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新闻
联系我们
世界厨师日:不想做名菜的学徒不是一名好厨师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胡拥军) 10月20日是世界厨师日,这个从2004年被定下的日子,创立的目的是在世界范围内提高大众对厨师职业的了解。三亚的厨师大家了解多少呢?20日,本报记者走访了多位厨师,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
三亚银泰阳光度假酒店行政总厨韩国师:
每天负责超1000人的餐饮
韩国师从事餐饮行业28年,拥有丰富的餐饮服务经验,主理粤菜、琼菜、川湘菜。早年韩国师跟师父学习粤菜烹饪,师父不仅授予专业的技巧,更是在待人处事方面给予他潜移默化的影响。“先做人,后做事,利人终利己”,成为韩国师28年厨师生涯的座右铭。对于专业,韩国师通过多年的观察研究与反复练习,悟出自己的一套见解。
何德明(右)在教徒弟做水果造型。胡拥军 摄
“我每天要负责超过1000人的餐饮。”韩国师说,从菜品进货、制作,到出品,都由他经手。
一名饭店厨师通常一小锅能烹饪10人份餐点,若要准备上千人的餐饮,他需要多大的锅?在韩国师的带领下,记者看到后厨主要有3种型号的铁锅,最大的直径达110厘米,最小的也有65厘米。大铁锅伴着3斤重的铲子,经过上千次的翻炒,在外行人看来,像是一场以厨房为舞台的表演。他说,他喜欢这样的表演。
就在韩国师介绍同时,眼看他往大锅里倒油,放入食材,翻炒,一气呵成。只见火光舞动,大炒勺与食材交替飞舞。紧接着投入佐料,井井有条,没有任何多余动作。多年的经验,让他对食材与佐料的配比了如指掌。不一会儿,香味扑鼻。
南山缘起楼行政总厨何德明:
以匠人之心铸就“名菜”
在三亚南山素斋餐厅内,各式素斋菜不仅色彩缤纷且可口美味。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正津津有味地品尝着素斋菜,不少人发出赞叹,“用素材能做出这样的美味佳肴,而且没有一点油腻感,太神奇了!”
素斋的制作者何德明坐在南山寺的缘起楼内餐桌旁,看着摆台前一道道得意之作,谈起了他与斋菜的缘起故事。开业初期,餐厅的菜肴种类十分少,只有50多种,大多素斋菜偏上海口味。最糟糕的时候一天没有一个客人,有时只能卖出一碗素面,年营业额也只有十几万。他当时有点灰心了,但是又不甘心。于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决定大胆创新出一些符合海南口味的素斋菜。经过多次试验,终于成功了。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一位游客原本只想尝一碗素面,后来看见台上摆着形态各异的素斋菜,因此改变了主意,决定吃素斋自助。吃完之后,让餐厅服务员叫何德明出来,执意合影,“这是我的素斋第一次被游客认可,现在已经20多年过去了,想起来还是觉得历历在目。”
多年来,何德明带领南山“缘起楼”素斋菜系不断推陈出新,斩获大奖无数,包括 “中国金厨奖”“中华金厨奖”“中华餐饮名店”“全国绿色餐饮饭店”“三亚十大名菜餐厅”等。南山“缘起楼”素斋餐厅自1998年营业至今,不断推陈出新,从邀客品尝到慕名而来,年接待用餐游客从起初的不足20万人次达到了如今的180万人次,累计接待中外游客2000多万人次。
湘伢子饭店厨师周欢乐:
客人的认可是最大的幸福
磨刀的“嚓嚓”声,切菜的“咚咚”声,油烟机的轰隆声,跟随鼓点的翻锅声……20日下午5时许,三亚湘伢子饭店的后厨是一番热闹景象,厨师们正在准备晚上的菜肴。
入行近5年的主厨周欢乐说,厨师需要面临高温工作,往往一站就是数个小时。厨师行当的门槛虽然较低,但真正想要做得一手好菜,却需要时间的积累。“很多人以为做一个厨师很低微,其实不是的,每一项工作都有它的作用,一定要从最低层学徒做起,首先要学会每一样。做厨师有自己的行业术语,例如什么叫装盘,什么叫捞味。也必须认识每一种原料,然后再一步一步地学,最终经过努力才能成为顶级大厨。”周欢乐说,大部分厨师都没有朝九晚五的工作作息时间,一天工作12个小时是家常便饭,尤其是逢节假日,正是最忙碌的时候。
“我们饮食行业有一句话叫做‘六亲不认’,因为所有亲戚朋友的喜事可能你都没时间参加,最对不起的就是家人。”周欢乐说,如今餐饮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客人口味多元化,厨师这个行业的工作压力倍增。但始终不变的一点是,当客人品尝完菜肴后脸上挂着的微笑,依然是他们心中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