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 13034975678

最严“禁塑令”实施 消费者积极践行

时间:2021-01-11 10:21

本报记者  罗晨/文  王金臣/摄

  进入2021年,餐饮业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部分地区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和塑料餐具正式成为过去,无纺布、纸、竹木等替代品投入使用。有数据显示,在2020年底阶段性目标涉及的相关地区零售、餐饮领域,上述塑料制品的年消费量约30万吨,无纺布、纸、竹木等替代品的原料充足,可降解塑料的年供应量约有40万吨。也就是说,替代产品产能完全可以满足消费需求。那么,消费者对这些替代品认可度如何?对于“禁塑”又持什么态度呢?日前,本报记者针对这些问题走访了部分消费者。

普遍支持:为地球“减负”是好事

  2020年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相较于2007年发布的限塑政策,新“禁塑令”从行政和技术两方面采取措施,保证到2025年,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体系基本形成,替代产品开发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重点城市塑料垃圾填埋量大幅降低,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image.png

北京大兴一生鲜超市向消费者提供可降解塑料袋

  为进一步落实新“禁塑令”,2020年7月中旬,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门又联合发布《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详细界定禁、限管理的细化标准,提出到2020年年底,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全国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景区景点的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严格的限制也使这一规定被称为最严“禁塑令”。

  食品行业与餐饮业迅速行动起来,积极响应这些规定。有的企业使用了不可降解塑料袋和吸管的替代品,如木质餐具、纸吸管等;有的企业通过改变食用、饮用方式,如用自带饮嘴的杯盖代替“吸管+杯盖”组合等,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有媒体统计,截至目前,全国有31个省份发布了塑料污染治理相关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对于这一相对严格的“禁塑令”,消费者普遍表示支持。“塑料污染给地球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并且给人类带来健康威胁,作为消费者,当然是举双手赞成食品行业尽量采用可回收、可降解材料。”北京海淀某高校教师表示。“很多食品都过度包装,比如话梅、奶酪、饼干之类的小零食,一块就用一个单独包装,不如用大包装自封条更为环保。酸奶基本都是塑料包装,总是有很多粘在盒子上,浪费很多。给孩子吃的果泥类的产品,盖子、包装袋也是过度使用塑料。希望今后多使用纸类的包装吧。”北京市西城区消费者王女士表示。

积极践行:新材料贵点也可以接受

  除了在理念上表示赞同,更多消费者从自身做起,积极践行减塑禁塑。家住北京房山的赵女士表示,去年年底已经把家里的垃圾袋换成了环保型的,“为了防止买到不合格的产品,我还专门挑了大品牌制造的,更可信一点。”赵女士说,环保型垃圾袋价格为27元60只,相比过去16元左右100只的普通垃圾袋,贵了近三倍,“但是我觉得值得,也是应该的,保护环境也是保护我们的未来,每个人都应该为此努力。”不仅如此,她还主动购买了保温杯随身携带,以减少每天喝咖啡时对一次性纸杯的消耗,“喝一次咖啡,至少需要一个纸/塑料杯、一个纸杯套和一个杯盖,有时候还要打包袋带走,消耗的材料真是不少,用保温杯就几乎没有额外消耗了,很好。”“个人还是支持食品减塑的,尤其是减少食品的过度包装,使用可降解的包装材料,如纸袋、纸吸管等。平时也会携带可重复利用的布袋,多在线下消费,少一些线上购物,从而减少个人使用的物流塑料包装。”家住北京市西城区的姜女士表示,“最近看到外卖袋子变成可降解的塑料袋,但别的食品包装还没看到。”

  除了北京,其他城市的情况也大多如此。“以后出门购物会自带环保袋,如果忘带了,我会购买布袋而不是纸袋,布袋子可以多次循环利用。”上海消费者王女士表示。河北石家庄市民王先生表示,支持超市推行可降解购物袋,“我都是自己带袋子,塑料袋一般都不用了。而且买一些带尖带刺的菜,容易扎漏塑料袋,我几乎两天买一次菜,像这种布袋大概能用半年吧。”

更多期待:分类回收更能解决问题

  在身体力行支持减塑禁塑的实践中,也有不少消费者提出,完全禁塑会给生活带来不便,期待有更多方法解决这一痛点。在记者走访中,被抱怨最多的是纸吸管。“纸吸管就不适合用来喝饮料。”有消费者表示,“稍微浸泡一会儿,就软踏踏湿乎乎黏答答的,连饮料的味道都变了,影响食欲。”北京房山的赵女士也因此尝试过其他材质,但整体感觉都不如塑料吸管。“买过不锈钢的,可以循环利用,清洗也方便,但是在孩子手里就像‘武器’一样,不敢用;现在家里备着秸秆的,也能凑合用,就是太脆,有时候一咬就裂了。而且总担心会不会像筷子一样发霉,清洗不干净。”“我们年轻人不太喜欢出门带个袋子,觉得挺不方便的。”河北石家庄一位市民表示。

  除此之外,替代品的价格和生产成本也让部分消费者存疑。“以前超市的塑料袋,小的两三毛,大的五六毛,现在的价格超过1元,一下翻了一倍,这合理么?”一些消费者表示,“据说塑料的生产和处理成本远远低于纸包装,如果这个说法是真的,那么现在大力推广的纸包装会不会带来更严重的资源消耗呢?”家住北京市西城区的韩女士认为,纸包装肯定是来自竹子或者树木,尽管可以降解,但对整个生态环境来说,很可能就是“零和”,反而还影响了消费便利性。“还是应该有更多调研,调查清楚到底哪种形式对整个生态环境更加友好。”

  对此,消费者普遍的看法是,相比“禁用与限用”,更期待“回收重复利用”。“现在主要问题是塑料消耗太多,如果我一个塑料袋重复使用,哪怕多用一次,是不是也能减少50%的消耗?”房山的赵女士说。不少消费者也表示,对于外卖、快递等送货上门的服务,外包装其实完全可以由送货员直接带走。“买过几次京东的冷链产品,配送小哥抱着可以重复使用的箱子上门,把东西给我之后就直接带着箱子走了,这是很好的方式。”北京市丰台区居民刘先生表示,尤其是在疫情时期,可以重复使用的快递箱也能通过喷洒消毒剂等方式进行消毒,“安全环保。像纸箱、塑料包这类材料,也可以现场拆包直接回收。”赵女士则表示,听说某些种类的塑料可以回收,再做成衣服,未来可以加大这些方面的科普,让消费者主动把合适的塑料积累起来,统一回收再加工。

  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张丽君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普通消费者应认识到,改变不合理的消费方式,减少塑料污染,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每个消费者应尽的社会责任。”她还建议,普通消费者可以在日常消费中使用可循环利用产品,尽量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做到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只有大家都积极参与,从身边小事做起,逐渐养成绿色消费新习惯,才能推动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对于公众关心的替代品价格成本问题,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工商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院长翁云宣表示,随着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逐步推进,环境友好型材料的市场需求量和生产规模会越来越大,替代产品的生产成本会越来越低,相关制品的价格也将变得越来越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