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

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 13034975678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资深专家研判 我国粮食供应有牢靠保障

时间:2020-05-11 11:32 阅读:1719

本报记者  鲍小铁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有几个出口量不大的产粮国匆忙宣布禁止或停止粮食出口,引发部分人对中国粮食安全的担心。近日,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组织业内多位资深专家对此进行认真研判后一致认为,我国粮食供应充足,消费者超用量囤粮完全没有必要。

库存充足  增产潜力巨大

  据专家介绍,我国粮食库存分为储备库存和商品库存两大部分。储备库存又分为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两类。中央储备历来就有,只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不同时期管理方式有所不同。改革开放以后,实行粮食商品化、经营市场化改革,开始着手建立适应市场化要求的新型粮食储备体系。1990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粮食储备局,2000年成立中储粮总公司。在2008年世界性粮食危机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因势利导,建立健全了地方省、地市和县三级地方政府储备,形成了以中央储备为主导、省级储备为支撑、市县和企业及社会储备为基础的现代粮食储备体系,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了市场稳定器和保供压舱石的重要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从国情和粮情出发,坚持实行粮食省长负责制,严格要求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粮食主产区储存3个月、主销区储存6个月、产销平衡区储存四个半月的储备数量,从体制和政策上切实保障地方粮食安全和应急供应。

  粮食商品库存也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粮食贸易、加工和饲料企业用于市场流通、贸易、加工和饲料用粮,随行就市,机动灵活。各类粮企主要依靠千百万粮食经纪人走村串户为其收购、汇集粮源。二是国家为保障农民增产增收,出资委托粮企托市收购的临储粮,由国家根据市场供求形势,指令有关国家级粮食批发市场公开拍卖投入市场。这部分托市粮每年的收购量都很大。

  专家表示,现有稻谷、小麦库存满足全国14亿人食用一年的大米、面粉没有问题。如果国外断供,外粮一粒不进,14亿中国人照样有饭吃,而且碗里主要装的是中国米面,不会闹粮荒。

  今年我国从南到北气候温润,有利于粮食作物生长。南方已开始早稻育秧待插,北方小麦长势好于往年,夏粮丰收在望。若无大的自然灾害来袭,今年将又是一个全年丰收的好年景,举国上下对此应充满信心。

  专家指出,2019年,我国粮食总产达到6.64亿吨的新高,其中谷物总产6.14亿吨,同比增长0.6%,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74公斤,高于世界人均400公斤约74公斤,这是了不起的成就。粮食持续增产将为粮食供应提供牢靠的实物保障。

  一是粮食增产有后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持续快速增长,相继跃上了3、4、5、6亿吨四个大台阶,现已连续5年总产6亿吨以上,积蓄了巨大的增产潜力。

  二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和粮食主产县可以发挥关键作用。我国粮食生产集中在从东北到海南的中东部地带。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斥巨资建设了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几大商品粮基地,同时确定了800多个粮食主产县。这些粮食基地和主产地都将在未来粮食增长中发挥关键作用。三是农粮科技进步将为增产提供强力支撑。

  我国农粮科技进步对粮食产业的贡献率,已从改革初期的2.7%上升到2018年的58.3%。例如在良种培育方面,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李振声的杂交小麦、李登海的杂交玉米,加上许多地方培育的良种一起推广和应用,对三大主粮的高产丰收,切实发挥了第一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今后,随着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科技对于粮食增产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加工能力强  流通市场货足价稳

  专家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恢复和完善了门类齐全、功能完备、覆盖全国的粮食市场体系,现货、期货、批零、股市、金融各司其职,为保障粮食供应发挥了基础性作用。例如,国家定点销售和区域性销售的十个现货批发交易中心,郑州、大连两个国际化粮食期货市场,以成品粮油销售为主的城乡超市和集贸市场,遍及全国城市的电商、网购和门到门的物流配送,一批粮油大型骨干企业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等。

