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新闻
联系我们
“原味”食品不能添加调味料?质量人遭遇标签打假
近期,工厂质量部的小李遭遇了一场标签打假风波,投诉举报人声称:"工厂生产的"原味"猪肉脯配料表有盐、糖、酱油?并非“原味”,属于虚假宣传!要求监管部门立案调查,对其进行赔偿和奖励"。典型的职业打假人,目标直指那个充满争议的——"原味"。
类似案例在食品行业屡见不鲜,原味瓜子、原味酸奶、原味薯片、原味海苔......但凡与"原味"沾边的标签,几乎都成了某些"打假专业户"眼中的肥肉。他们的逻辑粗暴简单:"原味",就该是食材原始的味道、啥都不加的本味!加了调味料?那就是欺诈!
二、质量人心中万马奔腾, "原味"这口锅,到底该不该背?
质量人讲究的是有理有据。面对这种"抠字眼"式杠精打假,光喊冤没用,得有理有据的驳斥。对于"原味"的理解,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究:
1. 回归词语本意,别无知曲解!
翻阅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原汁原味"指"食物原有的汤汁和味道,比喻事物本来的、没有受到外来影响的风格、特性"。关键词是"原有"、"本来"。这"原味",指的是食品本身该有的、独特的、未被其他强烈风味掩盖的基础风味特征。没有盐的咸菜能叫做咸菜吗?没有甜味的可乐还是可乐吗?"原味"不等于"无味"或"未经任何加工处理"!
2. 看法律法规及标准怎么说?
现行法规标准并未对"原味"有明确规定。但这恰恰需要我们结合标准对于产品的定义(产品特性、加工工艺等)和大众普遍认知来综合判断。
- 看产品标准: 比如小李的猪肉脯,执行的是 GB/T 31406-2015《肉脯》。标准明明白白写着:肉脯工艺就包含调味、腌制,辅料就包括盐、糖、酱油!这肉脯的"原味",指的就是遵循传统工艺配方做出来的、猪肉脯该有的那个基础咸鲜甜味,不是指生猪肉味!举报者显然混淆了"原味猪肉"和"原味猪肉脯"的概念。
- 看工艺本质: 再比如"原味瓜子"。它的"原味"体现在不额外添加香辛料、香精香料(如五香粉、奶油香精、核桃香精),突出的是葵花籽炒制后的自然原香。但瓜子炒制过程中,业内普遍使用食用盐作为加热介质,一是为了均匀受热,二是比传统沙子更安全卫生。盐在这里是工艺必需,并未引入"非原味"的风味,消费者也不会认为加了点工艺用盐的瓜子就不是"原味"了。它的"原味"是相对于"五香味"、"奶油味"、"核桃味"而言的,保留了葵花籽炒制后的原有风味特征,符合大众对"原味"瓜子的普遍认知和期待。
3. 站在普通消费者的角度来看 "杠精"的"碰瓷"!
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日常所说的"原汁原味"是指味道正宗、地道,体现了食物应有的本位。譬如:鲁菜的咸鲜纯正,徽菜的重油重色,粤菜的清鲜嫩滑,川菜的麻辣鲜香......大家在品尝到这些耳熟能详的菜系后都会竖起大拇指,称之"原汁原味"。现代食品工业也一样:
- 消费者买"原味薯片",期待的是土豆和盐带来的简单咸香,而不是烧烤味、番茄味; 
- 买"原味酸奶",默认是没加果酱、果粒的基础款,但里面可能有糖或甜味剂; 
- 买"原味海苔",要的是海苔本身的鲜咸,而不是芥末味、香辣味。 
这些"原味"产品在市场上普遍存在且被消费者接受,本身就说明了消费者的认知是基于产品类别和产品本身属性的。"杠精"职业打假人刻意曲解"原味"等于"无任何添加"调味料,纯粹是脱离实际的 "碰瓷"行为。
三、遇"原味"低级打假,质量人别慌!
遇到这种低级打假,别慌也别怕!咱有底气应对:
1. 据理力争,与监管部门专业沟通: 整理好上述核心观点——词语本意、相关产品本身的属性、消费者普遍认知。形成一份清晰、专业的说明材料,第一时间提交给监管部门。重点讲清楚:"原味"指的是该产品应具备的本来风味,而非指"零添加"、"没味道"。
2. 找第三方背书,底气更足: 如果争议较大,或者想更有把握,直接把产品标签送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合规性检测。专业机构出具的报告,比口水战更有力。
我们食品人,既是生产经营者,也是消费者,我们不抵触真正的打假。真正的打假高手,是揪出非法添加、以次充好这些真问题,他们维护的是真正的食品安全和消费者权益,对社会有正向作用,我们尊重并支持。但那些专抠标签字眼、曲解标准、只为牟利而"乱打假"的,就是扰乱市场的"毒瘤"。我们瞧不起的是那种又菜又爱闹腾的"低级打假人",浪费社会资源,要坚决用专业和事实怼回去!
四、结 语
"原味"之争,表面是标签合规问题,本质是对食品工艺和消费者常识理解的挑战。质量人面对无端指责,要用专业武装自己,用事实说话。"原味"是产品本身的"原真",不是配料上的"原始"。咱质量人既能把好合规关,也能据理力争,捍卫自身的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