶丰姿百果无。

琬液醇和羞沆瀣,金丸玓瓅赛玑珠。

好将姑射仙人产,供作瑶池王母需。

应共荔丹称伯仲,况兼益智策勋殊。

在王象晋看来,龙眼和荔枝至少也是伯仲之间。还有许多人为“荔奴”这个称呼替龙眼抱不平,清代吴玉麟也曾写过一首《龙眼》,直言“未许荔称奴”,似要为龙眼正名。

黄里裹冰肤,累累若贯珠。

谁将龙刮目,未许荔称奴。

益智神能健,清心暑可驱。

更怜嘉树荫,霜雪总无殊。

宋代谪琼名臣李光所作的一首诗,将龙眼比作珍珠,暗示龙眼的珍贵。

《文昌陈令寄龙眼甚富》

不羡蒲萄马乳寒,品流须着荔支间。

幽人顿觉空囊富,合浦明珠一夜还。

这首诗先说尝龙眼的滋味,与葡萄、荔枝比较,接着说它的形状如同大粒的珍珠。李光此时已被贬多年,囊中羞涩,如今陈县令寄来这么多龙眼给他,让他自觉像得了很多珍珠,一下子富裕了起来,这整首诗幽默风趣,值得玩味。

《硕果累累》。 (陈德雄)

椰子 醉来笑吸琼浆味

椰风海韵是许多游客对海南的最直观印象,椰子也是海南的一个靓丽名片。椰子树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现在海南已无法考证,但椰子的形象确实很早就出现在了古人的诗文当中。

陈良秋《中国椰子史略》一文介绍,中国最早提及椰子的文献是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其中写道“沙棠栎槠,华枫枰栌,留落胥邪,仁频并闾……”胥邪即是椰子。唐代沈佺期也有诗咏椰子树

《椰子树》

日南椰子树,香袅出风尘。

丛生调木首,圆实槟榔身。

玉房九霄露,碧叶四时春。

不及涂林果,移根随汉臣。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用语隽秀,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椰子树出尘的风姿与仙露佳品一样的果实。末联悲叹椰子树如此好的一棵树,却无法栽植朝廷所在之地,实为自况满腹才华却得不到朝廷的赏识,表达了诗人被流贬后的苦闷心境。

到了宋代,椰子又有了另一层的意象供文人们使用。先看爱国诗人陆游所写的一首诗:

《晚过保福》

堂静僧闲普请疏,炉红毡暖放参余。

莲花池上容投社,椰子身中悔著书。

茶试赵坡如泼乳,芋来犀浦可专车。

放翁一饱真无事,拟伴园头日把鉏。

为何会有“椰子身中悔著书”的说法?这来源于一个佛学典故,唐朝江州刺史李渤曾问智常禅师:“经书中所讲的‘须弥山容纳芥子’,对此我没有异议,但是‘芥子容纳须弥山’一语,该不会是虚妄之谈吧?”

智常禅师微微一笑,反问道:“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是真的吗?”李渤说是。智常禅师于是说:“摩顶至踵如椰子大,万卷书向何处著(附着)!”李渤有所醒悟,不由地点头。于是后来就用“椰子身”比喻人身微小。

陆游这里所说的“椰子身中悔著书。”也有点“人生识字忧患始”的意味,如果不是读了那么多圣贤书,何以要以小小的身躯担起偌大的家国责任,而不是做个“一饱真无事”的“放翁”?

到了明代,海南文化前所未有地昌盛,不少本土的文人雅士写下不少咏椰诗,最为出名的属丘濬写过的《椰林挺秀》:

千树榔椰食素封,穹林遥望碧重重。

腾空直上龙腰细,映日轻摇凤尾松。

山雨来时青霭合,火云张处翠荫浓,

醉来笑吸琼浆味,不数仙家五粒松。

杨桃。(王影)

杨桃 黄金颜色五花开

杨桃,也称洋桃或阳桃,别名五棱子或五敛子。在清代咸丰《琼山县志》中记载,“洋桃,种自大洋来,有甜、酸二种,树高二三丈,花红色,实五瓣,然亦有六瓣、七瓣者。始产闽中,今琼地亦处处有之。”

杨桃因为有五条棱,所以被称为五棱子,这个称呼大文豪苏东坡就曾用过。他曾在《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节选)一诗中写道:

糖霜不待蜀客寄,荔支莫信闽人夸。

恣倾白蜜收五棱,细劚黄土栽三桠。

这段记述中也明确说了杨桃是海外舶来,而且国内也是从福建等地传来,杨桃自古便是福建的特产之一。写杨桃之诗较为著名的还有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他围绕杨桃的特点展开了描叙。

《临江仙·和叶仲洽赋羊桃》

忆醉三山芳树下,几曾风韵忘怀。黄金颜色五花开,味如卢橘熟。贵似荔枝来。

闻道商山余四老,橘中自酿秋醅。试呼名品细推排。重重香腑脏,偏殢圣贤杯。

开头二句写产地,但辛弃疾是采用了追忆的方式,追忆他在三山(今福州)的芳树下,饮美酒品杨桃。辛弃疾描述杨桃味微酸,如成熟的卢橘,味道绝美,更盛誉其身价之名贵,和荔枝不相上下。

其实杨桃传入海南也很早,现存最早的海南地方志正德《琼台志》就对其有记载。明代海南名士钟芳曾有诗咏杨桃花,这首《杨桃花》写出了在幽僻之处独自绽放的杨桃花,仿佛是诗人的自喻。

《杨桃花》

花发缠交碧玉枝,疏风时复露胭脂。

莫缘幽僻轻颜色,秾绿深藏亦一奇。

清代屈大均所著的《广东新语》中还有记述,杨桃“以糯米水浇则甜,名糯羊桃。广人以为蔬,能辟岚瘴之毒。中蛊者,捣自然汁饮,毒即吐出。脯之,或白蜜渍之,持至北方,不能水土与疟者。皆可治。”这里写出了杨桃的不少民间妙用,在医学不发达的古代及偏远的海南,杨桃的作用可能早已超出了水果的范畴。

食柑

宋 苏轼

一双罗帕未分珍,林下先尝愧逐臣。

露叶霜枝剪寒碧,金盘玉指破芳辛。

清泉蔌蔌先流齿,香雾霏霏欲噀人。

坐客殷勤为收子,千奴一掬奈吾贫。

送李方水掌教临皋

明 何绛

一官虽远未为贫,海漆花开岛上春。

教罢诸生酌椰酒,籧篨布地引儿嚬。

(注:桃金娘古代称倒捻子,曾被苏轼改称海漆)

食余甘

明 王佐

甘随苦后知何似?不独余甘橄榄同。

版筑岩间商辅相,钓渔城下汉英雄。

橄榄

宋 苏轼

纷纷青子落红盐,正味森森苦且严。

待得微甘回齿颊,已输崖蜜十分甜。

咏荔枝

明 丘濬

世间珍果更无加,玉雪肌肤罩绛纱。

一种天然好滋味,可怜生处是天涯。

(本版照片均为资料图)

原标题:琼地珍果赋华章

责任编辑:许海若

来源:南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