  近年来,世界粮食相对过剩,国际市场粮价持平,对于我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粮食资源发展自己十分有利。国家出于保护农民增产增收的意图,坚持托市收购,形成了国内粮价高于国际粮价的价格倒挂,国家粮食库存处于饱和和粮食供应阶段性过剩。这种供过于求的态势,也使得国内粮价水波不兴,平稳运行。尽管疫情蔓延会产生不利影响,但总体上还掀不起大的风浪。

  专家表示,迄今为止,我国列入统计范围的粮食加工企业的日加工能力,稻谷为30亿斤即150万吨,小麦为16亿斤即80万吨,可充分满足14亿人每天的米面需求。2008年以来,国家责令各省政府层层制定和落实了保障本地粮食安全的应急预案,建立了应急响应机制。现在,被国家确定为保供协作机制的37家重点骨干粮油加工企业已全部复工,被列入全国5388家应急加工企业已有4649家复工,达到了日加工稻谷48.7万吨、小麦46.5万吨的能力。中粮集团发挥全产业链优势,米、面、油加工全面发力;中储粮集团公司等国有粮食企业积极复产,持续为保障供应、稳定市场做出贡献;河北省五得利集团等民营企业,抗疫以来也一直坚持生产。最近又有许多企业陆续复工,可满足居民口粮米面油供应。

国际粮源多元化  补齐短板再出发

  专家指出,我国不仅是当今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最大的粮食生产国、进口国和消费国。2017年,我国进口粮食曾达到1.3亿吨的峰值,近两年有所下降。2019年我国进口粮食1.1亿多吨,其中,大豆8851万吨,占进口总量的79.4%;小麦349万吨,稻谷255万吨;玉米479万吨,其余为大麦、高粱、谷物粉和杂粮豆类。

  从粮食对外依存度分析,大豆最高。2019年我国大豆产量达1810万吨,创历史新高,但只占年消费量的17%,大豆对外依存度仍高达83%,必须进口才能满足国内需求。2017年我国进口大豆峰值为9553万吨,2019年为8851万吨,比2017年下降了702万吨,降幅为9.3%,支持了国产大豆发展。2019年我国稻谷对外依存度1.8%,小麦为2.3%,进口大米、小麦主要是为了品种调剂,这两大口粮综合起来约为2%,影响甚微。

  此外,2019年还进口了953万吨食用植物油,较2018年增长了51%。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最根本的原因仍然在于国内居民生活的巨大需求。我国把大豆按粮食统计,而国际上把大豆当作油料。我国进口大豆的直接目的就是榨油,同时把榨油的副产品豆粕作为生产各种饲料的原料,比单独进口大豆油和豆粕节省费用且效益更好。

  必须清醒认识的一点是,我国适度进口粮食,实际上是进口了生产粮食的耕地和淡水两大稀缺资源。我国人均耕地仅1.3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淡水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这两种资源匮乏,是我国下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战略目标的重大制约因素。至于那几个宣布禁止或限制粮食出口的国家,目前对世界粮食市场和我国粮食进口尚不能构成重大威胁,但也值得我们密切关注,以从容应对。

  专家们认为,我国此次抗疫之战,既向世界展示了我国社会组织好和行动能力强的优势,也暴露出了我国粮食行业一直存在的一些短板。例如,粮食生产、贸易、加工、物流等环节小而散,管理粗放,运营成本偏高,科技含量较少,集约化程度不高,规模经济效益差,电商、网购、物流配送等新业态发展不平衡,许多粮企缺乏核心竞争力,尚未真正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粮食全产业链等。亟需在继续深化改革中逐步补齐这些短板,完善创新。今后,需要着力打造我国粮食的新型航空母舰和联合舰队,切实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培养出具有国际战略眼光和现代企业精神的粮食行业领军人物,实现振兴粮业,保供促安全、谋粮惠民生的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