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联系我们
中阿博览会为“一带一路”注入新活力
本报记者 连荷
8月19—22日,由中国商务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的,以深化经贸合作、共建“一带一路”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在宁夏银川举办。本届博览会共签约成果277个,计划投资和贸易总额1566.7亿元;签署各类合作成果8个,投资总额111.8亿元。2018年,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次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宣布中阿双方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倡议打造中阿命运共同体,3年来,中阿工商界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经贸、抗疫、金融等各领域合作欣欣向荣、硕果累累。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特殊时期,此次博览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以线上为主”的模式,围绕电子信息、新型材料、枸杞、葡萄酒、乳制品等产业展开中外市场对接和贸易磋合。本报对大会进行系列报道。
贺兰山下,黄河之滨,宁夏自古便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2000多年前的古丝绸之路,为中华民族与阿拉伯民族架起了友谊的桥梁。2000多年后的今天,“一带一路”重要倡议为不断深化中阿全面合作,铺设了携手共进的康庄大道,开辟了中阿间商贸、科技的交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与农业的交流正进一步促进中阿文明的对话与互动,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福祉注入新的活力。
顶层设计 携手构建国际科技创新治理体系
中阿之间的科技交流,千百年来薪火相传,尤其在“一带一路”重要倡议提出后,如何深化科技创新?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绵延千年的丝路往来,此时更需要完善顶层设计。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线上致辞中表示,中国科技部高度重视同阿拉伯国家的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积极推动与阿拉伯国家在人文交流、联合研究、技术转移、科技园区等领域合作。
王志刚表示,在科技人文交流方面,通过国际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资助阿拉伯国家科研人员250人次,在中国开展短期科研工作。通过发展中国家培训班,培训阿拉伯国家学员1242人次;在联合研究方面,与多个国家开展联合研究项目,共建联合研发平台;在技术转移合作方面,共同支持建设了中阿技术转移中心;在创新创业合作方面,共同组织创新创业人员,参加国内外创新展会等活动,积极鼓励中国的高新区与阿拉伯国家开展交流合作。
王志刚提出,今后中阿将进一步加强科技人文交流合作,继续推进联合研究平台建设,探讨开展创新创业合作,深化中阿技术转移合作,携手构建国际科技创新治理体系。
“科技交流一直是联结中阿友好往来的重要纽带、务实合作的重要方面,双方在持续的科技合作中互学互鉴、互促互进,共同进步发展。今天的科技交流将进一步促进中阿文明的对话与互动,提升中阿合作的层次和水平,为中阿双方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福祉注入新的活力。”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吴秀章表示,近年来,中阿博览会连续举办三届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充分发挥中阿技术转移中心作用,共建8个双边国家技术转移中心,集成科技创新要素和技术资源,搭建中阿技术转移协作网络,在节水技术等方面展开合作和交流,围绕椰枣产业、物联网应用、绿色智能节水等领域,组织实施了一批成效显著的技术转移项目,企业间的技术转移活动逐年增多,创业投资日益活跃,中阿科技合作成为促进中阿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柱。
阿拉伯国家联盟社会事务助理秘书长海法·阿卜·加扎拉在致辞中转达了阿盟秘书长艾哈迈德·阿布·盖特对本届大会的美好祝愿。她表示,注重提高科研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阿盟秘书处期待双方加强在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可再生能源、农业、食品、医药产业领域的技术转移合作。
据介绍,此次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发布了10项主推重要科技成果,共有18个科技重点项目签约,涉及清洁能源、电子信息、文化旅游、新型材料、健康医疗、绿色食品、现代农业等8大领域。
技术转移 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共同发展
中阿友谊源远流长,创新合作丰富务实。搭平台,创模式,一条新的丝路正在中华民族与阿拉伯民族之间悄然铺就。2015年,中国—阿拉伯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在宁夏成立,承载起推动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科技交流合作的国家使命。
海法·阿卜·加扎拉认为,历届中阿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在推动落实《中阿合作论坛2020年至2022年行动执行计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中阿技术转移中心自建立以来在推动中阿科技交流与合作方面做了大量有效工作。
中阿技术转移中心主任李国锋介绍说:“近年来,中阿技术转移中心深入挖掘中阿双方国家的发展需求,组织开展技术转移对接会、中阿科技活动周、专业化培训等活动,为中阿企业及相关机构提供专业化配套服务,在椰枣、农业物联网、绿色智能节水装备、卫星数据服务、马铃薯高产栽培、食品开发等领域培育了一批科技合作平台,我国的椰枣虫害防治、农业物联网、节水技术与装备、马铃薯种薯繁育与标准化种植等一批先进技术与装备成功走出国门。”
