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联系我们
国产虾的春天?!《中国南美白对虾产业发展报告》发布
近日,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出具的《中国南美白对虾产业发展报告》正式发布,这些数据,你值得拥有!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产)是服务渔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力量。国家大宗淡水鱼、特色淡水鱼、海水鱼、虾蟹、贝类、藻类等六大水产技术体系分别就草鱼、淡水鲈、鳜、大菱鲆、南美白对虾、牡蛎、海带等重点品种产业发展情况撰写了报告,报告内容涉及养殖及捕捞情况、加工及贸易情况、市场及消费情况、技术研发情况、存在问题及建议等。现将有关产业报告进行连载,供交流参考。
南美白对虾产业发展报告
一 养殖及捕捞情况
(一)规模布局
南美白对虾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虾类之一,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共有38个国家和地区养殖南美白对虾,养殖总产量为446.8万吨,较2010年全球产量增长68.6%,在甲壳类养殖总产量中占比最高,2017年达29%。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厄瓜多尔、越南、泰国等是养殖南美白对虾的主要国家,中国养殖产量居世界首位。
01 主产区域
我国南美白对虾生产的区域分布,表现为“广泛性+集中性”的典型特征。从广泛性来看,淡水养殖分布在除西藏、青海、吉林、北京等少数地区之外的27个省份(本报告数据不包含我国港澳台地区,下同);海水养殖除上海之外,其他沿海省份皆有分布。从集中性来看,南美白对虾淡水养殖主产区集中在广东、江苏、福建、浙江、山东、天津6省市,产量占全国比重接近90%;海水养殖主产区为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山东5省,产量占全国90%以上。
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2011~2018年,我国南美白对虾海水养殖面积整体上表现为波动增长趋势(图1)。2011年为13.14万公顷,此后逐年上升,2015年达到峰值17.31万公顷,其后开始出现下降,2018年为16.70万公顷,但仍比2011年高出27.1%。其中,山东从4.04万公顷增长到近5.97万公顷,占比上升到35.80%,广东则从4.49万公顷减少到4.17万公顷,占比下降到24.97%,两省合计超过占全国6成。广西、河北、海南、福建4省占全国养殖面积3成。
图1. 2011~2018年全国南美白对虾海水养殖面积变化情况(单位:公顷)
02 产量分布
虽然南美白对虾养殖尤其是淡水养殖遍布全国,但因各地自然条件不同,产量分布比较集中:南部沿海地区广东、广西、海南3省区合计约占全国总产量五成半,东南部沿海地区江苏、浙江、福建、山东4省合计约占三成半,其他省份占一成五左右。
2018年,全国南美白对虾养殖总产量为1760341吨,比上年增长5.27%。其中海水养殖1117534吨,增长3.40%,淡水养殖642807吨,增长8.67%。总产量排名前5位的省份分别为广东、广西、福建、江苏、山东,5省合计产量139.44万吨,比上年增加了8万吨,占全国比重为79.21%,较上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此外,产量超过10万吨的还有浙江和海南,7省合计占全国总产量90%以上。海水养殖产量前5位分别是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山东,均超过10万吨,其余省份都低于4万吨。淡水养殖产量前5位分别是广东、江苏、福建、浙江、山东。
从发展趋势来看,2011~2018年各主产区产量(包括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图2)。广东可谓一枝独秀,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远超其他地区,虽然2013年因病害出现了大幅减产,但之后强劲恢复,近年来虽仍有波动,但牢牢占据第一大省绝对优势。广西位居第二,产量从2011年20万吨增长到近30万吨,中间虽有波折但上升势头强劲。福建、江苏、山东、浙江、海南产量在10万~20万吨之间,其中福建和山东表现为持续上升态势,江苏和浙江整体上处于下降趋势,而海南则在波动中保持稳定。
图2. 2011~2018年全国南美白对虾产量变化情况(单位:吨)
(资料来源:中国渔业统计年鉴)
03 养殖模式
目前南美白对虾的主要养殖模式有土池、高位池和工厂化,此外还有部分地区采取了大水面养殖以及新兴养殖模式光伏养殖。
