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新闻
联系我们
省疾控中心:小心食用野生蘑菇中毒
每年进入夏季,各地因食用有毒野生蘑菇引发的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严重的甚至导致死亡。野生蘑菇种类繁多,鉴别时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并借助专业设备,普通人难以准确鉴别蘑菇种类,区分有毒蘑菇和无毒蘑菇。对此,海南日报记者5月1日采访了海南省疾控中心热带病与慢性病预防控制所所长杨斌。
杨斌表示,发生毒蘑菇中毒会出现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肝脏损伤型、溶血型和光敏性皮炎型5种临床表现。其中,肝脏损伤型中毒最容易被耽误治疗,且有死亡的可能。多数肝脏损伤型中毒患者在发病后会有1天-2天的“假愈期”,误认为病情好转的话可能导致肝性脑病死亡。
肝脏损伤型中毒可在食用致命鹅膏、黄盖鹅膏、灰花纹鹅膏、秋生盔孢伞、褐鳞环柄菇等毒蘑菇后发生,最容易被人忽视。该类型中毒潜伏期较长,一般为数小时至30小时发病。发病后早期可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多数中毒患者在出现消化道症状后呈1天-2天的 “假愈期”,使人错以为已经痊愈,但此时体内谷丙转氨酶已经升高。之后会出现恶心、呕吐、纳差、肝区疼痛、肝脏肿大、黄疸、有出血倾向。这期间如果积极治疗,约2周-3周后能渐趋恢复,而如果放弃治疗会因肝性脑病、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亡。
发生胃肠炎型中毒的常见蘑菇种类有黄粉末牛肝菌、毒红菇、密褶红菇、硫磺菌、月光菌等,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一般预后较好,但严重中毒者可因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出现休克、昏迷,甚至死亡。
发生溶血性中毒的常见蘑菇种类有鹿花菌和赭鹿花菌等。临床表现除消化道症状外,会有腰腹部疼痛、无力、深褐色尿、贫血、肝脾肿大等急性溶血症状,还可伴有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严重溶血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发生神经精神型中毒的常见蘑菇种类有毒蝇鹅膏、华丽牛肝菌、中华牛肝菌、小美牛肝菌、光盖菇等。会出现兴奋、狂躁、幻视、幻听等表现,同时可伴有瞳孔缩小、多汗、唾液增多、流泪等症状。
杨斌表示,民间流传辨别毒蘑菇方法,如看颜色和形状、看生长环境、用银器辨毒、看分泌物、看有无生蛆生虫等无一可靠。有毒野生蘑菇中毒症状复杂,治疗尚无明确特效解毒剂,预防毒蘑菇中毒的根本办法就是避免采摘、采购和食用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一旦发生误食野生蘑菇后出现头晕、呕吐、腹泻等症状,应尽早采用催吐、洗胃、导泻、灌肠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并立即到医院就诊。蘑菇种植也要在具有专业技术的农艺师指导下进行,按照规范进行种植、采摘、销售。市场监管机构加强监管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