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 13034975678

农业农村部: 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时间:2023-07-25 15:14 阅读:3284

  “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狠抓生产保供给,巩固成果守底线,统筹协调促振兴,多措并举增收入,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在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总的来看,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为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提供有力支撑。

夏粮稳中略减

多措并举确保全年粮食丰收

  曾衍德表示,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狠抓生产保供给,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夏粮获得丰收,全年粮食生产基础较好。曾衍德介绍说,今年早稻丰收在望,秋粮作物长势正常。预计早稻面积7100万亩以上,基本保持稳定,目前收获已过七成,呈增产趋势。秋粮面积稳中略增,长势与常年大体相当。大豆油料扩种成果巩固。大豆面积小幅增加,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扩大到2000万亩,比上年增加500万亩。冬油菜面积增加较多,产量创历史新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夏粮产量2923亿斤,比上年减少25.5亿斤,下降0.9%。

  “夏粮遭遇多年不遇的‘烂场雨’,能够再获丰收实属不易,这个结果是‘抢’回来的。”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说,面对今年麦收的严峻形势,有关地区和部门围绕着“割、晒、收、保”,迅速打响了抗灾夺丰收大会战。

  潘文博介绍说,中央财政紧急下拨5.46亿元支持河南、陕西等地抢收抢烘,多部门联合设立跨区作业接待站3200多个,紧急调集履带式收割机、组建6000多支农机应急服务队,设立1100多部热线电话,“三夏”期间共投入60多万台联合收割机,抢收抢烘小麦,日最高收获2400多万亩。

  “经过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把‘烂场雨’影响降到了最低。据最终的农情调度,‘烂场雨’受灾面积2790万亩,占全国小麦面积8%,受灾的95%在河南,减产了52.6亿斤,陕西也减产了2.4亿斤。但是对于山东、安徽、河北、江苏等其他主产省,‘烂场雨’影响不大,夏粮都实现增产。”潘文博说。

  针对夏粮略减对市场的影响情况,潘文博表示,近些年来,我国小麦年际间产需平衡有余,特别是前4年小麦连续增产。目前小麦库存充裕,可满足近一年的消费,略有减产不会对粮食市场产生大的冲击,小麦市场价格基本稳定。

  潘文博说,总的来看,当前秋粮生产形势基本向好,秋粮面积增加,作物长势总体正常。据介绍,今年以来,国家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保护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有利于粮食播种面积落实。据农情调度,初步预计秋粮播种面积超过13亿亩。其中,玉米面积呈现增长趋势,大豆面积稳中略增。

  “今年夏秋季农业气象年景总体偏差,极端天气复杂严峻、干旱洪涝多灾并重、病害虫灾多发重发,给后期的秋粮生产带来极为严峻的挑战。”潘文博谈到,农业农村部日前会同水利部、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联合召开全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推进视频会,明确要求把防灾减灾作为当前“三农”领域压倒性任务,全力以赴打好抗灾夺秋粮丰收这场硬仗,确保全年粮食产量在1.3万亿斤以上。

  据了解,农业农村部、水利部等4部门对抗灾夺丰收作出进一步部署安排,要求一手抓防灾抗灾减损失,一手抓大面积提单产增产量。重点落实晚稻和晚秋作物面积、防灾减灾措施、大面积提单产措施和精细指导服务。

乡村产业持续壮大

有力有序抓好现代设施农业发展

  曾衍德介绍说,今年上半年,乡村产业持续壮大,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不断拓宽。6月全国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4.2%、环比上升0.3个百分点。建设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0个农业产业强镇,更多农民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与此同时,科技装备支撑不断增强,农业现代化稳步发展。上半年建成高标准农田约3663万亩,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约838万亩。加快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进入收尾阶段,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有序推进。

  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赛道,也是增加食物供给的新途径。要树立大食物观,向设施农业要食物。近日,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印发《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制定《关于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指导意见》,启动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引导各类主体参与现代设施农业建设。

