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 13034975678

长江禁渔“三年强基础”进入收官阶段 鱼翔浅底生态图景徐徐展开

时间:2023-07-25 15:08 阅读:4690

  2020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长江禁渔是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要决策。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推进以长江为重点的渔政执法能力建设,确保十年禁渔令有效落实,做好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

  2022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监测到鱼类193种,比2020年增加25种;2022年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249头,实现自2006年有调查统计以来止跌回升的历史性转折;制定退捕渔民就业帮扶“暖心行动”工作实施方案,持续巩固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成果……当前,长江禁渔“三年强基础”进入收官阶段,鱼翔浅底、人护清流的生态图景徐徐展开。

长江生态持续向好

  依照“长江大保护”总体战略,2021年1月1日,我国全面启动对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政策,这不仅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与长远发展,更表达了对“母亲河”的崇高敬意,体现“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非凡勇气、责任担当。

  经亿万年演化,“母亲河”长江早已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最典型的一条生态河流。然而,曾几何时,受过度捕捞等影响,长江水域珍稀特有物种持续衰退。而今,禁渔之下,种种“看得见的成果”令人鼓舞。

  有“微笑天使”之称的长江江豚是长江流域独有的物种,曾一度濒于灭绝。去年初春,一段长江武汉段江面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江豚成群捕食的视频,引发广泛关注,这有力说明了长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功能明显增强。

  “长江禁渔已经初见成效,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向好,经评估,长江干流和鄱阳湖、洞庭湖的生物完整性指数较禁渔前提升了两个等级。”农业农村部长江办主任马毅表示。

  长江的区域代表物种资源恢复较好,比如长江上游去年监测到特有鱼类14种,比2020年增加4种;部分物种分布区域明显扩大,长江刀鲚能够溯河洄游至历史最远水域洞庭湖,多年未见的鳤在长江中游及洞庭湖出现频率增加。

  长江生物多样性修复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马毅表示,针对珍稀物种全生活史的薄弱环节,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强长江江豚主要分布区的栖息地保护,突破全人工繁育技术。对中华鲟开展产卵场江段自然繁殖试验,防止野外种群灭绝。实施长江鲟自然种群重建计划,加大增殖放流和监测力度,恢复长江鲟自然繁殖。

  根据禁捕后资源恢复状况,有关部门将科学规范增殖放流活动,防止外来生物侵害。针对部分禁捕湖泊水库等相对封闭型水域内部分鱼类资源快速恢复的情况,开展生态捕捞和大水面增殖渔业试点,坚持“一水一策”,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和管理规范。

渔民安置有序到位

  对比这些有形成果,“齐抓大保护,共卫‘母亲河’”的无形意识转变更加让人瞩目。据报道,各地妥善安置长江沿线退捕渔民,在强化社保托底的同时,又有一大批渔民转向护渔员公益性岗位,由过去“捕鱼”为生到现今“护渔”为业,传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日益成为过去式。

  55岁的上海崇明人张红伟当了十多年的渔民,崇明率先全域退捕后,张红伟拆解渔船上岸,凭借一技之长在崇明区农业农村委执法大队找到一份新工作。“捕鱼是为了生计,护鱼是为了子孙,现在感觉身上的责任更重了。”

  江苏淮安白马湖村渔民刘元标因为禁渔政策成了村里的致富能人。政策实施后,刘元标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退捕上岸,和其他渔民一起“摸着石头过河”,学电商、搞旅游,忙得不亦乐乎。去年,刘元标借助电商平台,卖出了30万枚咸鸭蛋。

  截至今年一季度,中央与地方累计落实禁捕退捕补偿补助资金272.31亿元,有力保障了禁捕退捕资金需求。马毅介绍,目前沿江约16万名有转产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退捕渔民实现应帮尽帮,符合参保条件的约22万名退捕渔民实现应保尽保。已有4.4万人开始领取养老金,占退捕渔民总数的20%左右。

  各地充分发掘农业生产、企业吸纳等就业渠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开发“护渔员”等公益岗位,确保退捕渔民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

  “禁渔效果怎么样,渔民生活好不好是关键衡量指标之一。我们认识到很多退捕渔民年龄偏大、劳动技能单一,对他们的总体保障水平还要进一步提高,要关心他们的就业、子女上学、重大病患情况,及时给予帮扶。”马毅说。

持续巩固禁渔成果

  专家表示,当前长江禁渔仍处“三年强基础”关键阶段,对长江的保护尽管成效初现,但绝不能放松懈怠。综合相关报道看,禁渔两年多来,尽管长江鱼的种类和资源量逐步提升,但物种多样性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善;珍稀濒危鱼类刀鲚、鳤等的分布范围逐步扩大,但资源量和历史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此外,长江从西至东延绵数千公里、流经数个省市,沿江各地和相关部门仍须加强统筹协调、强化执法监管,绝不能为非法捕捞留下口子。

  马毅介绍,截至去年底,长江流域15个有禁捕任务的省、直辖市共有农业综合执法(渔政执法)机构1079个,持证执法人员超过1万人。各地还组建了渔政协助巡护员队伍,巡护员已有2.5万人。一方面补充了监管力量不足,另一方面提供了公益性岗位成为退捕渔民转产安置的重要途径。

  与此同时,落实禁渔工作的装备力量明显提升。截至去年底,执法队伍的船艇、码头等装备能力达到禁捕前的2倍以上,1066架无人机、10256套视频监控设备等总体覆盖了长江、鄱阳湖、洞庭湖范围。未来会加快实现“亮江工程”总体覆盖禁捕重点水域。

  马毅表示,遥控无人机、无人船偷捕、GPS定位下暗网等非法捕捞“新花样”繁多,有关部门会不断加大监管力度,尤其是要防止部分人以休闲垂钓为名、行生产性捕捞之实。

  “长江十年禁渔,范围这么广、时间这么长,不能产生‘破窗效应’。”马毅说,“下一步,我们会推动制定全面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的长效政策文件,健全禁捕退捕政策体系;研究制定跨部门跨地区禁渔执法协作长效机制,确保农业农村、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3年专项整治行动向常态执法监管平稳过渡。”

来源:中国食品报