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

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 13034975678

我国乳业提质增效瓶颈待破解

时间:2020-07-21 11:00 阅读:1371

本报记者  杨晓晶

  现阶段,我国奶业正面临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与有限的原奶供给之间的供需失衡。一方面,乳制品消费需求量明显上升,预计2017至2023年复合年增长率将达1.5%,拉动原料奶需求年增长近5%。另一方面,国内奶牛存栏数及原奶产能则下滑明显,难以满足消费需求。提高奶牛单产水平将从源头解决供需问题。

  日前,中瑞奶业合作全国奶业提质增效项目(2020-2021)示范牧场创建工作会议在线举办。该项目设立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一场一策”专家指导和培训等方法和手段建立示范牧场,提升奶牛单产、提高牛奶质量、降低饲养成本、提高牧场效益,为中国整体牧场生产管理的提升起到引领作用。

  据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介绍,受农业农村部委托,中国奶协、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利乐(中国)、利拉伐(天津)于2019年启动了“中瑞奶业合作提质增效项目”。项目得到了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部的支持,除D20集团基本覆盖之外,涵盖了西北、东北、西南地区的地方品牌和牧场,比如西北地区新疆西域春、宁夏贺兰山奶业,东北地区乌兰察布兰格格,西南地区广西石埠乳业以及个体牧场宁夏金宇浩兴农。项目共有28个单位的33个牧场参与。计划分成两组,一组的目标是单产从9吨提高到10吨,一组的目标是单产从10吨到12吨。

  十几年来,我国奶业生产和发展进入新的稳定增长阶段,目前我国奶牛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65%、平均单产7.8吨,牛奶质量安全不断提升。但是我国很多牧场也进入单纯追求产量增加的误区,2019年全国11吨以上牧场数量达57个,覆盖奶牛头数近20万头。这种过度追求高单产导致奶牛利用年限短(平均不足2.5胎)、效益并不是很好的现状。

乳业亟待提质增效

  “我国奶业发展特别是奶牛养殖目标应该从单纯追求产量增加过渡到提质增效阶段。”李胜利介绍,专家组将围绕牧场的营养、繁殖、综合管理、保健等环节去做评估。比如在饲料营养方面,营养专家会对牧场的粗饲料储备情况、饲料配方管理、牧场软件与硬件、管理制度与成母牛单产、牛奶盈利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本次专家团队全部是行业知名度高、进得去牧场、能伸手干活的专家,具备很强的现场实操经验,走进一线帮助牧场实质提升。”李胜利强调,提高奶业竞争力,提高奶牛单产,延长奶牛生产寿命是乳业必须要重视的课题。

  农业农村部奶业处处长卫琳表示,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生产成本高、竞争力不强、产业链利益联结不紧等老问题,与国际贸易不确定性增加、对外依存度高等新问题交织,给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以问题为导向,国内奶业发展要提高竞争力,提质增效是关键。”

  卫琳表示,今年,农业农村部将继续实施奶业提质增效行动,以降成本、提质量、增效率、延链条为着力点,加强养殖、加工和冷链、物流等设备的完善,提高奶牛单产和乳品质量。今年上半年,行业持续向规模化、集约化、一体化发展。据统计,1—5月份,生鲜乳产量同比增加了7.9%,奶牛存栏增加了4%。“奶业快速发展过程中,更需要通过技术的手段来提高产业效益,通过人才培养的示范作用来提高管理水平。”卫琳认为,中瑞奶业合作提质增效项目将形成一套技术指标,建设专业团队,探索建立产业链密切联动的新模式。“相信随着项目的深入,其成果必将为奶业提质增效、增产增效提供一个新的技术范本,在推动奶业振兴中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目前,我国奶业正处于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关键时期,但是与美国等世界奶业生产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乳业在饲料资源利用、生产效益及疾病防控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奶业发展任重道远。对此,科技部农村中心项目专员王小龙认为,应该从全产业链价值链的角度形成合力:养牛产奶的上游环节需要提供高质量的原料奶,作为奶业发展的保障;下游乳企则需要直面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王小龙建议:一是要更加注重跨界融合,搭建奶业与机械信息等学科相互交叉的科研平台,鼓励开展农业科研与多领域跨界研究,多学科交叉、多渠道整合、多领域渗透;二是要更加注重高新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在产业中的集成和应用。通过瞄准农业科技的前沿问题,解决奶业发展的关键核心问题,突出目标和任务导向,注重这些技术在奶业全产业链中的集成应用和示范推广;三是要更加注重提升农业的综合竞争力。通过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氮磷排放,提高生物污染资源利用率等相关技术的示范推广,提升我国奶业的综合竞争力;四是要更加注重奶业全产业链的安全预警和风险防范。新冠肺炎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畜牧业生产和全社会的公共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更加注重奶业全产业链过程中的安全预警和风险防范。