(1)土池。 土池养殖模式是一种较原始、低密度的混合养殖模式,各地均有大量的土池养殖。常规的土池养殖单个池塘规模较小,主要集中于20亩左右,亩产量100~600斤。大水面养殖具有面积大、水位深的特点,每个塘口面积超过100亩,最大规模达到3万多亩。该模式属于粗放养殖,基本上没有机械设备,但是产量较低,每亩产量50斤左右。河北、广西等地均有大水面养殖。
(2)高位池。 高位池养殖单个池塘面积1~3亩,池塘中央底部设置排水系统,优势在于前期投入较工厂化少,但是产出也相对工厂化较少,亩产量每造2500~5000斤。广东、河北等地的高位池,每年养殖2~3造。
(3)工厂化。 工厂化养殖模式是通过投入机械、化学及自动化等现代化设施进行高密度集约化养殖的模式,初期投入很高,但产量较高,每造每亩5000~13000斤。工厂化因受自然条件限制少,灵活性较高,养殖户可以自己安排投苗时间,养殖造数一般在2~3造。
(4)光伏养殖。 光伏养殖是在光伏阵列下建池塘进行养殖,具有“一地两用,渔光互补”的特点。光伏阵列可以为养鱼虾提供良好的遮挡作用,较好地解决了发展新能源和大量占用地的矛盾,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赢。
04 病害情况
2019年虾蟹产业体系针对南美白对虾共在14个试验站设置了36个观测点,其中海水养殖11个试验站24个观测点,淡水养殖6个试验站12个观测点。根据监测数据,2019年发生病害的共有6个试验站14个观测点,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在海水养殖观测点中,茂名试验站3个观测点中有1个发生病害,湛江试验站3个观测点、三亚试验站3个试验站、温州试验站2个观测点全部都发生了病害,上述观测点平均受灾损失49651元。在淡水养殖中,阳江试验站3个观测点均发生病害,中山试验站3个观测点中有2个发生病害,平均每个观测点受灾损失79320元。
05 种苗生产
随着对虾养殖规模的扩大,种苗培育也成为对虾产业链上举足轻重的环节。我国引进南美白对虾已有30年,国内种苗生产主要集中在福建厦门、广东湛江、海南文昌,三大虾苗产区各有特点,优势各异。2018年我国南美白对虾虾苗总量为10224亿尾,首次突破1万亿尾,相较2017年增长了7.0%。
图3给出了近年来我国南美白对虾育苗情况,显示我国虾苗育种呈现较大波动。在经历2013、2014年高达11.7%、13.8%的大幅下滑后,国内南美白对虾育苗量从近7000亿尾降至5290亿尾。但随后在2015年出现反弹性暴增,增速高达50%,逼近8000亿尾大关。从2016年开始,我国南美白虾苗连续跨越八千亿、九千亿和万亿尾台阶。但是,虽然从总量而言我国对虾育苗居于世界第一,却存在着种苗质量不高、生产过程监管不力、市场混乱等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图3. 2011~2018年国内南美白对虾育苗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渔业统计年鉴)
06 产量预测
由于南美白对虾生产过程中的影响因子很多,既包括技术因素,还包括气候因素,另外还有病害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因此,为了使预测结果更加合理,我们选择了灰色预测GM(1,1)。在预测期间国家水产养殖政策没有重大调整,养殖不发生大面积病害,养殖品种比例各地没较大变化的前提下,以《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历年南美白对虾产量为基础数据,运用Matlab预测结果见表3和图4:
图4. 南美白对虾产量增长趋势
(二)产业效益
01 经济效益
近年来,随着苗种、病害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推广,南美白对虾养殖已经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之一,收益较为稳定。根据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团队的调查,不同养殖模式收益具体情况为:
土池养殖[1]2016~2019年每亩成本投入约为3350元,其中2016年最高为3467元,2019年最低为2625元。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广东省湛江市最高,山东省滨州市由于多为大水面养殖且有政策扶持,成本投入最低,为1500元。2016~2019年每亩可变成本占总成本的78%,饲料费用为最大支出项,每亩投入超过总成本的45%,其次为虾苗费用、土地租金、虾药费用。总体来看土池养殖成本构成及占比变化差异较小。2016~2019年每亩净利润平均为930元,2019年为730元,净利润呈现下降趋势,主要是养殖户对虾产量下降所致。2016~2019年盈亏平衡产量平均为63公斤/亩,盈亏平衡点对现有生产能力的利用率维持在50%左右,说明土池养殖模式总体效益可观。