  曾衍德表示,下一步,将聚焦重点、聚集资源、聚合力量,有力有序抓好现代设施农业发展。主要采取以下4方面措施: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突出建设重点。《规划》提出,要建设以节能宜机为主的现代设施种植业、以高效集约为主的现代设施畜牧业、以生态健康养殖为主的现代设施渔业、以仓储保鲜和烘干为主的现代物流设施。落实《规划》要求,一方面,要改造提升老旧设施,补上缺的要件,应用新的技术,更新旧的设施,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新建提质现代设施,建设现代日光温室、植物工厂、立体养殖设施、海洋牧场等,利用非耕地资源发展戈壁农业、寒旱农业,实现新增量。

  二是强化创新驱动,提升发展质量。要推进科技创新,重点是推进设施农业装备制造、专用品种协同攻关,加快研发一批与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相适应的技术和装备,解决制约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关键和突出问题。要推进集成创新,针对不同产业类型、不同区域,集成组装一批实用技术模式,加快推广应用,提高资源效率和产出效益。

  三是强化政策推动,聚合资源要素。一方面,强化财政投入。实施设施农业贷款贴息补助政策,将符合条件的现代设施农业项目纳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范围。另一方面,创新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设立设施农业专属金融产品,实施投贷联动,将符合条件的项目“打捆”“打包”由市场主体实施,纳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融资项目库。

  四是强化主体带动,激发市场活力。做强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水平。健全联农带农益农机制,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一批设施农业经营示范家庭农场、示范合作社,扶持壮大一批从事良种繁育推广、绿色统防统治、设施有效运维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动小农户发展。

“菜篮子”产品供给充裕

市场价格弱势运行

  农产品市场一头连着生产者,一头连着消费者,既事关农民的“钱袋子”,也关系到市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曾衍德介绍说,今年上半年,“菜篮子”产品供给充裕,市场价格弱势运行。

  具体来看,我国生猪产能仍处于高位。6月末全国能繁母猪4296万头,相当于4100万头正常保有量的104.8%。上半年猪肉产量3032万吨、同比增长3.2%。生猪阶段性供大于求,价格低位运行,7月第2周生猪出栏价每公斤14.2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6.8%。牛羊肉鲜奶禽蛋量稳价跌。上半年,牛肉、羊肉、牛奶、禽蛋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5%、5.1%、7.5%、2.9%,供给相对宽松,价格整体下行。国内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5%,价格稳定。蔬菜供应充足。目前,蔬菜在田面积约1.1亿亩,同比增加100多万亩。受姜、蒜等个别品种拉动,价格略有上涨。

  谈及今年上半年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形势,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负责人刘涵表示,综合调度分析来看,上半年我国农产品供应总量充足,各主要品种价格有涨有跌,总体波动正常。1—6月份,农业农村部监测的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平均为128.28,同比高0.31个点。分品种来看,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的价格总体平稳,大豆、食用植物油的价格降幅较大,食糖、棉花的价格明显走强,猪肉价格总体偏弱,“菜篮子”产品季节性波动。

  展望下半年走势,刘涵认为,我国农产品市场供应持续充裕,价格将保持总体平稳态势。生产方面,早稻呈增产趋势,秋粮面积稳中有增、长势良好,大豆油料扩种任务落地,能繁母猪存栏处于合理区间上线,肉蛋奶产能稳定,蔬菜在田面积有所增加,“米袋子”“菜篮子”保供稳价基础牢固。库存方面,稻谷、小麦库存处于历史较高水平,能够满足城乡居民一年左右的口粮需求。消费方面,经济有望继续恢复向好,加上下半年本来就是农产品消费旺季,市场需求将好于上半年。

  此外,针对今年上半年生猪价格持续低迷的情况,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负责人陈光华表示,目前生猪生产仍在惯性增长,消费增长乏力,短期内生猪价格缺乏大幅回升的基础。从能繁母猪的情况看,6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296万头,比4100万头正常保有量高4.8%,仍处于生猪产能调控的绿色合理区域的上线。从新生仔猪的情况看,今年1—6月份全国新生仔猪量同比增长9.1%,未来6个月内这些仔猪将陆续长大出栏,预示着生猪供应将继续增加。从中大猪的情况看,6月份全国规模猪场的中大猪存栏量同比增长5.9%,环比略降0.4%,这些猪将在未来2个月内陆续长大出栏,预示着7、8月份生猪供应也将稳定增加。但也要看到,随着秋冬季节消费旺季的到来,价格有望逐步回升,养殖收益将有所改善。

来源:中国食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