  实际上,中瑞双方早在1983年就建立了中瑞奶业培训中心,通过持续合作实现了互利双赢,促进了我国奶业可持续发展。对于此次合作,中国奶业协会副秘书长张智山表示,选择牧场开展项目建设很接地气,建立专家、企业、牧场三级技术团队,有利于解决牧场存在的实际问题,提高基层队伍技术水平;参加项目的乳制品企业和牧场有广泛的代表性,从提高牛奶产量和质量要求看,有普遍的示范性,为辐射带动一批牧场奠定了基础。

  对于进一步抓好项目落实,充分发挥项目示范作用,张智山认为:一是要积极推进种养结合,探索就地、就近解决饲料供应问题,促进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动奶业生产与生态协调发展。二是积极推动、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牧场和草产品企业、牧场和乳制品企业都应积极签订稳定的购销合同,努力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高度重视项目科技支撑和服务,切实加强疫病的防控,养健康牛、产健康奶,积极参加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提高牛奶产量和质量。

从源头解决供需问题

  多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奶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奶业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在国务院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部等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和引领推进下,国家、各省市政府支持行业发展的扶持政策陆续出台,全面加速了我国奶业发展进程。提质增效深刻切入了当前奶业的核心点,它既是牧场经营追求的方向,同时也是适应当下激烈环境的一个重要经营管理手段。而我国奶业在单产水平、饲养成本等关乎国际化竞争力环节方面,也一直在持续努力。

  据伊利集团副总裁刘春喜介绍,近年来,伊利集团搭建以增效为主体的服务体系和创建共赢的绩效体系,落地实施了降本增效、精准饲喂、精益运营三大提质增效的服务项目,并推动实施了“一公斤奶项目,十吨奶工程”等长效项目。“专注产业提质增效对于构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行业秩序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提质增效的推进势在必行,伊利力争在2024年之前实现奶牛平均单产突破10吨。”刘春喜认为,示范牧场是一个切入点,伊利将会把示范牧场的一些成熟经验平移到其他牧场,帮助合作伙伴提质增效。

  现代牧业副总裁韩春林表示,近几年我国牧场发展进入快车道,规模从小到大、产量逐渐提升,质量越来越好,这些变化与技术专家的努力、相关服务方和支持方的大力指导和支持分不开。据了解,现代牧业通过15年的不断探索,已经在万头牧场的经营上有所建树,今年更是突破了23万头牛的存栏。对此,韩春林认为,牛群的健康、环境的舒适、饲喂的精良、人员的专业度这几方面,是牧场提质增效的有利保证。“现代牧业一直与国内专家加强合作,此次加入中瑞项目,就是要通过专家指导摸索出一套规范化的评估和管理办法,从牛群规模、奶牛健康和延长寿命以及牧场经济效益等各方面对牧场起到帮助促进作用。”

  近几年,宁夏的乳业发展迅速,对此,宁夏金宇浩兴农牧业股份有限公司金志华深有感触:“宁夏奶牛养得好,一方面是得益于好的资源禀赋,宁夏有气候条件和饲草种植条件优势,另一方面在奶牛养殖技术和人员管理上有了提升,比如对牛生产能力的判断,从技术角度的理性分析来确定生产目标等。”但令金志华苦恼的是,宁夏奶业更多是靠天吃饭,在技术和人才层面有很大缺失,以他的牧场为例,4个牧场只有1个本科生,“在奶牛舒适度等方面我们能做好,但是更深层次的就不知道如何做,很多决定缺少科学依据。”

  金志华诚恳地表示:“宁夏奶牛养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技术团队的支持指导,中瑞技术团队有牧场养殖各环节的专家,能够在奶牛育种、奶牛营养、牧场管理体系规范化、奶牛自身能力表达等方面进行专业的指导,提高牧场的养殖水平。”

  提质增效,提高奶牛养殖端自身的竞争力,将是我国乳业得以持续发展的首要工作。而如果单产能够突破9吨,不仅意味着牧场可以获得更多的盈利,也代表着中国奶业向着从源头上解决供需问题的目标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