高位池养殖[2]2016~2018年每亩成本投入在57750元左右,2019年第一造成本投入约28300元。各地区人工工资水平不同是造成高位池养殖区域间成本差异的主要原因,其中广西省养殖户的固定员工工资高于广东省。可变成本投入大约占总成本的74%,其中饲料成本占比最大,超过50%且仍呈上升趋势。除饲料成本外,水电气费用、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固定员工工资、虾药费用、虾苗费用也是高位池养殖的主要成本构成项目。2016~2018年每亩净利润平均为25860元,2019年第一造净利润15100元。高位池养殖南美白总体盈利能力较强,2018年由于虾病爆发略有下降。2016~2018年盈亏平衡产量平均为653公斤/亩,2019年第一造为337公斤/亩,盈亏平衡点对现有生产能力的利用率维持在40%左右,但由于南美白对虾市场价格逐年降低,实际销售价格与盈亏平衡价格之差呈缩小趋势。
工厂化养殖[3]2016~2019年每亩成本投入在178740元,呈逐年上升趋势,2019年总成本达205920元,较2018年增加了38000元,这是由于2018年山东省取缔煤炉加温导致养殖户减少养殖造数,同时爆发了大规模虾病,而2019年绝大部分养殖户改建燃气炉后养殖造数增加,饲料和虾药费用增加导致成本大幅上涨。可变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维持在70%左右,其中饲料投入占比最大,近年来占总成本支出比重均超过40%,其次为水电气费用、固定资产折旧费用、虾苗费用。2016~2019年每亩净利润平均为53380元,2018年取缔煤炉及虾病爆发,养殖户经济损失很大,2019年情况有所好转,每亩净利润达56130元。2016~2017年盈亏平衡产量平均为1695公斤/亩,盈亏平衡点对现有生产能力的利用率平均为36.5%,2018年盈亏平衡产量高达3295公斤/亩,盈亏平衡点对现有生产能力的利用率增至82.6%,实际销售价格比盈亏平衡价格低72元,损失惨重。2019年情况有所好转,盈亏平衡产量回落至2230公斤/亩,盈亏平衡点对现有生产能力利用率为48.4%,实际销售价格与盈亏平衡价格之差增长至11.2元,接近2016~2017年平均水平。
[1] 针对此模式调查的样本主要分布于江苏省连云港市,在广西省、河北省、广东省、山东省也有所涉及。2016年共采集样本量42户,其中江苏29户、山东9户、广东4户;2017年共采集样本量19户,其中江苏15户、河北3户、广西1户;2018年共采集样本量25户,其中江苏23户、广东2户;2019年共采集样本量25户,其中江苏24户、广东1户。
[2] 针对此模式调查的样本主要分布于广东省湛江市,在河北省也有所涉及。2016年共采集样本量9户,均来自广东;2017年共采集样本量4户,其中广东2户、河北2户;2018年共采集样本量6户,均来自广东;2019年共采集样本量6户,均来自广东。
[3] 针对此养殖模式调查的样本主要分布于山东省日照市,在江苏省、河北省、广东省也有所涉及。2016年共采集样本量10户,其中山东8户、江苏1户、广东1户;2017年共采集样本量14户,其中山东9户、河北4户、江苏1户;2018年共采集样本量22户,均来自山东;2019年共采集样本量24户,均来自山东。
02 社会效益
南美白对虾养殖不仅经济效益客观,而且还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在粮食安全、就业贡献及文化传承等方面。
首先,南美白对虾养殖对粮食安全做出的贡献不容小觑。
参照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相关文件解释,粮食安全系指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通过物质、社会和经济渠道获得充足、安全和富有营养的食物,满足其保持积极健康生活所需的膳食需要和食物喜好。
南美白对虾作为一种重要的水产品,具有高蛋白(约占20%)、低脂肪的特点,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必需氨基酸和2种半必需氨基酸,属于FAO及WHO框架下优质蛋白源范畴。与此同时,南美白对虾还富含有益于人体的多种维生素及钙、铁、锌、硒等矿质(见表4所示)。
总而言之,南美白对虾是一种高蛋白、高矿物质、高不饱和脂肪酸且营养均衡的优质蛋白质源,作为食品其有助于降低营养不良和非传染性疾病风险、改善人体健康,进而对推动国家粮食安全作用不可小觑。
其次,南美白对虾养殖和加工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
南美白对虾,无论是作为第一产业的养殖环节,还是第二产业的初加工环节,虽然出现了部分产业升级转型的成功案例。但绝大多数还属于传统的作业方式,尤其是加工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均占资本投入总额中的相当比例。因此,养殖及加工两方面可安置大量劳动力,缓解就业市场压力。
具体而言,南美白对虾养殖环节可解决劳动力约17万人[4],与此同时,国内还有较多的加工企业,南美白对虾加工生产环节同样也需要较多用工,间接帮助社会解决大量剩余劳动力,有利于降低社会失业率、增加国民收入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南美白对虾产业还具有文化传承功能。