近几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人文交流规模和质量大幅提高,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相继共建了阿盟、埃及、阿曼等8个双边技术转移中心,形成了有近5000家成员的技术转移协作网络;同埃及、伊朗、蒙古、泰国等国家启动或探讨建立国家级科技园区等,实现了互惠共赢发展。
中阿技术转移中心主任纳什瓦·班德瑞表示,中阿技术转移中心在农业、粮食安全、运输物流、渔业和水产养殖领域为中阿在科学和技术转移领域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战略伙伴关系增添新的内涵,中心在探索多个主要技术转移实施途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中阿双方的投资部门实现富有成效的合作。
约旦农民联盟主席欧德表示,中国举办的培训、研讨会、论坛和会议使约旦农民颇为受益。在学习后,他们将一些想法转移到田间地头。
中阿(迪拜)技术转移中心主任纳比勒·海达尔博士表示,迪拜中阿技术转移与发展中心合作6年来,在农业先进技术领域,海南热带研究中心合作进行了消灭红色棕榈象鼻虫项目,与华大基因公司合作进行的椰枣基因图谱高清绘制和椰枣树杂交研究项目,以培育盐分耐受度高、抗极端气候的高质量经济型椰枣品种,在科技和商业等各领域交流合作都取得了丰硕成果。还与现代灌溉系统和先进应用领域的多家企业和机构合作,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农业生产进行远程监控和跟踪。
找准需求 全方位促进农业务实合作
8月20日,第五届中阿博览会现代农业合作大会召开。阿拉伯国家尤其是中东国家,跟宁夏的气候环境有很多相似之处,中阿在农业技术方面有许多共通需求。现代农业合作大会以深化农业合作、融入“一带一路”为主题,围绕宁夏枸杞、葡萄酒、奶、肉牛和滩羊、绿色食品、瓜菜等特色重点产业,筛选签约合作项目36个,总金额20亿元人民币。其中“中阿合作”“一带一路”框架下签署“走出去”农业合作项目4个,农业新技术、新装备引进及贸易促进“引进来”农业合作项目4个,围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签署农业投资贸易合作协议28个,聚焦技术和经贸,全方位促进农业务实合作。
本届现代农业合作大会聚焦“一带一路”,深化农业合作,推动中阿农业可持续发展、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促进宁夏乃至我国与阿拉伯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贸易和投资合作。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处代表屈四喜表示,阿拉伯国家与中国宁夏等省区自然资源条件与农业发展类型有诸多相似之处,“我们愿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助力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在现代农业发展,尤其是在旱区特色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节水技术、菌草技术利用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全球粮食系统转型,促进全人类粮食安全和营养水平的不断提高。”
农业农村部国家首席兽医师李金祥表示,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受到中国和各阿拉伯国家的高度重视,农业领域已成为中阿合作的重要内容。借助“一带一路”的东风,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在多双边领域的农业交流与合作保持良好发展趋势,中阿农业合作内容不断丰富,重点项目推进顺利,人员交流日益密切,农产品贸易稳步增长,厚植了区域农业发展新优势。2020年,中阿农产品贸易额40.6亿美元,在疫情影响下仍实现了5.8%的增长,远高于中阿整体贸易增长水平。其中,我国自阿进口农产品15.9亿美元,同比增长30%。
巴基斯坦国家食品安全和研究部部长赛义德·法哈尔·伊玛姆在致辞时表示,当前巴基斯坦和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重要合作项目——中巴经济走廊进展良好,农业合作处于第二阶段。农业合作也是巴基斯坦农业经济转型的主要领域之一。他希望参加第五届中阿博览会的国家都将从中国现代化农业经济体系的各个方面获益。“双方对不少重大议题有着共同关切,特别是在粮食安全和通过农业合作保障粮食安全方面,这有助于提高两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消除贫困。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交通运输和供应链受到限制,粮食和农业本地生产的重要性变得十分突出。”
约旦驻华大使胡萨姆·侯赛尼在视频致辞中说,“中国利用现代技术和可再生技术实现了农业发展和现代化,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这一领域一直是两国交流合作和能力建设的重点领域之一。”他十分期待在传统农业领域、沙漠农业和防沙治沙的现代化技术方面同中方建立更多合作,提升高质量农业生产率,利用先进技术应对约旦的沙漠环境和水资源短缺状况。
李金祥指出,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势头不减,气候变化影响深远,重大跨境动植物疫病传播风险仍在,国际粮食市场高位波动,世界粮食系统面临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推进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及其他“一带一路”国家在农业政策、粮食安全、防灾减损、贸易投资、农业科技等领域进行深入、广泛交流,是挑战,更是责任。他建议以此次大会为契机,携手应对后疫情时代农业国际合作新需求:着力互联互通,提升农业合作效力,推动形成稳定长效的农业合作机制,探讨提出适应各方需求的新型合作模式,丰富农业对外合作内容;深化互鉴互享,农业科技创新是增强粮食系统弹性韧性、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双方应积极推动农业科研机构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在数字农业、绿色农业、现代畜牧业、农业物联网等重点领域加强交流合作;坚持互惠互利,中阿农业生产各具特色,双方农业经贸往来具备很强的互补性,促进农业经济共同发展。
来源:中国食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