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新闻
联系我们
2岁女童误食“减肥巧克力”离世,减肥药还是毒药?
近日,2岁女童婷婷因误食了几粒巧克力(一种减肥药),经医院抢救无效后离世。#2岁娃误食含西布曲明减肥药离世#上了热搜。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据“央视新闻”报道,江苏徐州市儿童医院给出的死亡诊断是:西布曲明中毒,心肌损害,呼吸、心力衰竭。
西布曲明
西布曲明于2000年在我国获批上市,最初用来治疗抑郁,后因具有抑制食欲的效用,一度被应用于减肥。但因副反应强烈,严重时可致死,2010年,西布曲明制剂及原料药被我国列为“违禁药”,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
但它从未绝于市。近年,浙江、安徽等多地陆续查获多名“网红”直播带货,销售含西布曲明成分的减肥产品等系列案件。今年3月,上海警方披露称,先后抓获涉嫌生产、销售的嫌疑人75名,包括“网红”郭美美。

图片来源:网络
这些新闻的出现,让很多减肥的小伙伴忐忑不安,到最后肥肉没减下来,反倒可能把自己给毁了,选择减肥产品真的得慎重。对于小孩子来说,这类产品危害更大!由于儿童脏器发育不完善,误食西布曲明后,中毒反应更重、更明显。
在小女孩婷婷的事件中,事发当天下午,婷婷由爷爷奶奶抱着来到医院急诊抢救室。“当时病势是烦躁,急诊医师立即进行查体,发现除烦躁外,心率偏快,145次/分钟。”一般,正常同龄孩子的心率约为每分钟110-130次。

爷爷奶奶告诉医生,婷婷误食了几粒减肥巧克力,但不清楚具体成分和含量。医院采取了反复洗胃、补液等促进毒物排出的综合治疗手段,但婷婷的病情仍进一步加重,最终因抢救无效离世。
悲剧发生后,婷婷的家属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当地警方成立专案组。后经警方检验鉴定,婷婷的肝脏、心血、尿液、静脉血、洗胃液、胃容物和呕吐斑迹,均检出违禁药西布曲明成分。

2020年10月31日,湖南省儿童医院也曾收治一例误食“减肥巧克力”的男童。该产品外包装与普通巧克力十分相似,主要成分就是西布曲明。
当时,孩子仅2岁3个月大,孩子到医院时,四肢活动非常多,不停运动,基本不睡觉,全身大汗淋漓,超过正常50%的心率,心肌、肝功能均有受损。经过4天的导泻、护心等对症治疗,孩子的意识逐渐恢复。
今年9月,《现代快报》从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获悉,该院连续收治4例儿童误食“减肥巧克力”病例。好在救治及时,孩子们没有大碍。
为掩盖“毒药”真身,西布曲明还频繁更换外衣,躲进糖果、咖啡、茶、奶昔中。外形美化、用途生活化后,人们对它的警惕性随之下降,希望借助这条减肥捷径,吃着吃着就瘦了。当它登堂入室后,鲜亮、如食物般的包装,无疑会增加儿童误食、误用的风险。

图片来源:网络
但在其包装上,可能只是一句提醒:“一定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以免误食,后果自负!切记!”
至今,这类违规添加禁药的巧克力、糖果、咖啡等,仍在通过短视频网站等途径销售。相关视频宣称,吃一块就能瘦1-3斤,不节食、不反弹……广告语极其诱人,但只字不提成分、产地。

根据“澎湃新闻”报道,其生产环境脏乱不堪,用“小作坊”都不足以形容。一起由宁夏银川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结的案件披露,在河南某县一废弃的养猪场内,王某买来二手搅拌机,购买咖啡纯粉、葡萄糖、奶粉、植脂末等原料,并添加西布曲明等,通过搅拌机生产成减肥咖啡原料,装到动物饲料袋内,销售给他人。
以开篇所述的女孩婷婷事件为例,警方调查发现,其所误服的“减肥巧克力”是由母亲李某在网上,从曹某处购买的。警方顺藤摸瓜,很快锁定曹某的上线夏某、刘某等人,并扣押大量减肥胶囊、巧克力。在扣押物品中,均检出西布曲明成分。

该案涉及到全国14个省市,已将34名被告人以生产有毒有害食品罪提起公诉。涉及该案的人员很多是年轻女性,有些人员在明知销售的“减肥巧克力”含有毒、有害成分,仍然购买并通过网络向他人销售。
根据我国《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处罚。
来源:医学界、科普中国、人民网
声明: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