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也是全球范围内的水产大国。在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推广先进的水产养殖经验和技术,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传递中国声音、扩大行业影响、推进全球共同发展,既符合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同时也符合众多国家(地区)对有担当的水产大国的预期。
在我国由水产品出口大国向出口强国转型、水产品质量及服务向更高层次“走出去”的升级中,南美白对虾作为重要的养殖水产品,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一带一路”总体战略规划中,南美白对虾养殖成为实现技术输出、援助沿线国家的重要载体。以科研院所为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和中山大学等单位实施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项目,以包括南美白对虾在内的若干水产品为主要对象,在苗种繁育、养殖生产、病害防控及设施应用等环节开展联合研究与技术转移、技术培训、基地建设与企业对接,举办产业发展论坛,建设与共享种质资源库等工作。借此,帮助解决其研究能力不足、技术基础薄弱等瓶颈问题,通过技术推广和示范,提升东盟国家海水养殖技术的整体水平,充分彰显了水产大国的应有之义。
[4] 根据《2019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加权计算。
03 生态效益
根据Lymer等(2016)和Ainsworth和Cowx(2018)的研究,水产养殖与畜牧业和种植业相比,是低碳足迹食物来源。当前水产养殖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估计是2230万吨,而如果用其他动物蛋白生产形式替代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牛肉约为8.2亿吨(饲料生产、牛群排放的甲烷)。
具体到南美白对虾养殖,其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非常小。我们采用物料平衡[5]测算养殖排放终端总氮、总磷两个指标。假设水体自净能力为0,环境富营养化污染总量为池塘中剩余N,P量,则养殖水体中残余总氮(总磷)量等于输入池塘的总氮(总磷)量与收获水产品体内氮(磷)含量之差。
调查数据显示南美白对虾饲料中蛋白含量根据不同生长阶段有差异,目前养成期饲料中蛋白含量大部分是40%~41%,通常动物性蛋白的氮含量为16%,换算成氮的含量是6.5%~6.56%,饲料中总磷的含量1.5%至1.8%,全虾总磷的含量在2.5~3.0mg每g,湿重条件下全虾氮含量在2.7~3.3%,全虾磷含量在0.58~0.69%。根据2016~2018年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团队调查广东、江苏和河北南美白对虾土池和高位池养殖生产情况,采用物料平衡法可以计算出南美白对虾养殖环境成本(见表5)。
结果表明,南美白对虾养殖氮磷排放量不高。土池养殖每生产1kg南美白对虾排放90g氮、20g磷;按养殖面积计算1亩水面排放12.6kg氮、2.9kg磷;高位池每生产1kg南美白对虾需要排放111g氮、26g磷;按养殖面积计算1亩水面排放124kg氮、28.3kg磷。土池相比高位池排放的氮磷更少。
[5] 张玉珍,洪华生等. 水产养殖氮磷污染负荷估算初探[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42(2): 223-227.
二 加工及贸易情况
(一)对虾出口规模
01 全球对虾出口规模
2018年,全球对虾出口规模约为249万吨,较2017年略有下降(降幅0.18%)。对虾出口前5位的国家是印度、厄瓜多尔、越南、中国和印尼,泰国位于第六位。前5大出口国的出口量都有所增长,但在2018年增长放缓。除厄瓜多尔外,所有国家的出口收入都下降了,原因是同一期间价格普遍下降。为了获得更好的经济回报,亚洲有能力的出口商针对发达市场出口了更多的加工虾。
2018年,印度出口62万吨,比2017年增长7.2%;越南正关出口35万吨,较2017年增长了近一倍(如果考虑到越南仍有部分对虾走私入中国,越南的实际出口量还要多)。与2017年相比,越南对中国的官方出口增长了300%,2018年达到1.4万吨。;厄瓜多尔出口51万吨,增长15.7%;印尼出口近20万吨,增长9.5%;中国出口21.7万吨,在中美贸战的背景下仍增长0.8%;泰国出口约19万吨,增幅较大,增长24.3%%(见图5);2019年1~8月全球对虾出口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